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張氏先祖溯源

還記得2012年春節(jié),在四樓陽臺上,祖父取出族譜跟我說事兒。今年清明,父親帶我去張村祭拜張潮公墓(因我次日要趕回上班,沒時間參加群體性的祭拜儀式,沒想到父親跟母親說先帶我去看看)。我本來沒什么意愿一定要去看,只知張潮是個縣令,心想大小是個官而已,以目前的見識,我對官員并無好感,可能現(xiàn)在的張氏有錢人,沒事整事出來,其實并無甚意義,來到張潮墓后,看了人物事跡才知,記念他是有意義的,不愧為我們先祖,回到辦公室后,找了張氏先輩的資料如下:

吳寧托塘張氏網(wǎng):http://www.wuningtt.com/index.asp

張潮(872~945),字均彰,謚忠愍,五代后唐汴梁人。

始祖為唐左司郎中張定,世居山東壽張,任職汴州,遂落籍河南開封祥符縣煉金墩。十二世張燦官居禮部尚書。張潮為張燦子,唐昭宗乾寧進士。于后晉天福四年(939)來東陽任縣令,是“廉公愷惠,士民頌之”的清官廉吏。

天福八年,括蒼“魔寇”侵?jǐn)_東陽。張潮率長子天賢帶領(lǐng)鄉(xiāng)兵迎戰(zhàn),擒獲渠寇七人,斬首百余?!澳з\”敗退,縣境得以安寧。三年后,“魔賊”又聚集數(shù)萬人,進逼東陽縣城。張潮與長子天賢率鄉(xiāng)兵數(shù)百出城抵御,終因力量懸殊,父子雙雙死難于南嶺。時為后晉開運二年七月初二。魔賊又沖進縣城,將張潮家中八十余口盡行殺戮,洗劫七日而去。惟其妻鮑氏及幼子天宥幸免。后人遂命名張潮父子戰(zhàn)歿的南嶺為“官清嶺”。此嶺兩山對峙,層巒突兀,為通往溫臺處的要道,今為東永二線咽喉。

張潮父子殉難不久,后晉開運末年,東陽百姓懷其德,憫其忠,于縣衙之后院鑿池筑臺,臺內(nèi)塑張潮及長子天賢之像,名曰“吳寧臺”。

南宋紹興年間,知縣吳炯將張潮事跡奏聞,高宗下旨,追贈張潮為太常卿,謚“忠愍”。吳炯敘張潮事跡,撰《吳寧臺記》,刻于碑石,碑刻至今封存墻內(nèi)。吳寧臺現(xiàn)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潮在五代紛亂之際任東陽縣令,忠勤于事,恪盡職守。面對強敵,以耄年之軀,奮不顧身,以少擊眾,雖因眾寡懸殊,未能克奏全功,但其凜然之節(jié),浩然之氣,長留史冊。張潮也是東陽建縣一千八百多年來以身殉職的惟一縣令,其盡職愛民、舍生忘死、義無反顧的風(fēng)范足垂千秋。南宋詩人楊萬里題其像贊曰:“唐之貞臣,古之良吏。政教兩盡,威惠并著。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肇基托塘,埀綂百禩。德容煌煌,瞻仰勿替?!?/span>

張潮墓在東陽二十六都實相寺前考溪(今磐安縣玉山鎮(zhèn)張村巧坑金釵),屬磐安縣級文保單位。

【參考文獻】

《吳寧托塘張氏宗譜》2002重修本。






忠烈千秋瞻高臺——吳寧臺

吳立梅


 

吳寧臺位于老市府后院,為紀(jì)念御寇殉職的縣令張潮而建,距今一千余年,為東陽城歷史最為久遠(yuǎn)的古建筑,現(xiàn)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潮(872945,字均彰,謚忠愍,五代后唐汴梁人。始祖為唐左司郎中張定,世居山東壽張,任職汴州,遂落籍河南開封祥符縣煉金墩。十二世張燦官居禮部尚書。張潮為張燦之子,唐昭宗乾寧(894897進士。約于后晉天福四年(939)來東陽任縣令,“廉公愷惠,士民頌之”。約在后晉天福八年,括蒼“魔寇”侵?jǐn)_東陽,張潮率長子天賢帶領(lǐng)鄉(xiāng)兵迎戰(zhàn)“魔賊”敗退,縣境得以安寧。兩年后,“魔賊”又聚眾進逼東陽縣城。張潮以古稀之年與長子天賢率鄉(xiāng)兵數(shù)百出城抵御,終因眾寡懸殊,父子雙雙戰(zhàn)歿于南嶺,時為后晉開運二年七月初二?!澳з\”又沖進縣城,將張潮家人等八十余口盡行屠戮,洗劫七日而去。惟張潮之妻鮑氏及幼子天宥幸免。后人遂命名張潮父子遇難的南嶺為“官清嶺”。張潮父子殉難不久,后晉開運末年,東陽百姓懷其德,憫其忠,于縣衙之后院鑿池筑臺,臺內(nèi)塑張潮及長子天賢之像,名曰“吳寧臺”。

