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先秦的詩經(jīng)到漢魏的樂府再到后來的唐詩,即便是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也隨處可見詩的身影,其韻律之美典故之奇讓古今中外的人欲罷不能。短短數(shù)十字道盡歷史興衰,道盡自然萬象,道盡人情冷暖。然而這些被世人銘記的千古名篇卻從來不是一觸而就,詩中是他們一生的閱歷和感悟。所以想要寫出千古名篇只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那些“有心栽花”的終究不過“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而歷史上正好有兩個極為典型的例子。
皇朝建立后,諸王謀反,一代霸主劉邦陷入重重的包圍之中,絲毫不亞于楚漢爭雄之際的危機情勢。好在歷經(jīng)幾回作戰(zhàn),戰(zhàn)事總算平息。班師回朝時,經(jīng)過故鄉(xiāng),感嘆油然而生,他禁不住想到了曾經(jīng)馳騁疆場的的兄弟和家人,繼而觸景生情想到自己從一個游手好閑的混子走到如今的地位。雖然一呼百應(yīng),但百廢待興的皇朝依然是動蕩不安。如此五味俱全之時,其“開萬世太平”的壯志呼之欲出。從這首詩中,他的雄心壯志顯露無遺,而對未來的不安與擔(dān)憂更是躍然紙上。
此后劉邦勵精圖治、“烹走狗”后總算穩(wěn)住了政權(quán),然而時不我待,年近半百加上長期勞損留下的疾病,自覺大限將至。對帝國的未來更是憂心忡忡,怎樣選擇繼承人成了超越其生死的頭等大事。太子雖為長子但不得其心,妾生雖為庶子卻愛不釋手,無奈朝臣商議之后一致反對。想必如是昏君必然力排眾議固執(zhí)己見,然而劉邦最終還是忍痛割愛作了違背自己欲望的決定。
在穩(wěn)固爭取的權(quán)力斗爭中,他對太子一向少有好感,幾度想要行廢立之事。然而貴為帝王卻仍有力所不逮之處,不得不再次感嘆這種尷尬的境況,再次留下千古名句“橫絕四海,當(dāng)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一首《鴻鵠歌》將一代君王雖身居帝位卻依舊無法依照自身的意向去做決定的那種無奈表露無疑。
作為流氓出身的漢高祖,詩詞歌賦顯然不是其所長,然而通過后天的補習(xí)卻留下兩首廣為流傳的名篇,比照之后的乾隆皇帝當(dāng)真過之而無不及。乾隆順位登基,父輩留下了充盈的國庫,國泰民安沒有工作壓力。這樣的家底自然無須多慮。常言道“倉廩實而知禮儀”,乾隆一生非常喜歡作詩,四萬多首的產(chǎn)量讓唐朝詩人咋舌,其內(nèi)容無所不包,可以說吃飯或者出恭也經(jīng)常是有感而發(fā)。“作詩狂魔”的稱號當(dāng)之無愧,只要有閑暇的時間,那就作詩一首。坐船游湖,目光所及之處皆是詩;飲茶閑坐,舉手投足便是詩。然而“物以稀為貴”,如此高產(chǎn)其質(zhì)量自然下滑,無怪乎后人只記得他寫了“四萬首”卻不知其中一二。
無論是詩作的質(zhì)量還是傳唱的程度,二人顯然有著天壤之別?;乜炊艘簧绱瞬罹嘧匀皇窃谇槔碇袩o需苛求。劉邦起于巷陌,從混吃度日到收張良韓信,從俯首稱臣到楚漢爭霸,從白登之圍到白馬之盟,可以說劉邦的一生都是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求生。那種絕處逢生之后的感慨又如何不讓人動容。而乾隆養(yǎng)尊處優(yōu),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其詩中無法體現(xiàn)患難真情的真諦。不過乾隆作詩本意并非要與誰一較高下,這和我們今天時常有感而發(fā)兩條朋友圈一個性質(zhì)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