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誰也沒想到,嚴嵩最后的敗亡竟源自其妻!
嘉靖四十一年(1562),嚴嵩的原配歐陽氏病逝。作為嚴家的“定海神針”,史載,歐陽氏“甚賢,治家有法,馭世蕃尤嚴”。
歐陽氏的去世,開啟了嚴氏父子敗亡的潘多拉匣子。
先是嚴嵩辦事能力下降,為明世宗所厭,令致仕歸鄉(xiāng)。隨后,嚴世蕃貪贓枉法東窗事發(fā),被發(fā)配雷州衛(wèi)(今廣東雷州)充軍。
但嚴世蕃偷偷逃回老家,仍然作威作福,魚肉百姓。最后遭到官員揭發(fā),以謀反罪抄家論處。
權傾朝野20多年的嚴嵩,耄耋之年轟然倒臺,悄然死去。
結局令人唏噓,亦讓人深思。
嚴嵩的下場固然可恥可悲,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事情的結局,從一開始就注定了。
嚴家世居的江西,文化氛圍尤為濃烈,歷史上從政為宦者不在少數(shù),在明初便有“朝士半江西”之說。在這些赫赫有名的江西朝士群體中,嚴嵩的高祖嚴孟衡值得一提,他為官30余載,清正廉潔,人送外號“嚴青菜”。
嚴孟衡死后,嚴家家道中落。從嚴嵩曾祖一輩開始,近百年時間里,嚴氏世代布衣,“家無余蓄”,需靠母系親戚接濟。
為了改善家庭環(huán)境,嚴嵩的父親嚴淮多年來只有一個夢想:好好讀書,奮發(fā)向上,爭取早日考中進士,光宗耀祖。
奈何,時不我與。無論嚴淮多努力,每科放榜時,金榜上總不見他的名字。
至嚴嵩降生時,嚴父依舊執(zhí)著讀書,渴望出人頭地。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嚴淮堅持給兒子“日授詩書,嚴加督促,不分寒暑”。
好在嚴嵩自幼博聞強識,懂事較早。家中清貧的環(huán)境,再加上父、祖幾代人對仕途的重視,潛移默化之下,他內心也逐漸充滿了對仕途晉升無法抗拒的欲望。
瞧著嚴家這個“好宗孫”有望光耀門楣,嚴家不惜花重金請來名師,精心教導。由此,嚴嵩小小年紀便出落得風流倜儻,能詩善文。
可惜,嚴嵩的進步,他父親無壽得見。在兒子16歲那年,嚴淮撒手人寰,給負債累累的嚴家,再添一重壓力。
臨終前,嚴淮特地給兒子留下遺言:“若能獲成吾志,吾死亦瞑目?!?/span>
父親的話,多年后仍舊回蕩在嚴嵩的耳邊??赡菚r候的他,想要蟾宮折桂,一舉登科,簡直癡人說夢。
有學者統(tǒng)計,明代兒童一般8歲入學,平均33歲中進士。也就是說,嚴嵩老實讀書晉升,恐怕至少還得再花17年的時間。
普通人家,頂梁柱17年不干活,鐵定是窮困潦倒。嚴嵩若17年苦讀書,估計全家都得去喝西北風。
所幸,明朝地方官員大部分都熱衷于撈政績。像嚴嵩這種政界“明日之星”,他們當然十分樂意幫忙。
有了當?shù)毓賳T的資助,嚴嵩更加奮發(fā)圖強,終在25歲那年提前完成了家族重托,中了進士,步入仕途。
眾所周知,嚴嵩日后得以發(fā)跡的其中一個因素便是擅寫青詞。有趣的是,與嚴嵩同科的弘治十八年(1505)狀元顧鼎臣,便是日后“青詞宰相”的鼻祖。