何以取名吳寧臺?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縣李德舉《吳寧張公考辨碑記》云:“歷稽所載行紀(jì)、墓志、古跡、碑記各條,知其時縣名已久改東陽,而臺猶號吳寧者,為邑治諱,不敢以其祖為東陽令也?!鼻宓拦庵h黨金衡在《重修吳寧臺記》則說:“臺曰吳寧,且在邑署后,志舊邑名,以公當(dāng)是時居是地也。邑之民公生之,邑之地皆公有也,其以吳寧名臺也,亦宜?!边@兩位縣太爺,一個認(rèn)為是“為邑治諱”,一個認(rèn)為是“以公當(dāng)是時居是地”,均不得要領(lǐng)。實則吳寧臺建造之時,東陽在吳越國統(tǒng)治之下,開國君王錢镠與割據(jù)江淮的吳王楊行密有仇,“恥聞逆姓”,凡與“楊”同音的地名均改,于是改“東陽”為“東場”,吳寧臺自然不可能稱“東陽臺”。若逕稱“東場臺”,則與吳越國奉中原王朝的正朔相悖。而張潮畢竟以縣令殉職,與其身份相匹配的只能是古縣名吳寧了。

 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縣令吳炯將張潮事跡奏聞,高宗下旨,追贈張潮為太常卿,謚“忠愍”。吳炯敘張潮事跡,撰《吳寧臺記》,刻于碑石,至今封存東后壁墻內(nèi)。略晚于吳炯的詩人楊萬里題張潮像贊曰:“唐之貞臣,古之良吏。政教兩盡,威惠并著。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肇基托塘,垂統(tǒng)百禩。德容煌煌,瞻仰勿替。”但百姓往往不了解塑像為何許人,稱其為吳寧太祖。

    吳寧臺上有樓,名應(yīng)宿樓,明弘治間知縣謝琛建。臺前原多古樹名木,植有柏樹,鑿有荷池,豎有石碑,左邊石上刻:“臺有柏,臺有柏,經(jīng)霜傲雪何烈烈,歲寒然后知忠節(jié),兩峴青青淚碣。”右邊石上刻:“池有荷,池有荷,亭亭翠蓋凌清波,公不見兮可奈何,留取芳名浸汨羅?!币杂鲝埑彼砂爻G唷⒈坛亻L清的風(fēng)節(jié)。原有兩座亭子,也是知縣謝琛所建,一名“玉寒”,一名“愛蓮”。明隆慶知縣鄭準(zhǔn)于1569年也建過兩亭,一名“水鑒”,一名“夜告”。明隆慶五年(1571)狀元張元忭曾登此臺吊古,賦詩云:“赤手捍孤城,官清嶺可憑。臣心酬馬革,子舍盡烏情。但識生前愿,寧知死后名?登臺憑吊處,猶有杜鵑聲。蔽芾甘棠日,乾坤板蕩年。青磷埋碧血,白日冷黃泉。易斷睢陽舌,難封綿上田。吳寧百世祖,忠孝一門傳。”

吳寧臺亂則廢,治則修,其盛衰榮枯往往是社會變遷的折射。自五代建造以來,歷經(jīng)多次修葺,縣志中有明確記載的就有十來次。現(xiàn)建筑為同治九年(1870)重建,1959年修葺。1995年,東陽建縣1800周年之際,又進行了一次大修,后辟為東陽市機關(guān)老年書畫協(xié)會活動場所。1998年端午節(jié),東陽市詩詞學(xué)會于此舉行吳寧臺賽詩會,并出版了歌詠吳寧臺的專題詩集。

