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則溫之,須了于心
中脘神闕氣海足三里
淺釋 中脘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胃之募穴,腑會中脘,調(diào)和胃氣,溫化濕滯,灸之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神闕位在臍中,可溫通元陽,化腹中寒濕積滯。氣海可調(diào)氣益元,溫下焦,祛濕濁,生氣之海,治氣病。足三里為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理脾胃溫中散寒,助消化和腸化滯。
附方 脾虛,腹痛綿綿取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
操作 中脘:針直刺十~十五分。灸五~十五分。神闕:禁針。灸五~十五分鐘。氣海:針直刺八~十二分。灸五~十五分鐘。足三里:針直刺五~十三分。灸五~十五分鐘。
中焦寒冷灸即溫
淺釋 中焦寒冷,即脾胃寒冷。脾寒就是脾陽衰弱,水濕不化,以致陰寒偏盛。由于過食生冷,脾陽不振,癥見腹 痛隱隱,泄瀉連綿,甚者完谷不化,小便清長,四肢清冷, 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脈沉遲。胃寒就是胃陽不足,寒邪偏勝,癥見胃脘脹痛,嘔吐呃逆,時泛清涎,喜熱飲,四肢冷,舌苔白滑,脈沉遲。
附方 寒凝氣滯,脘腹脹痛取中脘、氣海、足三里。
操作 同前。
心俞溫而振陽氣
淺釋 心陽不足,癥見心悸不寧,時有恐懼,氣短氣喘,口唇指甲青紫,脈微弱,舌淡白。心俞為心的背俞穴, 養(yǎng)心安神,灸之益心氣,振心陽。
附方 心陽不足,心悸氣短取心俞、內(nèi)關、足三里。
操作 針斜刺三分。灸五~十五分鐘。
溫肝之寒灸大敦
淺釋 肝主筋,前陰為宗筋之所聚,足厥陰之昧,環(huán)陰氣抵小腹,故諸疝痛,筋脈拘攣,俱屬于肝。外受寒邪,經(jīng)氣 阻滯,治當溫通。大敦為足厥陰之脈,所出為井,舒筋調(diào)肝,調(diào)理下焦。灸之散寒、通絡、止痛。
附方 寒疝氣痛,睪丸墜痛取大敦、曲泉。
操作 針斜刺一~二分。灸三~五壯。
然谷溫下(焦)助腎火
淺釋 腎為水火之臟,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養(yǎng)下元。下元失固,每見陽痿早泄,溲多遺尿,腰脊酸楚,足膝 無力,頭昏耳鳴,面白畏寒,脈弱,舌質(zhì)淡紅。然谷為足少陰之脈,所溜為滎,退腎熱,理下焦,助腎火,驅(qū)痼冷。
附方 并入下句。
操作 針直刺三分。灸三~七分鐘。
命門腎俞再同針
淺釋 命門為督脈穴,腰脊十四椎下,培元補腎,疏經(jīng)調(diào)氣,灸之善補腎中真陽。腎俞位在命門穴兩旁各去一寸半,補腎臟,振氣化,益水壯陽,強腰脊,能袪除腰部寒濕,也可調(diào)益腎氣。
附方 寒濕腰痛取命門、腎俞、大腸俞、委中、承山、然谷。
操作 命門:針直剌五~八分。灸五~十五分鐘。腎俞:針直剌五~十分。灸五~十分鐘。
章門溫臟寒積聚
淺釋 積聚是腹內(nèi)結塊,或脹或痛。積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屬血分,是為臟病。聚無形,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屬氣分,多為腑病。積聚多先因氣聚,日久血瘀成積,初起多因受寒。《靈樞·百病始生》篇云:“積之始生, 得寒乃生。”章門為足厥陰少陰之會,脾經(jīng)募穴,臟會章門,散五臟寒氣,化中焦積滯,消痰瘀,助運化。