雖然文筆可圈可點,但剛入仕途的嚴嵩還是沒能力改變家族的貧困境況。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官系籍逢多病,數(shù)口攜家食舊貧”。
不過,他的科舉成績十分亮眼,位列全國第五,賜二甲第二名進士出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從明朝中葉起,“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已成慣例。嚴嵩初入仕途即任職翰林院,政治前途可謂一片光明。
然而,正當他兢兢業(yè)業(yè)奮斗時,家鄉(xiāng)卻相繼傳來了祖父去世、母親病重的消息。
他只得交出官印,回家守制。
在家守孝的日子自然是清苦卓絕的,但比起在官場上丟命,他算是冥冥中躲過了一劫。
彼時,弘治皇帝已去世,繼位的是歷史上著名的玩樂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由于明武宗的“放任”,皇帝身邊的太監(jiān)“八虎”仗勢欺人。這八個人里邊,尤以劉瑾為甚。他要求,文武百官每天到衙門上班前,必須到他指定的親信處報到,否則一律以缺勤罷官免職。
就這樣,死在劉瑾刀下的大明忠直之臣不計其數(shù)。而嚴嵩因為回家守制,平安渡劫。
按照規(guī)定,守制期滿,官員需盡快回京述職,但嚴嵩并沒有這么做。
他找了個理由,聲稱自己病了,需在家靜養(yǎng)。轉頭便在家鄉(xiāng)鈐山尋一處僻靜之所,關起門來韜光養(yǎng)晦。
他這么做,無非是為了躲避政治紛爭,靜待日后東山再起之機。
但此舉卻給世人留下淡泊名利、潛心修學的印象。當時,嚴嵩家鄉(xiāng)的官員打算修撰府志,他二話不說,挑起重擔,歷時三年,編出了《正德袁州府志》。因這一年為甲戌年,故當?shù)厝艘喾Q為甲戌志。
關起門來忍饑挨餓的日子,嚴嵩過了整整8年。
直到正德十一年(1516),他感覺了無牽掛,才啟程回京述職。
嚴嵩離開朝堂許久,又無根基,回來當然只能從零開始,繼續(xù)擔任翰林院編修。
不過,經(jīng)劉瑾等人的打壓,正德年間在野苦心攻讀、韞匵藏珠的臣僚不在少數(shù)。所以,在民間賺足了聲望后,回朝的嚴嵩很快得到朝廷的重用。
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作為第六任靖江王朱經(jīng)扶的冊封副使,嚴嵩首次持節(jié)南下。當他完成冊封從桂林啟程返京時,身在江西的寧王朱宸濠卻突起叛亂,擋住了嚴嵩一行復命的道路。
由于此次叛亂,寧王蓄謀已久,所以剛起之時,整個長江以南地區(qū),兵荒馬亂,人心惶惶。
盡管這場叛亂在一個月內即被王守仁剿滅,但隨后明武宗又是下江南,又是將寧王放了再抓,種種跡象表明,這個皇帝耽于玩樂,不夠務實。
嚴嵩為人是謹慎的,面對這樣的君主,他無法確認自己日后仕途是否通達,能否光宗耀祖。
于是,他又玩起了老伎倆——歸隱。
要不是明武宗之后突發(fā)意外駕崩,估計嚴嵩這輩子很難迎來命運逆轉。
在回京路上,明武宗意外落水,撐不了多久就一命嗚呼。繼承皇位的是旁支藩王朱厚熜,史稱明世宗。