                                    2013.1.4  《東陽史志》2013·1



吳寧臺

南宋·吳炯

    余初視事,強賊充斥,布滿四鄉(xiāng),鄰郡尤甚。簡閱鄉(xiāng)兵僅數(shù)百人,何以御敵?計畫將無所之。一日,步縣后高臺,爺見“捷應(yīng)”二字,覺有神助者,遂祈佑于張公之靈。是夜三更,銜枚直搗賊營,獲巨魁七人,殺賊數(shù)百,余眾悉降,鄉(xiāng)曲遂平,鄰賊亦望風(fēng)披靡矣。及愷旋,酬神,見神左有一石,歌云:“臺有柏,臺有柏,經(jīng)霜傲雪何烈烈,歲寒然后知忠節(jié),兩峴青青垂淚碣?!币娚裼矣忠皇?,歌云“池有荷,池有荷,亭亭翠蓋凌清波,公不見兮可奈何,留取芳名浸汨羅?!北庨_載:“公諱潮,字均彰,由進士出宰吳寧,政修民和,人歌父母。趙明年,括蒼魔賊作亂(史實無考,有謂系指明教徒),公率鄉(xiāng)民與戰(zhàn),賊退民安。又越三年,魔寇大發(fā),賊眾十?dāng)?shù)萬壓縣,力不能支,公及子正賢等舉家八十余口盡皆被害,幼子天宥在學(xué)疑獲免,遂逃至縣北之塘,啖蓮實而食,七日得脫。因托生于塘,號其家曰”托塘“。時民懷其德,憫其忠,鑿池筑臺,立廟以祀。水旱疾疫,有求必禱焉,公亦無不畢驗,捷應(yīng)有如此。

    吳子曰:吾觀張公及所載碑文,而知公之始終愛民也;知忠臣之必有后,而天之報施為不爽也。當(dāng)年之魔賊非公莫翦,而公之精誠直能安今日之民,此公之始終愛民也;合家盡節(jié),而適有學(xué)肄之幼子托生于塘,使今日之賢孫孝子,綿綿延延,大其氏族,此以知忠臣之必有后也。乃當(dāng)事莫之采,史書莫之載,而但為左右碑文以表微跡,數(shù)百年后,碑荒碣斷,忠節(jié)淪胥矣!天牖其衷,使數(shù)百年后之人,撫公數(shù)百年以前之而表揚之,當(dāng)予獎賞,贈太常卿,謚忠愍,信公道之不泯于人也!夫分邑以來,蒞斯土者凡數(shù)十輩,某也廉能,某也愷惠,某也政績爛然,其人之賢不肖,班班可考也。安得臺公之正氣凜凜,等高臺而并峙,同碧沼而長清也。是余所欣慕而未逮者也。因次其事而為之記。紹興十年冬十月撰。(清道光《東陽縣志》據(jù)《托塘張氏宗譜》)




張國維(1595-1646明朝 



張國維(1595—1646),字其四,號玉笥,吳寧鎮(zhèn)里托人。國維幼有大志,由其父課其學(xué)業(yè),常以名臣豪杰自勵。

明天啟元年(1621),赴省鄉(xiāng)試,以第七名中,主試官錢謙益目為名士。次年,禮部春闈,列第十二名;五月,殿試列三甲一百六十名。又次年,至京謁選,寓居古寺,依然挑燈夜讀不少憩。

天啟四年(1624),選授廣東番禺知縣。番禺為廣東大縣,政務(wù)繁劇,向稱難治。國維蒞任,即著手筑城垣、平盜賊、除豪猾、興賢才,頒沙田數(shù)萬畝給貧民耕種。不出一年,番禺百姓頌其為“神明父母”,為他建生祠奉祀。

崇禎七年(1634),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安慶等十府。該地處長江下游,水災(zāi)頻發(fā),每至夏季,良田阡陌,悉成汪洋澤國。國維一方面須與張獻忠部周旋,另一方面率兵民疏浚松江、嘉定、上海、無錫等地河道,修筑吳江、江陰、蘇州等地的橋谼、塘堰、漕渠,浚通運河,修建昆山、寶山等地的城壕。積數(shù)年治水經(jīng)驗,著《吳中水利全書》30卷,《四庫全書》稱“是書所記,皆其閱歷之言,與儒者紙上空談迥不侔矣”。

