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從古至今都是熱門話題,雖然中國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依舊有人選擇去其他國家過不同的生活。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外移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但那個年代的移民卻以生命的代價在“賭”,要么出人頭地,要么客死他鄉(xiāng)...
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弗林德斯街,1998年時當?shù)卣畬⑴f海關大樓改建為記錄澳大利亞移民歷史的移民博物館,內(nèi)藏有近百個國家的270個族裔記錄,成為全球僅有的、從文藝復興時期至今都有完整記載的外來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正廳有面記事表,以十年一個單位記錄了澳大利亞從16世紀開始的移民史。第一個在澳大利亞約克角登陸的荷蘭人雖然被土著所殺,但由此引起了荷蘭人“開疆擴土”的興趣。1770年,英國海軍在東岸植物灣登陸,并首次插下國旗以國王的名義占有這片土地,并于十年后將植物灣做為英國流放囚犯的殖民地。
1851年時,從美國加州返回的淘金者在澳洲陸續(xù)發(fā)現(xiàn)金礦,自此拉開了大量移民進入澳洲的序幕。其中就有一部分中國福建與廣東沿海的貧農(nóng),為了遠赴澳洲淘金,他們不得不與船運公司簽訂“三年賣身契約”,前仆后繼的以每人3個大洋報酬被送往澳洲,前三年淘金的所有收入都歸船運公司所有。
博物館的長廳內(nèi)有艘當年專門用來運輸中國淘金勞工的模型船,船艙內(nèi)部都是格子劃出來的床位,150年前的那些礦工以三五人一個單位,分時間在一個床位休息。幾個月都見不到陽光,吃喝拉撒都在船艙內(nèi)部,導致近半勞工未踏上澳洲土地,卻因污濁的空氣與細菌感染而死,甚至有無法忍受暈船癥狀的人選擇自殺。
中國華人被公認為吃苦耐勞的性格,卻在數(shù)十年后引發(fā)了一場災難。廉價又能產(chǎn)出大量財富的華人導致歐美白人失去優(yōu)勢,當?shù)卣雠_了“白澳移民政策”,設置了語言聽寫、學歷等等條件,將大量夢想衣錦還鄉(xiāng)的華人礦工驅(qū)逐。并于二戰(zhàn)后引入大量無家可歸的歐洲人,而歐洲移民的標準卻非常簡單:只要是無犯罪記錄的白人,通過體檢就可移民澳大利亞。
被國際社會譴責多了,澳洲政府不得不在1972年廢除“白澳政策”重新出臺《反歧視法》。博物館有個房間專門擺放了1972年后移民到澳洲的移民原國護照,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公平的地方”。
博物館進門時可以下載一個APP,然后通過APP語言翻譯后查看并尋找想看的國家移民展館。中國展區(qū)的展柜甚至有清朝時期的算盤、瓷器以及書籍首飾等等,其中還有一個在船上出生的女嬰故事,簡直可以說一部“移民辛酸史”。
除了展柜內(nèi)的實物展覽,博物館還引進了3D模擬與影像結合的方式,將這些移民如何在澳洲生存并扎根于此的經(jīng)歷,用熒幕與圖片展示出來。有正能量的艱苦奮斗史,也有令人陰郁的心酸者...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廣東梅州家庭,11人歷經(jīng)千辛萬苦抵達澳洲,卻在之后的9年內(nèi)相繼死去...
博物館后院有棵許愿樹,據(jù)說來源于日本習俗,但也允許其他游客索要紙條寫下祝福語,并懸掛在許愿樹上。來自黎巴嫩的這位留學生說道:我祖父也是當年的淘金者之一,我們已經(jīng)找不到關于他的任何信息,甚至不知道他的遺骸在哪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