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故事家喻戶曉,不僅廟堂之上深受歡迎,民間百姓也是如數(shù)家珍,書中的風云人物讓人目不暇接。很多經(jīng)典名句在老百姓口中流傳成為無人不曉的經(jīng)典俗語,比如劉備那句“兄弟如手足”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句也是婦孺皆知的名句,說的是“既生瑜何生亮”。然而讓人唏噓的是人們只知其一卻不知其二,這句話的后半句才是精華,才是真正體現(xiàn)周瑜實力的精髓,但卻鮮為人知。也因此使得周瑜的形象大打折扣,從一個羽扇綸巾雄姿英發(fā)的英雄人物淪為嫉賢妒能心胸狹隘的小人,讓人如何能不嘆息。
眾所周知,這句俗語出自小說《三國演義》,而小說本身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無處不體現(xiàn)著尊劉貶曹抑吳的主觀思想。不僅曹操成了名副其實的奸雄,周瑜也被刻畫成了一個小肚雞腸的儒生,而諸葛亮一躍成了神話般的人物,無怪乎魯迅先生直言“與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卻是非常恰當。很多人對周瑜的印象更多的都是源自題中這句俗語上,這種錯誤的理解應當予以糾正,讓后人能夠認識到歷史的真相不至于被文學作品所誤導。
此話還得從小說的第八回赤壁之戰(zhàn)前后說起,這場戰(zhàn)役決定了“三足鼎立”局面,也全面地展現(xiàn)了諸葛亮智謀。相反周瑜雖然在這場戰(zhàn)役也大放異彩,比如先是智謀蔣干殺蔡瑁張允,再與黃蓋苦肉計成就火燒赤壁的佳話,然而小說中這一切卻早已被諸葛亮看在眼里,完全弱化了周瑜的智慧而強化了諸葛的智謀。隨后周瑜更是被諸葛亮三氣而亡,堂堂東吳的大都督竟然被氣死,周瑜的人設從此跌入底谷。臨死前周瑜回想自己年少得志,才高八斗卻被一南陽村夫處處掣肘,悲憤之余便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至此,周瑜在民間的形象一落千丈。
其實大家如果能知曉這句俗語的后半句也不至于對周瑜如此貶低,熟讀《三國志》的朋友都知道,作為東漢名將,不僅家世也顯赫一方,父親是洛陽令,堂祖父和堂叔都是太尉,在那個講究門閥的社會中,周瑜自幼便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加上天資聰穎長相俊朗,不僅文武全才還通曉音律,所謂“曲有誤,周郎顧”絕非徒有虛名。21歲幫助孫策定東吳,隨后與長史張昭分管東吳內(nèi)外大小事宜。然后智聯(lián)劉備大敗曹操,在歷史上博得了“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的美名,相關正史對周瑜的評價都是“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而這句俗語的后半句也正好體現(xiàn)了周瑜這一寬大的胸襟,說的是“君未歸孤何安”,弦外之音便是“孔明足智多謀,若能歸順我東吳,我就安心了”,可見周瑜心胸非常人能及也。
周瑜雖然被《三國演義》貶低,但作者其實留了余地。在《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中,諸葛亮曾在周瑜死后對其有一段評價,原話是“人說周瑜嫉我之才高于自己,其實他是恨諸葛亮之才不能為東吳所用,不然,當初他就不會讓諸葛瑾去說服其弟歸順東吳了”。雖然作者用心良苦,但依舊沒能引起觀眾的注意,使得這段內(nèi)容也被下意識地忽略掉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蘇軾的《赤壁賦》卻多少還原了他的雄姿英發(fā),雖然不及《三國演義》深入人心,但我相信假以時日那個羽扇綸巾的周郎將重回我們的視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