徐光啟所著的《農(nóng)政全書》,無力出版。張國維見之,贊為“經(jīng)國之書”,與松江知府方岳貢合力將此書付梓,并親為作序,時為崇禎十二年。

崇禎十三年(1640),擢國維為工部右侍郎,加兵部右侍郎,總督河道,兼理提調(diào)徐(州)、臨(清)、津(門)、通(州)四鎮(zhèn)漕餉的錢糧大事。

崇禎十五年(1642)十月,升兵部尚書,上《糾督撫疏》、《定戰(zhàn)守賞罰疏》等。次年四月,清兵入侵京畿,命趙光抃在螺山拒敵,八總兵之師皆潰,言官交相彈劾,張國維被免職歸里。不久又被逮解進京。途經(jīng)蘇州,萬人攔道,慟哭“生祭”。又次年正月,蘇州百姓進京請愿,要求寬免國維;二月,國維出獄,復(fù)舊職,并兼左僉都御史。崇禎帝召對于中左門,令其前往南直隸與浙江督理輸餉練兵事務(wù)。

國維隨即動身南下,甫抵蘇州,崇禎帝已自縊于煤山,明亡。五月,清兵入京。國維欲遵先帝遺命,練兵募餉,以作抗清復(fù)明之舉。不久,南明福王令其協(xié)理戎政。繼而又令他往山東討賊,以功加太子太保。

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南都陷落,國維謁魯王于臺州,請王監(jiān)國,移駐紹興。魯王封其為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督師錢塘江。七月,克復(fù)富陽。八月,克復(fù)於潛。魯王賜國維尚方劍以統(tǒng)諸軍。順治三年(1646)五月,魯王手下大將方國安劫王南行,明師敗績。在張國維統(tǒng)兵期間,雖將士用命,屢有斬獲,但畢竟敵勢浩大,小勝不足以扭轉(zhuǎn)全局,抗清復(fù)明的壯志,終究難以實現(xiàn)。

順治三年(1646)五月,國維追監(jiān)國入海,泊舟山。魯王命國維相機恢復(fù),國維見海陬之地事不可為,于是潛回東陽。但清兵勢如破竹,六月廿五日,義烏陷落,兵抵七里寺。從者勸國維入山,國維不允。召二子問當(dāng)前生死態(tài)度,長子世鳳表示決不偷生,次子世鵬答應(yīng)稍緩,國維就取石硯擲之,不中,世鵬哭著回答:“從容盡節(jié),慷慨捐軀,兒等甘之如飴,惟祖母年逾八旬……”國維聽后,沉思良久,提筆寫了《絕命詞》三章。廿六日,投水而死,時年五十一。次年十月,邑人葬國維于八面山東郭塘之原。國維死后不及三個月,長子世鳳殉節(jié)于錢塘。

【主要參考文獻】
《明史·張國維傳》
《東陽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二輯《愛國名臣張國維》
《吳寧托塘張氏宗譜》(2005 重修本)

東陽市人民政府門戶網(wǎng):http://www.dongyang.gov.cn/dongyang/dysq/dymr/m/110438.shtml

張國維(1595年-1646年),字玉笥,浙江東陽托塘人。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撫,后任兵部尚書。清兵入關(guān)后,寧死不降,以身殉國?!?a target="_blank" >明史》給他專門列傳,字?jǐn)?shù)多達1500多字。

張國維是明末政壇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專家,浙東人民抗清的領(lǐng)袖,也是受到后世高度贊揚的民族英雄。他和其他讀書人一樣,理想就是讀書進仕,為國建功。他的一生充滿苦難,死得悲壯激烈。

明天啟元年(1621年),他參加浙江鄉(xiāng)試,名列全省第七。

明天啟二年(1622),28歲的張國維赴京參加會試,為二甲第十二名進士。中進士后,他回家鄉(xiāng)拜見致仕在老家的前南京兵部尚書許宏綱,從早晨等到中午,許宏綱就是不出來,張國維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直到晚上,許宏綱才出來會見,一見面他就說:“我觀察你很久了,有人說你等久了必然急躁,然而你沒有急躁;中午沒吃飯人必疲憊,而你并不疲憊。人不急躁能忍事,人不疲憊能任事。以后你就是國家之人才。” 由于不善逢迎,兩年后(1624)授番禺(今廣州)知縣。他在任期間,興學(xué)校,課農(nóng)桑,以德化民。

