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唐玄宗寵信的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發(fā)動叛亂,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倉皇失措的唐玄宗在京城部分將土簇擁下,選向四川。但軍士西行不過一百多里到馬嵬坡,隨駕將士憤怨已極,要求殺楊國忠以謝天下,眾怒難犯,唐玄宗只得答應(yīng)。但將士們殺了楊國忠后,仍不肯繼續(xù)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將土仍鼓噪不已,便要高力士去詢大將陳玄禮原因,陳玄禮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愛正法?!?/p>
唐玄宗起初不肯割愛,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咎刻,愿陛下速決”唐玄宗仍為貴妃辯解“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一貫順從玄宗的高力土也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土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視之,將安,則阱下安矣。”《資治通鑒》記載唐玄宗無奈,只得
“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辈⑶摇拜浭皿A庭,召玄禮等入視之?!?/p>
這樣將士的激憤才稍平息。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馬嵬坡兵變”。
長期以來有四種說法:
一,兵變是由于隨駕將土因饑餓疲而激憤,歸罪于楊國忠,大將陳玄禮起了煽風(fēng)點火和引導(dǎo)作用。
二,兵變主謀是太子李亨,目的是奪取最高權(quán)力,大將陳玄禮不過是被太子作為工具圳以利用而已。
三,太子和李輔國策劃了兵變,但李輔國起了主導(dǎo)作用,是主謀。
四,高力士與陳玄禮勾結(jié),殺死楊國忠,并逼楊貴妃自殺,高力士是主要策劃者。
一些史料記載了唐玄宗西奔途中,士兵饑餓疲乏,狼狽不堪。
“自長安至咸陽,不四十里而已無食?!?/p>
從長安早晨西奔,直到中午,
“上猶未食,俄有老漢獻麥,始得食?!?/p>
這一行人馬下午走到金城縣,軍士們已餓了一天肚子,直到智藏寺一些和尚進獻少許小米,士兵們才勉強充饑,所以軍士怨憤到極點。陳玄禮為安定眾心,且與楊國忠不睦,便借機煸動,釀成事變。
一些學(xué)者認為,楊國忠是唐玄宗倚重的宰相,楊玉環(huán)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陳玄禮若無有力后臺,決不敢出頭迫玄宗殺此二人,他不可能不清楚,這樣做就是與玄宗結(jié)下了不解之仇。因此如果認為沒有一個能與玄宗抗衡,可保自己日后無虞的后臺支持,陳玄禮此舉就難以解釋。高力土、李輔國都不是這樣的人選,高力士平時一貫順從玄宗,李輔國在兵變前也無多大權(quán)勢,
所以,這個后臺只能是李亨。
主張李亨發(fā)動兵變說的學(xué)者,根據(jù)大量史料指出:李林甫、楊國忠與太子李享是長期對立的。他們曾多次合謀誣陷、攻擊李享,必欲去之而后快。安祿山叛亂后,玄宗曾想傳位李亨。楊國忠感到如李享掌握朝廷實權(quán),就意味著楊氏家族的災(zāi)難,便唆使楊貴妃向玄宗哀泣勸阻。
安史之亂后,政局動蕩,軍心不穩(wěn),特別是楊國忠為千夫所指,為太子李享策動兵變提供了可能性。
《舊唐書·韋見素傳》稱,
“翌日,次馬嵬坡,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怪其亂,乃與......李輔國謀于皇太子,請誅國忠以慰土氣?!?/p>
《舊唐書》另卷51也提到,馬嵬兵變前,
“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
馬嵬坡兵變后種種反常跡象也可從側(cè)面說明李享在兵變中的作用。
事后,李亨“遲遲不敢來見玄宗?!标愋Y誅楊國忠后,“又勸太子分中原趨朔方,致河隴兵圖復(fù)興?!瘪R嵬兵變?yōu)樘泼C宗李亨在靈武繼帝位創(chuàng)造了條件,李享是兵變的最大受益者.
以上關(guān)于馬嵬兵變原因的諸說中,以李亨主謀者論據(jù)較為充分,但直接有力的史料尚嫌薄弱,所以還當(dāng)進一步探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