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媧、神農(nóng)、燧人、祝融、共工,到底誰更有資格配稱為“三皇”;黃帝、炎帝、太皞、少皞、顓頊、帝嚳、堯、舜,到底誰更有資格配稱為五帝”。因為他(她)們的貢獻與作用各有千秋。因此至今眾說紛紜,仍是一團迷霧。
“三皇”的總名最早見于《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孝行覽》即有: “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wù)而萬事之紀也。”
三皇的分名最早見于《史記。始皇本紀》,當時秦王嬴政剛?cè)〉锰煜?,為獲得一個與當時身份、地位相稱的雅號,而召集眾臣磋商,被召眾臣以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為首奏議道: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春秋命歷序》講:“天皇出焉……次后地皇出……次后人皇出?!边@里的三皇乃天皇、地皇和人皇。
《白虎通·德論》卻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nóng)和祝融;或是伏羲、神農(nóng)、燧人三人。
而《呂氏春秋》高誘注日:三皇是伏羲、神農(nóng)、女媧;
《帝王世紀》提出了關(guān)于三皇的第六種看法,即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
到宋代,前兩種三皇說基本得到統(tǒng)一,即有人認為《史記·始皇本紀》的“泰皇”與之春秋。命歷序之“人皇”名異而實同,泰皇即人皇。
從上述我們看到有個共同點,即每說都有伏羲和神農(nóng)兩位。
伏羲氏,又叫宓犧氏、庖犧氏、包犧氏、伏戲氏,風(fēng)姓。他不僅“教民以獵”, “教民以漁”,而且“取犧牲以充庖廚、,還始畫八卦,造書契??芍^有圣德矣。神農(nóng)氏,
《白虎通》載: “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nóng),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nóng)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末耜,教民農(nóng)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nóng)也?!?/p>
《吠淮南子》也有關(guān)于神農(nóng)氏業(yè)績的記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贏竣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nóng)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燒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p>
如果將這樣兩位發(fā)明漁獵和農(nóng)業(yè)的圣人列入三皇之列,其理由是較為充足的。
三皇之位僅剩一個,而要求入選的還有四位。
女媧氏,她不僅“煉五色石以補天”, “斷鱉足以立四極”,而且“殺黑龍以濟冀州”, “種蘆灰以止淫水”,甚至“摶黃土作人,劇務(wù)力不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創(chuàng)造了人類。
燧人氏,在“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穴居野處。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飲血茹毛。近水則食龜鱉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的情況下, “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 “教民熟食,養(yǎng)人利性,避臭去毒”。
祝融氏,即重黎, 《山海經(jīng)》贊他“絕地天道”,分人神之界,使人與神脫離而真正獨立。
至于共工,他在與顓頊的一次戰(zhàn)斗中, “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上述四位都有他人無可替代的本領(lǐng)和業(yè)績,都有入選三皇的資格,但歷來各有選擇標準,至今莫衷一是。
三皇既然如此棘手,那么五帝情況又怎樣呢?五帝說蓋形成于周秦之際,起源于五方帝、五色帝之詞。
一種意見源于《禮記·月令》:
“孟春……其帝太皡,孟夏……其帝炎帝,中央土,其帝黃帝,孟秋……其帝少皡,孟冬……其帝顓頊?!?/p>
即以太皡、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
另一種意見認為: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該意見見于《史記·五帝本紀》。
第三種意見是《尚書序》中提出的,它認為五帝應(yīng)該是由少皞(吳)、顓頊、高辛(即帝嚳)、唐堯、虞舜組成。鄭玄在注《尚書》時,還另定標準曰:
“德合五帝座星者稱帝,則黃帝、金天氏(少皡)、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有虞氏(舜)是也,實六人而稱五帝者,以其俱合五帝星座也?!?/p>
以上諸說中,都有顓頊。顓頊,號高陽氏,生于茗水,司馬遷說他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 “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宮,掌管民事。他更大的貢獻是擴大了民族活動的范圍,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東到蟠術(shù)。
至于其他七位,太皡、黃帝、炎帝、少皞、帝嚳、堯、舜,雖然入選的可能性比女媧、燧人、祝融、共工入選三皇的可能性要大,但畢竟還是不能全部入選。
黃帝,號有熊氏,也號軒轅氏,姬姓。少典之子。司馬遷說他“有土德之端”。《黃帝內(nèi)傳》等敘他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養(yǎng)蠶、舟車,文字、音律、醫(yī)學(xué)、算數(shù)等方面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且得到各部落的擁戴,打敗了炎帝和蚩尤,取得了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的地位。
炎帝,號烈山氏,一作厲山氏,也是少典之子。原居姜水流域,后不斷發(fā)展,向東發(fā)展到中原地區(qū)。亦有說炎帝即神農(nóng)氏的。今天我們習(xí)慣上稱中華民族同為炎、黃的子孫,炎、黃列為五帝看來不成問題。
帝嚳,號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之孫子,其伯祖父顓頊在位時被立為族子?!兜弁跫o》說他“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段宓郾炯o二說他“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之,撫數(shù)萬民而利誨之”。而且生有契和后稷,成了商、周的始祖。更甚者乃生有一個偉大的兒子帝堯。
帝堯,號陶唐氏,名放勛,人稱唐堯。他曾設(shè)官掌管時令, “敬順吳天,數(shù)法日月星辰,敬技民時”,制定歷法。并且咨詢四岳,推選舜為其繼承人,對舜進行了三年考核后,命舜攝位行政,創(chuàng)造了家喻戶曉的美談——堯舜“禪讓”。舜授位以后,除去鯀、共工、驪兜和三苗等四人;并繼堯之后,繼續(xù)治理民事,咨詢四岳,挑選賢人,定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
至于太皞和少皞,太皞也作太皓,風(fēng)姓,居于陳。曾以龍為官名。少皞,一作少吳,號金天氏,以烏為官名,設(shè)有工正和農(nóng)正,管理手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
根據(jù)上面的介紹,究竟五帝的人選誰更合適?仁者貝仁,智者見智,目前還難于統(tǒng)一認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