他一到廣州,就碰上了粵東大饑荒。鄰省福建米販子紛至,并控制了糧價,使糧價飛漲。廣東巡撫陳保泰系福建人,包庇而不禁。數(shù)萬粵人聚集請愿,險些激起民變。張國維上任后,當(dāng)眾宣布《籌荒十二策》,終于降下糧價,平息事變。不久,他了解到廣州有數(shù)萬畝沙漲田,系明初勵志恢復(fù)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時,由許多貧民開墾出來,后被土豪劣紳巧取豪奪,使百姓無以為生。張國維派人翻檢舊籍,尋出原始根據(jù),不畏壓力,將田全部收回并分還貧農(nóng)耕種。當(dāng)?shù)匕傩辗Q張國維為“神明父母”。 番禺與蘇州的百姓也為他建造生祠(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社團組織南社第一次雅集就選擇在蘇州虎丘張國維祠,深有寓意)。

1628年,由于治理有方,張國維被調(diào)入京城任職。

明崇禎七年(1634年),大明朝在風(fēng)雨中飄搖,李自成張獻忠的農(nóng)民起義軍縱橫天下,東北的滿清軍隊虎視眈眈,對明王朝構(gòu)成極大的威脅。為穩(wěn)定以南京為中心的大后方,保證漕運暢通與軍需物資供應(yīng),崇禎帝任命張國維為右僉都御史兼十府巡撫,這十府是南京、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安慶、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與廣德,是明朝最為富庶的地區(qū),是明王朝的龍興之地,也是明朝軍用物資與兵員的主要供應(yīng)地。張國維臨危受命,駐節(jié)蘇州。

蘇州本是魚米之鄉(xiāng),張國維赴任時卻只見到處鬧水災(zāi),民不聊生。他了解到“惟吳澤國,民以田為命,田以水為命,水不利則為害。”在做了詳細(xì)調(diào)查后決定,大抓水利建設(shè)。他不知疲憊,親力親為。他巡視農(nóng)田,沒有當(dāng)?shù)毓賳T陪同,沒有前呼后擁的儀仗,而是“單騎馳驅(qū)”。他巡視河道,沒有人鳴鑼開道,是“單舸巡汛”,探溯河流走向,繪制水圖。張國維常常是清晨騎馬巡視田間,直到中午。自張國維后,蘇州再也見不到這樣“單騎單舸”的巡撫。這一精神在當(dāng)?shù)氐姆错懱貏e強烈,認(rèn)為官員下鄉(xiāng)也應(yīng)像張國維一樣,不必事先通知,站站迎接,不必前呼后擁,興師動眾,“一騎一舸”足矣。

明史》還記載了張國維救賑山東災(zāi)民一事。1640年,張國維任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這年山東大饑,一石米售價8兩,而蘇州連年豐收,大米僅3.5兩。張國維便派人將蘇州大米經(jīng)京杭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山東濟寧,加上運費每擔(dān)只售4兩白銀,有力地抑制了物價,他將所賺取的收入設(shè)立免費粥廠10多個,分處遠(yuǎn)近,救活災(zāi)民以百萬計。

他任十府巡撫六年,是大興水利的六年,也是取得農(nóng)業(yè)豐收、江南百姓生活較為安定的六年。當(dāng)時華北、西北大局糜爛,而江南相對平靜,這與張國維的出色工作有密切關(guān)系。蘇州百姓對張國維極為崇敬,自發(fā)在虎丘大堤為他建生祠祭祀(今存)。至今蘇州名勝滄浪亭內(nèi)還有他的石刻像,上有像贊:撫綏十郡,大度淵涵,疏通水利,澤被東南。

崇禎八年(1635年),時任巡撫都御史的張國維同巡撫御史王一鶚修吳江石塘,勘核全坍應(yīng)修一千五十五丈,半坍二千八十六丈,平望西諸聚水缺,應(yīng)筑內(nèi)外塘七百六十丈,并修長橋、三江橋、翁涇橋。他針對太湖洪水下泄不暢,曾于崇禎九年(1636年)上書請求開浚吳江縣長橋兩側(cè)的泄水通道,“太湖翕聚眾水,吳江仰承委灌分注吳淞、婁江以入海,其長橋七十拱與九里石塘一帶諸水竇皆宣泄之分,必由今橋拱旁架浮圖閣,淤遏水勢,漸致閉塞,則拆卸不容緩,石塘諸竇年久亦多壅淤成陸,并宜一體開浚,以免農(nóng)田之患”。因此,《明史》上說:張國維“建蘇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內(nèi)外塘,長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鎮(zhèn)江及江陰漕渠,并有成績”。他深入了解,“惟吳澤國,民以田為命,田以水為命,水不利則為害”。