與明武宗的好動不同,明世宗是出了名的喜靜。他在位45年,專注煉丹修仙30年。唯一可與堂哥明武宗相匹敵的是,他在搞事情上不遜色于前者。
剛一即位,明世宗就發(fā)起了一次“大禮議”運動,要求百官支持他尊奉生父為父,兼祧伯父明孝宗;而不是以明孝宗嗣子的身份入繼大統(tǒng)。
那群世受明孝宗、武宗皇恩的大臣,哪能由著這位新皇帝胡來,時任內閣首輔的楊廷和率先帶著百官和皇帝杠上了。但明世宗的孝心打動了新科觀政進士張璁,在他的幫助下,皇帝順利執(zhí)掌朝政,趕走了楊廷和一伙。
這個過程中,嚴嵩未在史書中顯現(xiàn)身影。不過,在明世宗勝利追尊其父為帝的第二年,嚴嵩即獲升任京師國子監(jiān)祭酒。
要知道,國子監(jiān)祭酒官雖不大,卻是名義上全體國學生的校長,桃李滿天下。歷史上,韓愈等文壇領袖都當過此官。反觀嚴嵩,十數(shù)年來默默無聞,突然榮獲京官,想必在幕后他也是極力支持明世宗的,才有此回報。
或許正因為這份“赤誠”,嚴嵩此后官運亨通,步步高升。到了嘉靖十五年(1536),嚴嵩位列大明六部長官,為禮部尚書。
那一年,他已57歲。在明朝官場中,像他這種幾十年來鴉雀無聲的官員,走到這就算仕途頂點了。
可對于半生蟄伏,想光耀門楣的他,游戲才剛剛開始。
這時,在皇帝身邊,最受寵的官員當屬剛剛入閣的大學士夏言。
在很多人眼中,嚴嵩與夏言是天生的仇敵。但鮮有人知的是,二人在反目之前,私交甚好。
夏言與嚴嵩皆是江西人,同朝為官的契機,更增進了同鄉(xiāng)的情誼。所以早在嘉靖八年(1529),先于夏言入朝為官的嚴嵩就與前者有了相交。作為明世宗的“擁躉”,二人還曾合力主持了明顯陵(明世宗父母合葬墓)的首次祭告儀式。
那時,他們一個是禮部侍郎,一個僅為六部給事中。官位的懸殊,卻未讓嚴嵩與夏言內心產(chǎn)生隔閡。他們私下里賦詩往來相交甚歡,甚至后來夏言得蒙圣恩,一步登天,做了嚴嵩的頂頭上司,他們仍認為彼此是自己人。
當?shù)弥@位江西小老弟高升,嚴嵩還曾不惜筆墨為其賦詩一首:
賜犀新寵冠朝行,飛白宸奎照玉堂。
霄漢渥恩承湛露,瑣闈清論滿朝陽。
君臣合契同魚水,廊廟掄材有棟梁。
留與詞林傳盛事,要知明主重惟良。
總之,那時在外人看來,只要夏言有飯吃,嚴嵩就餓不死。
可這一切,自從嚴嵩接了夏言的班,當上禮部尚書開始,就變了。
在明代,內閣成員一般兼任六部尚書。能當上六部尚書,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就不遠了。
而明朝官員的俸祿,是出了名的低。特別是,按照《中國俸祿制度史》的說法,“除特殊情況外,明朝官員致仕沒有俸祿”。這一點,也為當下研究明史的專家所認可。因此,嚴嵩將不得不為自己接下來的退休生活做謀劃。即便他身處的禮部,在明世宗一朝頗受重視,但說白了還是個“清水衙門”。
本著混跡官場多年摸索出來的生存技巧,嚴嵩很快找到了晉升的門道。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老板明世宗有兩大心?。?strong style="outline: 0px;;">擔心皇權旁落,擔心短命夭壽。
而針對這兩項難題,嚴嵩總結出了一套法子:只要把皇帝伺候舒坦了,這都不是事!
