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梢韵胂蟮贸觯谀莻€年代,兒女們多半承歡膝下,一家老小,幾代同堂,熱熱鬧鬧。
當(dāng)下,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就是,孩子在城里,老人在鄉(xiāng)下,只要自己還能生活自理,絕不麻煩孩子。就算生了病,也會選擇在老家靜養(yǎng)。
父母之所以不愿跟隨兒女離開家鄉(xiāng),或許是因為想要守著一些只屬于他們的記憶吧。
守住老屋,守護一生的勞動成果。
老屋再破舊,那都是父母一生辛勞的見證。一磚一瓦,都凝結(jié)著他們的汗水,也承載著無法抹去的印記。
哪怕他們已經(jīng)年近古稀,但對于建房子這樣的大事,總是記憶猶新,請的是哪里的匠人,用的是哪里的水泥砂石和磚瓦,無不帶著自豪和神氣。一輩子在土里刨食,能夠為兒孫后輩留下一棟房,就沒有什么遺憾的了。。
房前屋后的水田、菜土,從前是全家最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吃穿用度全靠它,種了一輩子,只要還能動,就要下地干活。為了不讓地荒蕪,哪怕只是種點紅薯、南瓜,看著藤葉瓜蔓爬滿了,心也就放下了。
所謂故土難離,老家的一草一木,見證了他們辛勞的一生,那些吃過的苦,那些流過的汗,那些苦盡甘來的欣慰,在歲月的長河里,沉淀下來,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那是父母一生的奮斗??!
守住老友,守護一生的情誼。
住在老家,鄰居們都處了一輩子,低頭不見抬頭見,年輕時有過的爭執(zhí),如今都已經(jīng)放下,每天一起來,眼前還能看到熟悉的身影,便覺得又是平靜且美好的一天。
從小一塊長大的好友,也已是兒孫滿堂,早晨和傍晚的時候,隨便溜達(dá)一下,就能遇見,有一搭沒一搭地說幾句話,交換著為數(shù)不多的信息,便也覺得很是滿足。
誰家娶媳婦、嫁女兒了,誰家添丁了,都是極大的喜事,哪個上了年紀(jì)的人,過世了,便會主動去幫忙,連著忙好幾天,似乎都不覺得累,只想盡心盡力送處了一輩子的人,走好最后一程。
鄰里之間的家長里短,誰家孩子有出息了,誰家孩子又回來了,村里要修路了,安裝路燈了,點點滴滴的變化,雞毛蒜皮的瑣事,都成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新聞”,一旦脫離了這個熟悉的環(huán)境,他們就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了。
眼看著老友一天天老去,囑咐他們要好好保重身體,別再想著干活,想著賺錢,何嘗不是在與自己對話呢?
父母們愿意守在老家,因為一切都是熟悉的模樣。那里沒有城市里的擁擠、喧鬧,以及人來人往帶來的那種倉促和不安。更不用擔(dān)心和陌生人如何交流,那些熟悉的老友,最是懂得自己的苦與樂,喜與憂,三言兩語之間,就能把話說開來,再大事也就看開了。
守護親情,留存家族記憶。
父母老了,也就越講究老一套的禮數(shù)了。
逢年過節(jié),又像從前一樣,準(zhǔn)備各種年節(jié)禮物,讓孩子們走親戚的時候,一定不能空著手去。
他們會一遍又一遍地向你念叨,親戚們的好。哪怕從前,有的親戚很是嫌貧愛富,從來都沒給過什么好臉色。
可人老了,卻不再計較這些了。對于血脈親情,總是惦念著。此生是親戚,好也好,不好也好,終歸是一種難得的緣分,下輩子,再怎么樣,都不會再見面了。
一旦離開了老家,對父母來說,就像飄飛的落葉,再也歸不了根。
當(dāng)你老了,你會隨兒女住嗎?
當(dāng)下,我們常常看到的一個話題是:“我們還能擁有孩子多少年?”孩子三歲開始上幼兒園,六歲上小學(xué),十二歲上中學(xué),十八歲上大學(xué),在此之后,孩子要為他的,我們無可避免地成為“留守老人”。
父母的今天,便是我們的明天。
歲月匆匆,從前還在父母懷中撒嬌賣萌的我們,還沒來得及好好想一想如何父母,就已然成為了孩子的爸爸媽媽。
想要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卻又總覺得一切都無能為力。還沒來得及好好陪伴孩子成長,他已經(jīng)悄然長大,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
也許,我們也會如同父母一樣,當(dāng)自己再也無力托舉孩子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顧自己,不要讓他為難。
此生,最愛我們,唯有父母。
好好善待他們吧,不管他們是住在老家,還是愿意一直跟隨著我們,走到哪里都住得踏實、安穩(wěn)。
作者:如風(fēng)輕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