據(jù)《明史》記載,短短數(shù)年,“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蘇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內(nèi)外塘……”范圍之廣,工程之大,為明代僅有。令人感動的是,張國維常常冒寒暑,廢寢食,早出晚歸,深入工地,年四十而須發(fā)竟無一莖黑者。主持興建繁昌、太湖二城,說明他曾經(jīng)疏浚了松江、嘉定、上海、無錫等地河道,修筑了吳江、江陰、蘇州等縣橋、塘堰、漕渠。

張國維還是一個水利專家與運輸專家,著手撰寫了《吳中水利全書》,把調(diào)查結(jié)果與治水經(jīng)驗全部記錄下來。《吳中水利全書》系張國維自費出版,共28卷,約70萬字,為我國歷史上篇幅最大的水利學(xué)巨著。此書后來收入清《四庫全書》。一個十府巡撫,能寫出有關(guān)水利的鴻篇巨著,在明代官員極為罕見。他說:“臣搜泉興浚,單騎馳驅(qū),手口拮據(jù),糜事不為”、“臣嘗單舸巡汛,探溯河渠,各繪水圖,括以說略”,《吳中水利全書》成書于崇禎十二年(1639年),該書先列東南七府水利總圖十二幅,次標(biāo)水源、水脈、水名等目,又記錄了有關(guān)詔敕、章奏,包括宋、元到明崇禎時的有關(guān)治水的議論、序記、歌謠等,是研究蘇、松、常、鎮(zhèn)四郡的一部至關(guān)重要的水利文獻。

1642年,張國維由于功績彪炳,被擢升為兵部尚書。

1643年,張國維以文官在北京帶兵,抵抗清軍,不幸失利,又遭毀謗,被免職歸里,逾數(shù)月,崇禎帝又下令逮解回京。途經(jīng)蘇州,成千上萬群眾自發(fā)聚集,攔道朝拜,殺牛宰羊,痛哭生祭。后來,蘇州士紳還推派代表赴京請愿,山東士民聞訊,也派代表赴京申救。各方營救無效,最后,有人特向崇禎帝建議:義烏東陽一帶民眾忠勇敢戰(zhàn),若讓張國維回鄉(xiāng)募兵訓(xùn)練,督理軍餉,可抒國難。這才打動了崇禎帝。

崇禎十七年,張國維恢復(fù)官職后,離開北京前往江南募兵。14天后他到蘇州,從北京傳來消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崇禎皇帝投繯自盡,接著清兵占領(lǐng)北京。張國維于是參加了以福王為旗號的抗清斗爭。

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南京陷落,張國維擁迎朱元璋十四世孫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他堅守錢塘江南岸,浴血奮戰(zhàn),前后達一年之久。這時,張國維想起義烏人駱賓王,希望有人像駱賓王一樣發(fā)出震動天下的《討武氏檄》,喚起天下人對明朝的向往與激情,重振旗鼓,恢復(fù)明朝。

清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張國維退到東陽的陷坑嶺作最后的抵抗,六月十八日清軍前峰到達陷坑嶺下。廿五,清兵破義烏,抵東陽七里寺。張國維知道大勢已去,救國無望,決心以死殉國。

總兵方國安叛降,張國維召來二子問生死態(tài)度。長子世鳳即表示決不偷生,次子世鵬應(yīng)答稍緩,國維即怒以石硯擲擊,不中。世鵬泣對“從容盡節(jié),慷慨捐軀,兒等甘之如飴,唯祖母年邁八旬……”廿六午夜,國維穿戴衣冠,向母訣別,從容賦《絕命詞》三章———《負(fù)國》、《念母》、《誡兒》,又寫遺書“忠孝不能兩全,身為大臣,誼在必死。汝二人或盡忠,或盡孝,各行其志,毋貽大母憂,使吾抱恨泉下!”擲筆于地,付遺書于次子,投園池死,時年52歲。后人在蘇州虎丘山區(qū)建造了張國維祠作為紀(jì)念。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社團組織南社第一次雅集就選擇在張國維祠,深有寓意。

