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起源有三種假設(shè)
研究人員根據(jù)長期以來的研究結(jié)果,對動物,尤其是靈長類動物,以及人類一夫一妻制的起源給出了多種解釋,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1.雄性必須廝守一個雌性,以免雌性在同類雄性的競爭和引誘下紅杏出墻,換做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為了守護
愛情。2.為了更好、更有效地繁殖后代,有利于物種的延續(xù)。3.為了保護后代不被其他雄性殺死。
這三種假設(shè)都有比較充分的理由。第一種解釋給出的理由顯然是為了愛情。第二種解釋是在遠古時代非洲南方古猿向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由于食物的不足和繁殖能力低下,一對一的配偶方式更能讓雄性觀察到雌性的生育期,并且雄性能夠幫助雌性照看孩子,所以需要有固定的伴侶關(guān)系,也就慢慢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第三種解釋是在人類進化的早期由于還沒有形成一夫一妻制,因此存在著一種比較原始的交配方式。雄性為搶奪交配權(quán),往往會殺死雌性剛生出的孩子,此后,雌性才會愿意與其交配,以便再生育后代。在動物界也存在這種情況。例如,一頭獅王被其他雄獅打敗,新獅王就會立刻殺死獅群中上任獅王的幼獅。新獅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盡早結(jié)束母獅的哺育期,促使母獅盡快發(fā)情,從而愿意與其交配。二是殺死不是其他雄獅的幼崽,可以確保自己的后代在獅群中的統(tǒng)治地位不受威脅。
一夫一妻更多是為了守護愛情
最近,兩組研究人員的研究結(jié)果淘汰了其中的第二個假設(shè),而認定第一個假設(shè)和第三個假設(shè)較為合理。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克里斯托弗·奧佩和曼徹斯特大學、牛津大學及奧克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fā)表文章稱3是正確答案。但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克拉頓-布羅克等人在美國《科學》雜志上提出,1才是正確答案。兩個研究組都認為,出現(xiàn)一夫一妻的原因要從生物進化和動物選擇哪種交配方式更加有利于生存的角度來考慮,而他們的研究也正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fā)。
克里斯托弗·奧佩等人對230種靈長類動物的統(tǒng)計研究表明,靈長類的一夫一妻制高達25%,當然這其中就包括人類。為了保護后代,靈長類在約1600萬年前進化出了一夫一妻制。此外,靈長類選擇了一夫一妻制后還意外地獲得了一些好處。例如,施行一夫一妻制的靈長類動物的后代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從而讓人類逐漸進化出容量更大的大腦,智商也變得越來越高。
但是,布羅克等人并不認同這個結(jié)論。他們對超過2500種哺乳動物的統(tǒng)計研究表明,約9%的哺乳動物施行一夫一妻制。研究人員根據(jù)哺乳動物物種的生命歷史數(shù)據(jù),將每一個物種分類為孤棲型、社會單配偶型和群居型幾種類型來考察。結(jié)果顯示,單一配偶是雄性保護自己配偶不被其他雄性搶走的一種策略。有學者表明,一夫一妻制的演化原因不是從群居的雌性始祖演化而來,而是從雌性占據(jù)獨立活動范圍的系統(tǒng)中演化而來。布羅克等人認為,一夫一妻的形成表面上看是為了保護愛情,但實際上是一種配偶守護策略,這在今天的人類一夫一妻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奧佩支持答案3。因為這是第一次對一夫一妻演化理論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避免殺嬰才是一夫一妻制形成的驅(qū)動力。
顯然,1和3的答案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結(jié)果來證明。不過,現(xiàn)有的研究結(jié)果呈現(xiàn)出了各自不同的優(yōu)勢。堅持3答案的研究更多的是利用靈長類動物進行的,它們離人類最近,而且可以說是人類的始祖,所以,人類的行為方式更貼近它們,也因此可以解釋人類的一夫一妻制。但支持1答案的研究樣本更多,在統(tǒng)計上更有準確性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