明世宗為追求長生不老,除了自己寵信道士外,還特別喜歡讓大臣寫青詞做祭祀。誰要寫得好,升官加薪都是小事。作為“同道中人”,他會給這群自己人賜法號,讓他們天人感應,位列仙班。
如此,嚴嵩便開始賣力地“表演”了。
明世宗離開紫禁城躲到西苑修道,嚴嵩屁顛屁顛就跟過去了。
因皇帝自己崇信道教,不戴翼善冠,嚴嵩就緊跟皇帝步伐,全面換裝。當時,明世宗為表示對親信大臣的重視,特地給包括嚴嵩、夏言在內的五人每人頒發(fā)了一頂用沉香木做的帽子,讓他們戴上隨侍帝側。
夏言向來認為正經(jīng)大臣不按禮法辦事,即有失人臣之禮。所以,對皇帝賞給自己的“最高榮譽”置之不理,甚至還據(jù)本上奏,要求明世宗更正錯誤。
眼看自己熱臉貼了冷屁股,明世宗龍顏大怒。
反觀“人精”嚴嵩,拿到這頂帽子時,就反復擦拭供奉。到要覲見皇帝時,他便戴上帽子,以薄紗罩住,謹守人臣之禮。
嚴嵩的表現(xiàn),令皇帝十分滿意。因此,當夏言失勢后,明世宗首先便想起了他的名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八月,首輔夏言再度激怒皇帝,被罰辭官歸鄉(xiāng)。頂替他入內閣的,正是為此奮斗了數(shù)十年的嚴嵩。
自入閣之日起,嚴嵩就主動向明世宗提出,放棄內閣參贊機務大權,專心陪皇帝修仙。
能主動交出權力的,除了他,滿朝文武無人能及。可想而知,他的假意換來了明世宗幾分真心。
然而,嚴嵩的表演到底下了些許真功夫。
史載,時逾花甲的他,為了拍好馬屁,“朝夕直西苑板房,未嘗一歸洗沐”。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在皇帝面前勤奮工作。明世宗見了,直夸他是勞模。
放眼朝廷,除了錦衣衛(wèi)都督陸炳,還有誰能如此“忠勤敏達”?
隨著嚴嵩地位的水漲船高,“訐嵩似污帝”(反對嚴嵩就是反對明世宗)的局面已然形成。
嚴嵩入閣的第二年,時任山東巡按御史的葉經(jīng)就一紙訴狀打到京師朝堂。
經(jīng)葉御史調查,嚴嵩早在當禮部尚書時,就曾與秦王府、晉王府的宗室子弟暗通款曲,收受二府的賄賂。
此事一出,滿堂嘩然,就連嚴嵩自己也表現(xiàn)出一副十分畏懼的姿態(tài)。
可沒過多久,由明世宗出面,錦衣衛(wèi)親赴山東,將葉經(jīng)抓拿歸案,廷杖八十,活活打死。
眼看皇帝居然不分青紅皂白給自己撐腰,嚴嵩內心難免有些放飛自我。
但已經(jīng)60多歲的嚴嵩畢竟有些老朽了,思維上無法快速跟上明世宗的戰(zhàn)略重點。于是,為了維護自身已有的地位,他經(jīng)常上班期間召兒子嚴世蕃前來幫忙。
仗著老爹的權勢,嚴世蕃未經(jīng)科舉即入仕途。先在國子監(jiān)鍍金深造,隨后官至工部侍郎。
據(jù)說此人身材短小粗胖,聲洪而尖,還瞎了只眼,與嚴嵩的瘦高形象大相徑庭,反倒很符合民間百姓心目中刻畫的奸臣形象。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嚴世蕃并非嚴嵩親生。
可嚴世蕃雖然貌丑,但腦子好使。揣測人心,通曉時務,奸猾機辯,嚴世蕃堪稱嘉靖朝第一鬼才。
與父親多年謹小慎微的行事風格不同,嚴世蕃做事決絕,天不怕,地不怕。他知道,當?shù)囊淮蟀涯昙o了,大權在握肯定離不開他。而長時間以來,嚴嵩一直受寵于明世宗,說明自己的讀心術還是非常成功的。
故而在嚴嵩授權之余,嚴世蕃也在朝中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朝中與地方重要官員的升遷貶謫,他都要插手。
