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有一帝一后合葬的,如長陵;也有一帝二后合葬的,如定陵;還有一帝三后合葬的,如茂陵、永陵、昭陵;并有一個有帝無后的陵-德陵;現(xiàn)十三陵開放的景點只有四處:神路、長陵、定陵和昭陵。長陵在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規(guī)模最大,是其他十二陵所不及的,長陵的祾恩殿由60根楠木構架而成,是我國古建筑中罕見的珍品,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筑之一,是北京地區(qū)保存下來的最大而又完整的明代建筑;定陵為中等陵墓,規(guī)模次于長陵和永陵,但工程之精細,冠十三陵之首。定陵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總面積1195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座有計劃發(fā)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殉葬品。
明 神 道
神路兩旁的石像生是一組大型雕刻群,始建于1435年,有獅子、獬 、象、麒麟、馬各二立二坐,石獸后有武臣、文臣、勛臣12尊,在800米距離內(nèi),共有18對面面相向石像生,氣宇軒昂。
明 長 陵
明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懷長路上,處在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qū)內(nèi)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長陵于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修建,永樂十三年(1413年)完工。現(xiàn)存建筑有寶城、明樓、石五供、兩柱牌樓門、祾恩殿、祾恩門、碑亭以及三進院落的宮墻和因墻而設的陵門、角門等,地宮未發(fā)掘,同時沒有被盜墓記錄。
明 昭 陵
明昭陵位于北京昌平區(qū)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guī)模復原修葺的陵園。
明穆宗朱載垕[hòu](公元1537年-1572年),漢族,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后繼位。少年因其母緣故而不得父皇寵愛, 因其母親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所以很少得到父愛。登基前的內(nèi)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基后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盡力輔佐,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內(nèi)外得到大治,史稱隆慶新政。 但因為沉迷媚藥,也服這些媚藥助興,導致荒于政事。朱載垕在位6年,因病去世,終年36歲。廟號穆宗,謚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葬于十三陵昭陵,后傳于位朱翊鈞。明穆宗寬仁大度,勤儉愛民,留心邊陲之事,處理都恰到好處,可以稱之為明主。
明 定 陵
定陵位于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墓,始建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十八年六月完成,用時六年,占地約十八萬平方米。
朱翊鈞(1563-1620),年號萬歷,廟號神宗,10歲即位,在位四十八年,享年五十八歲。定陵地下宮殿是十三陵中第一座被發(fā)掘的帝王陵寢,1956年5月開始試掘,歷時一年試掘成功。其玄宮由前、中、后、左、右五座殿室組成,石條起券,總面積1195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余件。
推 薦 閱 讀
帝王之行宮皇家之御苑|盛世陵寢大師炬制|石刻國寶檔案漢武帝茂陵| 碑林 · 唐昭陵六駿
更 多 關 注
⊙我們將會不定期分享更新,歡迎關注隨時瞭解動態(tài)⊙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