清朝末年,大清盡全力建設新軍,企圖維護其統(tǒng)治。
然而,大清卻無法真正控制新軍,最終埋葬大清王朝的,正是新軍。
這是怎么回事呢?
大清原本以八旗、綠營為主要軍事力量。
然而,承平日久,八旗、綠營都已墮落,不堪用。
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八旗、綠營不堪一擊,湘軍、淮軍崛起,為大清續(xù)命。
此后,大清仿湘軍、淮軍的軍制,打造了防軍、練軍,并配備了不少西方先進武器。
然而,甲午戰(zhàn)爭中,大清的防軍、練軍又是不堪一擊。
因此,清政府中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僅僅只是仿湘淮軍制,引進一些西式裝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仿照西法,改革軍制,創(chuàng)練新軍。
于是,自1895年開始,大清陸陸續(xù)續(xù)開始嘗試創(chuàng)練新軍。
經過袁世凱等人的摸索,大清練新軍取得了一些成績,北洋六鎮(zhèn)成軍,陸軍的營制、餉章、訓練、軍事學堂等基本情況確立。
1904年開始,大清開始在全國大規(guī)模編練新軍。
以大清的計劃,是要在全國編練出36鎮(zhèn)常備兵,并規(guī)定依照成鎮(zhèn)先后,統(tǒng)一編定全國軍隊的番號序列。
不過,大清效率不高,到辛亥革命前,只編成14鎮(zhèn)、18個混成協(xié)又4標及一支禁衛(wèi)軍(轄兩協(xié))而已。
盡管如此,大清為建設新軍,算是傾盡了全力。
辛亥革命前,大清花費在新軍上的開支比其他各軍軍費開支的總和還要多近一倍!
然而,大清花費巨資創(chuàng)立的新軍,不但沒有替大清續(xù)命,反而成了大清的掘墓人。
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要創(chuàng)建新軍,大清自然要想方設法加強對其的控制。
原本,練兵之事,由練兵處負責。
練兵處與兵部并存,極不利于統(tǒng)一軍政,而且,練兵處為袁世凱所控制,權勢極大。
因此,1906年,慈禧將兵部改為陸軍部,練兵處、太仆寺并入陸軍部,并以鐵良為陸軍部尚書。
后來,大清又增設了軍諮府。
此后,各地新軍的指揮權、調遣權,均統(tǒng)一由軍諮府、陸軍部直接掌握。
而軍諮府、陸軍部,皆由滿清貴族直接擔任。
顯然,大清此舉,是為了加強大清皇室的軍事集權。
然而,結果確實恰恰相反,此舉使大清失去了對新軍的控制。
新軍的創(chuàng)建,多賴漢族官員。
然而,在隨后的歲月中,滿清貴族自己把持高位,排擠了在軍中影響力較大的漢族官員。
而且,在慈禧死后,攝政王排擠了鐵良等能力、資歷較佳的滿清官員,任命自己的胞弟等人把持軍諮府、陸軍部。
排擠了漢族官員,又排擠了較有能力的滿清貴族,結果,能夠直接掌控新軍的軍諮府、陸軍部,皆由能力、威望不足的人物來掌握。
而且,由于新軍直接由軍諮府、陸軍部管理,地方督撫根本插不上手,無法對各地新軍進行協(xié)助管理、監(jiān)督。
有能力管的管不上,方便管的管不著。
如此,表面上是加強了集權,實際上是自己削弱了自己對新軍的控制。
新軍將士,盡管得到的軍餉要高于其他各軍,但他們大多對大清天然沒有忠誠度。
一般來說,軍隊的來源主要是兩部分:士兵多由貧苦農民組成;軍官多由知識分子出身。
新軍也是如此。
《辛丑條約》等條約簽訂后,大清為支付賠款,將各種苛捐雜稅加到貧苦農民身上。
因此,許多新軍,本就是為了維持生計而加入新軍的。
他們的家庭受盡剝削,對大清天然有反抗要求。
原本,受到忠君思想熏陶的知識分子,是愚忠于大清的。
然而,在科舉制度被廢后,這些知識分子已不可能通過科舉出頭,遂紛紛投筆從戎,或加入國內講武堂,或到日本等地留學。
這些知識分子軍官,與當年曾國藩時期的知識分子在知識結構、視野上早已不是一回事了。
有理想的青年,更關心的是民族的復興,而絕不僅僅是“報皇恩”了。
因此,新軍,從軍官到士兵,普遍都沒有愚忠于大清的思想。
他們最終,都走上了反清的道路。
只不過,由于際遇不同,他們是以不同的方式,走上反清道路的。
新軍的軍官,多為武備學堂的畢業(yè)生和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知識分子。
受到新式教育,這些軍官多有勝過常人的視野,許多人在求學期間,已經有了民主革命思想,一些人還加入了同盟會或其他革命團體。
而且,對于南方新軍來說,他們也沒有如袁世凱一樣的強勢領袖,容易接受其他影響。
同盟會看中了這一點,并積極采取行動。
原本,同盟會多依靠會黨的力量發(fā)動起義。
然而,由于會黨成分復雜,紀律松弛,缺乏訓練,難以成事,屢屢失敗。
同盟會遂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新軍。
革命黨人加強對革命思想的宣傳,印《猛回頭》、《警世鐘》等小冊子散于新軍中;又通過加入新軍的方式,在新軍任職,加強對軍隊的影響力,又設立了各種會社,在隊一級設立基層組織,加強對新軍的領導···
通過各種方式,南方新軍多傾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與南方新軍不同,北洋新軍創(chuàng)建較早,繼承了湘軍淮軍的許多特點,具有封建軍閥的特點。
袁世凱本人就與淮軍的關系千絲萬縷。
北洋軍的軍官,主要來自兩部分:一為袁世凱招募的淮軍舊將,如姜桂題、張勛等人;一則出自北洋武備學堂(李鴻章所辦),如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曹錕等人。
因此,北洋新軍就與淮軍一脈相承。
所以,北洋軍中,“敬長官如子弟之敬父兄”,各營供設袁世凱長生祿位牌,士兵每天要對之叩頭行禮···私人軍隊的習氣極強。
在經營北洋軍過程中,袁世凱又通過政治聯(lián)姻、義子門生、拜把兄弟等方式,與中高級將領建立極為密切的私人關系。
因此,北洋軍更像是袁世凱自己的部隊。
所以,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既不積極響應革命,也不盲從朝廷調遣。
他們只忠誠于袁世凱。
當袁世凱放棄對大清的忠誠時,北洋軍也跟著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大清盡力打造新軍,是為維護其統(tǒng)治。
然而,正是這支新軍,埋葬了大清王朝。
南北新軍,各不相同,然而,大家最終一起選擇埋葬大清。
這一點也不奇怪。
以封建王朝論,此時的滿清皇族已不具備君臨天下的能力,不是袁世凱對手。
以時代潮流論,屢屢喪權辱國,甚至靠“的大清王朝,已失人心,也確實到了該被歷史淘汰的時候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