眼見嚴嵩對其子如此放任,大部分朝臣也都敢怒不敢言,這便導致了嚴氏父子的勢力暴漲。
嚴家勢力最盛時,嚴嵩的孫女嫁到山東去,做了孔子第64代裔孫衍圣公孔尚賢的一品夫人。嚴家在京城中的府第,大肆擴張,強占了鬧市區(qū)三四個街區(qū),亭臺樓閣極盡奢華,古玩奇畫不計其數(shù)。
這些巨大的變化,是從小窮怕的嚴嵩所不敢想象的。對于兒子的擅權,他不可能不知道。可每一次人員調度升遷,背后都是一筆筆看不見的財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筆錢不拿白不拿。于是,在皇帝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情況下,嚴嵩開始權傾朝野。
封建時代講究“人治”,皇帝制勝的法寶便是擁有支配一切的權威,令臣下心生畏懼。
一旦臣權大于君權,皇帝便內心不安,故而,明世宗深諳君權與臣權的平衡。當他看到嚴嵩父子“吃相”日漸不堪時,心中不免也會想起那個寧折不彎、為人清正的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1545),明世宗突然復召夏言回朝,空降內閣,榮任首輔,位在嚴嵩之上。
一時間,嚴嵩大懼。
他怕的不是夏言奪寵,而是對方為人傲氣,又知道自己太多的行賄受賄秘密。
果不其然,剛回來,夏言就對嚴嵩指手畫腳。他大刀闊斧翦除了對方一眾黨羽,甚至在人前故意奚落嚴嵩,威脅他要據(jù)實奏報皇帝,嚴懲嚴世蕃一黨。
夏言認為,這樣做或許能激發(fā)嚴嵩內心僅剩的良知,讓其還能記住從前寒門庶子的辛酸??伤冀K不明白,嚴嵩走到今日的地步,絕非一日之功。
一看對方把自己逼急了,嚴嵩哪里還管過去情誼。每逢皇帝派小太監(jiān)來慰問時,他總會給來人準備豐厚財物,想盡一切辦法誣告夏言。
嚴嵩知道皇帝喜歡窺探大臣的私生活,于是故意每夜挑燈撰寫青詞,表達忠誠。夏言年邁體弱,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活兒,當然就交給后輩代辦了。如此一來,嚴嵩在明世宗心中的分量,越來越重了。
為了挽尊,夏言將賭注壓在三邊總督曾銑身上。曾銑主張收復河套,打殘韃靼,夏言全盤接受。但曾銑的提案,軍費開支巨大,極不符合國情。故提出之日起,嚴嵩就謀劃著怎么抓住把柄,踩死兩人。
他向明世宗進言,韃靼人進犯本就是由曾銑開邊導致的,而且其人在戍衛(wèi)邊境時,貪贓枉法,結黨營私,甚至還私相勾通夏言,賄賂其岳父,以通過收復河套的提案。
首輔與大將結黨,不管真與假,明世宗都不打算放過夏言了。
不過,念及舊情,明世宗并沒有對這位老臣下死手。反而是嚴嵩,面對這位擋著自己發(fā)財?shù)墓式缓糜?,他打算讓黨羽羅列罪名,送對方最后一程。最終,夏言被棄市。
夏言死后,無人敢重提收復河套之事,韃靼終與大明相始終。
由于嚴嵩“賣國”害死夏言的行徑,他從前竭力打造的好人設,瞬間塌得粉碎。朝中上下,但凡有點良知的大臣紛紛上書要求嚴懲惡賊。
兵部員外郎楊繼盛不顧官微言輕,毅然上書,羅列嚴嵩“五奸十大罪”,要求明世宗殺賊正法,卻不慎觸怒龍威,被記一百廷杖,下獄冤死。
作為楊繼盛的好友,新科進士王世貞也因與嚴嵩作對,家破人亡。
錦衣衛(wèi)經(jīng)歷沈煉在鄉(xiāng)間扎了三個稻草人,比作嚴嵩、秦檜、李林甫,日日練習射箭,也被嚴嵩黨羽密報謀反,下獄受死。
