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器,即冷兵器時代的“十八般武藝”,這是中國武術(shù)的一個傳統(tǒng)術(shù)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常見于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shù)器械的功夫和技能。現(xiàn)代人對“十八般武藝”的理解是泛指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流傳到近代戲曲界,它們基本已經(jīng)定型,它們包括了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
第一款兵器:刀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于原始的石刀,并出現(xiàn)了大型的戰(zhàn)刀。刀的最初形態(tài),與鉞非常接近。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刀的形狀發(fā)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fā)展為步兵的主戰(zhàn)兵器之一,同時出現(xiàn)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F(xiàn)在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的工具。
第二款武器:槍
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武術(shù)長器械。屬于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到了晚清,長槍趨于簡單,偏重扁鏃形刃,圓底筒,直到今天武術(shù)運動就是使用這種類型。到了21世紀,流行的槍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短槍、雙槍、鉤、槍等。槍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
第三款:劍
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由金屬制成,長條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現(xiàn)在作為擊劍運動用的劍,劍身為細長的鋼條,頂端為一小圓球,無刃。
第四款:戟
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的出現(xiàn)在我國推動了戰(zhàn)國時期的到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多為青銅戟,大量用于車戰(zhàn),為”車戰(zhàn)五兵”之一。西漢時期出現(xiàn)的鋼鐵戟,為漢代步兵和騎兵必備格斗兵器。東晉十六國時期,少數(shù)民族入侵,軍隊中戟逐漸為刀所取代。后世仍作為儀仗器具。
第五款:斧
斧鉞通常被聯(lián)稱,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來劈砍的長兵器。區(qū)別在于鉞是一種大斧,刃部寬闊,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禮兵器。由于斧和鉞演練起來比較笨重,加之很多傳統(tǒng)套路已失傳瀕于失傳,故在武林中已很少見。現(xiàn)今在香港流傳的套路有山東螳螂派的旋風雙斧和開山斧。斧鉞還被用作刑具。
第六款:銊
桿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春秋、戰(zhàn)國時,銊出土較多,但已漸失其戰(zhàn)器性質(zhì),變?yōu)閮x仗飾品及明堂禮樂舞蹈之用。這是因為刀劍廣泛應用在戰(zhàn)場,笨重的它退伍了。
第七款:鉤
鉤一般指形狀彎曲,用于探取、懸掛器物的用品。也是中國武術(shù)器械之一,由戈演變而來。武術(shù)中所用的鉤有單、雙鉤之分。技法有鉤、縷、掏、帶、托、壓、挑、刨、掛、架等。演練時起伏吞吐如浪式。鉤有單鉤、雙鉤、鹿角鉤以及撓鉤等,是一種多刃的兵器。
第八款:叉
叉是中國武術(shù)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早在遠古時代就有捕魚的“飛叉”。在陜西西安半坡村遺址出土的原始“魚叉”,尾端帶有結(jié)節(jié),便于系縛繩索,使用時將叉擲出,然后抓著繩索將叉收回。叉的擊法有攔、橫、扦、捂、挑、掏、貫、拍等。
第九款:鞭
鞭子為一種由金屬制的棒型打擊武器,有像刀劍一樣的握柄,打擊部位有節(jié)狀且最前端有尖。在中國被歸類為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種冷兵器。中國的鞭分為兩種,其一為策,用以驅(qū)馬,駕車,其二為鞭,用以行刑,或當作武器使用。作為武器用的鞭有棱有節(jié),與之相似的锏則無棱無節(jié)。
第十款:锏
锏多雙锏合用,屬于短兵器,利于馬戰(zhàn)。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技法上,與刀法劍法接近。出于晉唐之間,以銅或鐵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無節(jié),锏端無尖。
第十一款:錘
錘有長柄單錘、短柄雙錘及練子錘等。錘形似瓜,又稱為“立瓜”,古代持錘者稱為“金瓜武士”;短柄雙錘,非常沉重,舞練需要較大的力量。在戰(zhàn)斗中,用錘硬砸、硬架、很有威力;用法有涮、曳、掛、砸、擂、沖、云、蓋等。歷史上許褚、王雙等都是使用錘子的高手。
第十二款:抓
抓亦稱'撾'。由抓頭和抓桿組成屬長器械,若抓頭和繩連結(jié)屬軟器械。長械有“金龍抓”,抓頭形狀似手。手指伸翔,四指屈撓,木桿長200cm,抓頭套接于木桿上。軟器械爪頭前有三指,后一指,指上有節(jié),能屈伸,爪背有環(huán),用約650cm長的繩系于爪環(huán)。
第十三款:镋
镋屬于武術(shù)的長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cè)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長六至七尺。
第十四款:棍
棍屬長兵器。長度約為1.3-2.6米(齊眉棍、七尺棍、九尺棍),也有的長達4米(丈二棍)。棍為無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棍子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chǎn)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戰(zhàn)爭中的武器之一。棍是近戰(zhàn)搏斗兵器,它的攻擊范圍大于刀、槍,自古有“棍掃一大片”的說法。
第十五款:槊
槊又可寫作矟,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槊鋒具有明顯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會同寶劍一樣,有八個面。普通的魚鱗鎖子甲、鐵圜甲、明光鎧,在破甲的槊之下,一擊而破。
第十六款:棒
棒身有四角、五角、六角等類型,這是因為鍛棒并非正式的捕具,而是給平民中協(xié)助搜捕活動者之使用物。因此特殊的造型必要時可表示其身份。另外因攜帶方便,也成為秘密行動時不可或缺的武器。
第十七款:拐
拐俗稱“拐子”。拐是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shù)器械,由鐵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短拐可以與雙拐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
第十八款:流星錘
流星錘是一種將金屬錘頭系于長繩一端或兩端制成的軟兵器,亦屬索系暗器類。僅系一錘者,繩長約五尺,稱'單流星';系兩個錘者,繩長為四尺半,稱'雙流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