附方 肝脾不和,腹脹腸鳴取章門、氣海、足三里、支溝、陽陵泉。
操作 針直刺五~八分。灸三~七分鐘。
理心腹寒以公孫
淺釋 脾胃大腸小腸都是管理人飲食吸收消化排泄糟粕的,皆位于人身心腹之間,心腹受寒,脾胃升降失調(diào),大腸傳導及小腸受盛失職。公孫為足太陰脾經(jīng)絡穴,別走陽明,八脈交會,通于沖脈,能扶脾胃,理氣機,使升降得調(diào),心腹之寒可袪。
附方 脾胃虛寒,心腹隱痛取公孫,足三里、中脘、氣海。
操作 針直刺五~八分。灸三~五分鐘。
溫中(焦)理脾(寒)陰陵(泉)灸
淺釋 中焦脾胃虛弱,升降不和,納谷運化失常,以致納谷不香,食后腹脹,胸悶肢倦,二便不調(diào)。陰陵泉為足太陰之脈,所入為合,能運化中焦,溫化濕滯,溫中理脾。
附方 脾陽虛弱,院腹脹痛取陰陵泉、氣海、中脘、三陰交。
操作 針直刺五~八分。灸三~五分鐘。
一切血寒三陰交(溫)
淺釋 肝藏血,脾統(tǒng)血,腎藏精。三陰交為肝脾腎三陰經(jīng)之交會,補脾之中又補肝陰腎陽,獨有兩補氣血之功,是婦科血證常用穴,可溫脾土,助運化,調(diào)血室,溫精宮。
附方 氣滯血瘀,行經(jīng)腹痛取氣海、三陰交、列缺。
操作 針直刺五~九分。灸五~十分鐘。
中下焦寒隱白理
淺釋 中焦即脾胃,脾主大腹,寒可收引。中下焦有寒,脾運失職,水濕不化,則腹脹腸鳴泄瀉,少氣倦怠納少,月事不調(diào)。隱白為足太陰之脈,所出為井,升舉下陷之陽,溫化沉寒痼冷。
附方 脾不統(tǒng)血,崩漏下血取隠白、足三里、三陰交、 氣海。
操作 針斜刺一分。灸三~五壯。
灸有壯陽脾亦溫
淺釋 隱白為足太陰之脈,所出為井,灸之大益脾氣, 舉下陷之陽。脾運恢復,則胸滿腹脹可消,此即壯陽溫脾之功。
附方 脾陽下陷脫肛取隱白、百會、足三里。
操作 針斜刺一分。灸三~五壯。
一切表寒大椎除
淺釋 風寒犯表,營衛(wèi)失調(diào)。大椎為手足三陽與督脈之交會,統(tǒng)領諸陽經(jīng),主一身之表,干旋營衛(wèi),能疏三陽之表邪,通一身的陽氣,凡外感六淫之邪表者,皆能疏泄表散。
附方 風寒束表,寒熱身痛取大椎、曲池、合谷。
操作 針直刺五分。灸五~十五分鐘。
后溪陶道亦可清
淺釋 后溪為手太陽之脈,所注為俞,八脈交會,通于督脈,通太陽經(jīng)氣,發(fā)散風寒,通督脈,固表清熱。陶道為足太陽督脈之會,疏表邪,清肺熱。
附方 風寒外受,腰脊疼痛取后溪、大椎、申脈。
操作 后溪:針直刺五~七分。灸三~七分鐘。陶道:針斜刺五分,灸三~七分鐘。
關元暖(子)宮陽氣振
淺釋 關無為足三陰任脈之會,小腸募穴,在臍下三寸,能培腎同本,補氣振陽,調(diào)血室精宮,袪除寒濕陰冷, 有保健防病之功。
附方 下焦虛寒腹痛,小便不利取關元、三陰交、陰陵泉。
操作 針直刺五~十二分。灸五~十五分鐘。
腹寒血冷曲泉溫
淺釋 寒性收引,腹寒常氣滯血瘀疼痛,血得熱刪行,得寒則凝。肝經(jīng)脈環(huán)繞陰器,抵小腹。曲泉為足厥明之脈, 所入為合,能通散下焦,袪除膀胱濕。
附方 少腹寒疝疼痛,睪丸下墜取曲泉、太沖、歸來、氣海。
操作 針直刺五~八分。灸三~七分鐘。
治寒以溫,施灸或針。
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