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楷”,最先見于唐代釋慧琳(約433-487)《一切經(jīng)音義》;顏真卿的正楷書法與“行書”對舉,使“大楷”成為正式的稱謂。古代的大楷書法可能多作為碑銘之用,由此,有的學者稱之為“碑版大楷”。“碑版”泛指碑志之類的物體,清人王芑孫的《碑版廣例》(清精寫刻本)作了詳細的論述和排列。
歐、顏、柳、趙為楷書四大家,這是“后人”、“后世”的提法,但“后人”、“后世”究竟是誰,筆者至今尚未檢索到。前文提到康有為曾將歐、顏、柳、趙并列為“帖學”的四個代表人物,并未明確為楷書四大家。然而,筆者初步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為四大家的提出是水到渠成之事。四家中的前三家可能沒有問題,關(guān)鍵是趙楷,它與前三家并列的根據(jù)何在?
“趙體”大行楷書法公益課
系列之二|獨家首發(fā)
論證至少牽涉到這樣幾個問題:首先,它與趙孟頫在書法史上的歷史地位密不可分,兩者互為支撐,這正是筆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上述梳理的原因所在;
其次,在這個基礎(chǔ)上,應(yīng)該進一步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元代和元代以來多數(shù)人士提到的趙書書法成就中,楷書和行書的成就更為突出,而楷書實際主要指小楷,直接指為大楷的材料相對要少得多。原因之一,可能是大楷趙書,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楷書是趙孟頫中年以后(以臨習李邕的碑版為標志)開始出現(xiàn)的,并多數(shù)見于碑刻,所以,關(guān)注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置于整個書法史中進行考察,不論從審美角度還是創(chuàng)造性看,大楷的成就更為顯著;
其三,趙孟頫之所以在大楷上取得如此突出的地位,正在于他綜合運用了諸體皆善的優(yōu)勢,面對大楷書法難以逾越的高峰,盡心對大楷書法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改造與創(chuàng)造,其中,不僅與小楷書法密不可分,更明顯的是將行書的結(jié)體和筆法有機地融入到了大楷書法的創(chuàng)作之中。因此,在論證這些問題時,又要兼顧到其它書體與大楷書法的關(guān)系。
下面我們繼續(xù)解析趙孟頫的大行楷——
#3
豎的起收
豎有垂露和懸針之別,懸針豎尾部尖。
垂露豎向左上起筆,向右下輕頓后向下行,至末尾稍延即回鋒收筆。
如“中”的最后一筆,“下”的第二筆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