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是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蘇軾寫過的一篇文章,記敘夜游赤壁的景色與自己獨特的感受,其中不乏蘇東坡自身的灑脫之意,在文學(xué)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他還寫過一篇《后赤壁賦》,那么他多次這樣提到“赤壁”,不由得讓人想到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那么,蘇軾去的這個地方,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呢?
對于赤壁,每一個讀過中學(xué)的中國人都不會不知道,因為只要有中學(xué),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或者前后《赤壁賦》就會是必修課,但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繪畫的視角來認識它。這或許為我們認識赤壁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蘇東坡對赤壁的青睞,與他對于石頭的偏愛是一脈相承的,何況那根本就不是一塊一般的石頭,而是一塊野性的、同時收集了浩大的歷史訊息的石頭。
我們無法確認,蘇東坡除了文學(xué)作品,是否通過繪畫的方式對赤壁做出過表達。無論他畫過(可能沒有流傳到今天)或者沒畫過赤壁,他對石頭這一視覺形象的敏感,使他的目光必然在赤壁上聚焦和定格。這樣一塊巨石,就放在眼皮底下,像蘇東坡這樣的石頭愛好者,絕對不會輕易放過它。
世界上絕然存在著兩個赤壁。一個被稱為“武赤壁”,就是現(xiàn)在的湖北省赤壁市,那里是赤壁之戰(zhàn)的真正戰(zhàn)場。八百年前,也就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孫劉聯(lián)軍在這里擊敗了大舉南下的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兩百年前,一個名叫杜牧的唐代詩人從這里路過,留下絕句一首: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但蘇東坡抵達的,卻是黃州赤壁,也叫“赤鼻磯”。根據(jù)沈復(fù)《浮生六記》的記述:“黃州赤壁在府城漢川門外,屹立江濱,截然如壁。石皆絳色故名焉。《水經(jīng)》謂之赤鼻山。東坡游此作二賦,指為吳魏交兵處,則非也。”所以后人稱之“文赤壁”——一個注定將留在文字和后世影像里的赤壁。它的歷史,并不是“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的周瑜書寫的,而是由蘇東坡書寫的。
雖然蘇軾所游得是黃州的赤鼻磯,并非赤壁大戰(zhàn)處,但都是中國山河的波瀾壯闊之景,并無妨礙。
再者,《赤壁賦》大量用想象手法,說文中的赤壁之境是憑借赤壁之境想象而來也可。古來文學(xué)中較為難駕馭的就是想象手法,擁有想象的文章、詩詞也是難能可貴的。就如李白的《蜀道難》,李白雖作詩前未到過蜀道,到將蜀道的險峻寫得淋漓盡致,足可見想象帶來的浪漫主義色彩十分濃厚,也是彌足珍貴的。而《赤壁賦》想象的獨特在于把想象的景寫實了,乍一看意為是普通的游記,但讀者了解后才知道是想象而來。同時也拔高了立意,《赤壁賦》所蘊含的思想是前人未有,獨屬東坡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