只因嚴嵩已然摸透明世宗的性格特點,知道反對者無論如何上告總要扯上皇帝,但自古皇帝皆無錯,明世宗若懲罰了嚴嵩,無形間也相當于打了自己耳光。由是,嚴氏父子高枕無憂20多年。
然而,像嚴嵩父子這種爛透的權奸,想要將其毀掉的大有人在。
徐階就是其中最積極的。這位自稱夏言弟子的內閣次輔,自入閣之日起,便始終居于嚴氏父子之下。
起初,他根本不愿依附嚴嵩??稍绞沁@樣,嚴氏父子越是向明世宗誣告其才不配位。徐階只能改變策略,主動迎合嚴嵩。為了搞倒這個“奸臣”,徐階特地與陸炳交好,通過對方的關系,勾搭上嚴世蕃。隨后,又將自己的孫女嫁給嚴世蕃的兒子做小妾,以此來自貶身份,尊奉嚴嵩。
當人獲得無限尊崇與吹捧時,難免會陷入自我陶醉中。所以,徐階所做的,嚴嵩下意識以為對方學會了官場的規(guī)矩??烧缢敵鯇Υ难阅前悴粨袷侄危祀A在替老師報仇這件事上,也是誓不罷休。
徐階深知明世宗酷愛迷信,便投其所好,舉薦藍道行入宮侍奉皇帝。
這個在朝野間號稱“藍神仙”的道士,為人頗為正直,又能預卜禍福,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明世宗的青睞。
按照徐階的安排,藍道行時不時以神諭的形式,向明世宗灌輸嚴氏父子禍國殃民的罪行。據(jù)說某次在扶乩時,藍神仙借神仙之語稱“今日有奸臣奏事”,剛巧,嚴嵩有事奏報皇帝,明世宗遂對此深信不疑。
隨后,徐階又給御史鄒應龍?zhí)峁┎牧?,讓后者檢舉揭發(fā)嚴世蕃奸貪不法的行徑。
雙管齊下,嚴氏父子終于倒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逾耄耋的嚴嵩終于被迫下臺,引咎致仕。嚴世蕃則被革職拿問,發(fā)配充軍。
到了這個份上,明世宗卻依舊沒有想對嚴嵩父子痛下殺手。他猶如過去罷黜夏言那樣,心中搖擺不定,反復無常。不多時,又想召復嚴嵩父子。
或許嚴世蕃看出了皇帝的心思,故提前一步在流放途中悄然返鄉(xiāng),靜待皇帝的二次起復。
但正如嚴嵩一樣,一步步從底層爬上來的徐階,也十分明白一個道理: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巡江御史林潤上報,嚴世蕃在流放途中私自逃回家鄉(xiāng),“乘軒衣蟒,有負險不臣之心,日夜與(羅)龍文誹謗朝政,蠱惑人心”。
很明顯,這次揭發(fā),背后少不了徐階的運作。
對于明世宗而言,這次揭發(fā)戳中了他的隱憂:嚴氏父子犯眾怒已久,嚴嵩行將老死,倒無需擔心,但嚴世蕃年輕力勝,若真有謀反之心,防不勝防。
最終,明世宗下旨將嚴世蕃押解進京,抄家斬首。
結果一抄家,居然從嚴世蕃家中搜出黃金三萬余兩,白銀三百萬兩,各類奇珍異寶不計其數(shù)。明世宗決定不再留情,嚴嵩被沒收家產(chǎn),削官還鄉(xiāng),無家可歸。
兩年后,明世宗駕崩。
明世宗死后次年,隆慶元年(1567),曾經(jīng)叱咤風云20多年的嚴嵩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據(jù)說死前,他寄食于墓舍,既無棺木下葬,更沒有人前去吊唁。
回望其一生,伴君如伴虎,能陪明世宗走完一生,還未曾傷及自身分毫,嚴嵩可謂深諳官場生存之道,知冷知熱。只可惜,這樣的“人精”,并沒有將權位放在做正確的事上面,一錯再錯,終成讓人唾棄的明朝第一權奸。
但后人讀史亦應銘記:每一個奸臣的背后,都站著一個昏君。若論禍國殃民的首犯,嚴嵩恐怕也只是一個“背鍋俠”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