===============

1646年盛夏的一天,他在老家召來東陽吳縣令,對他說:“國維身為明朝大臣,今日以死報國,無奈天氣炎熱,如尸體腐爛不可辨識,將謂我?guī)П鴿撎铀l(xiāng),必然貽禍于東陽,因此,特請你來看著我死?!眳锹牶笱诿嫱纯蓿蝗绦哪慷脧垏S殉難。張國維從容布置后事,取來白絹一幅,在白絹上寫下三首詩,一首為“負(fù)國”,一首為“念母”,一首為“誡子”,然后在絹尾落款:“大明遺臣張國維絕筆”。他對仆人說:“我是死于王事,這就是禮。還有不少兵馬因我而共赴國難,我死后,無以為報,可將我的遺體抬到大門口,寫上這樣一句話:'今生無以相報也?!?/p>

他對仆人說:“對太夫人不要說我已死,只說我已遠(yuǎn)逃而去。我死后,將我的遺體坐在中堂,等到清兵見到我的遺體后方可入殮。”接著他將明朝官服穿戴整齊,從容投入府內(nèi)水塘,家人急忙打撈,張國維已氣絕而亡。家人將遺體搬來,坐在中堂太師椅上。不久,清軍騎兵到達,見張國維端坐大廳,面色如生,有的叩頭拜謝,有的痛哭不已。

清軍為何會跪拜張國維?原來清軍中的騎兵多為山東濟寧人,當(dāng)年曾得到張國維在濟寧的施粥而得以活命,見到救命恩人后,良心發(fā)現(xiàn),下跪禮拜。清軍中的濟寧藉騎兵感恩張國維,東陽沒有像揚州、嘉定、金華等地那樣,慘遭屠城之災(zāi)。張國維有三個兒子,長子張世鳳抗清被俘,不屈而被殺死于錢塘江畔;另一個兒子因病去世,只留下小兒子張世鵬,被關(guān)押在清軍牢中。清軍的浙江總督張存仁敬佩張國維的氣節(jié),不忍心他斷絕香火,將張世鵬放了。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2年),乾隆敬重張國維的氣節(jié),贈給他的謚號為“忠敏”。“忠”是鞠躬盡瘁、至死不渝,“敏”是見義勇為、殺身成仁。

他曾經(jīng)主持《出版《農(nóng)政全書》,并使奇書《心史》付梓。

徐光啟的《農(nóng)政全書》,共60卷,70多萬字,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它系統(tǒng)總結(jié)了我國歷代農(nóng)業(yè)的各種學(xué)說和技術(shù)方案,并注意吸收剛剛傳入中國的西方農(nóng)業(yè)科學(xué)。張國維看到此書樣稿時,欣喜若狂,立即指示松江知府設(shè)法刊印出版,并親自為其作序。

1638年,蘇州一帶大旱,承天寺浚井,從井底掏出一密封鐵函,函內(nèi)有石灰,灰內(nèi)有一錫匣,匣內(nèi)有蠟漆封固,中有折褶成卷的《心史》手稿。手稿沉井356年之久,而墨跡如新。觀者無不稱奇,一時奔走相告。書的內(nèi)容乃宋愛國詩人鄭思肖強烈反抗元蒙侵略南宋的詩文。后來梁啟超讀到此書,也大為稱奇,說“嗚呼,啟超讀古人詩文辭多矣,未嘗有振蕩余心若此書之甚者!”“嗚呼,此書一日在天壤,則先生之精神與中國永無盡也”。

此書發(fā)現(xiàn)后,蘇州愛國人士紛紛傳抄,籌劃刊刻,但缺少資金,一籌莫展。此事后為張國維所知,讀罷書稿,立即捐出自己的俸金,出版此書,并在井旁立碑紀(jì)念。還為《心史》寫了序文。事過四年,清兵入侵中原,《心史》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許多民眾將士的愛國之心。參與此書付梓工作的官員文人后來全部以死報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張國維傳
澤被東南坊
張 國 維 ——代撰張新棋電視臺采訪講稿
此人是明末抗清大將,寧死不降,清兵見了下跪痛哭,連乾隆賜謚號
張國維:明朝大勢已去,以死殉國,清兵見其遺體為何會下跪痛哭?
東陽盧宅,有“民間故宮”之稱的明清建筑群落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