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
孔子在這一天哭泣過,就不再唱歌。
哭指吊喪。一日之內(nèi),哭人之喪,余哀未息,故不歌。曰則不歌,斯日常之不廢弦歌可知。然非歌則不哭。余哀不歡,是其厚。余歡不哀,則為無人心。顏淵不遷怒,孔子稱其好學(xué)。是哀可余,樂與怒不可余。此非禮制,乃人心之仁道。本章見圣人之心,即見圣人之仁?;蚍执藶閮烧拢熳⒑蠟橐徽?,今從之。
這是講孔子對于養(yǎng)生送死的禮非常重視。他去了喪家,在這一天哭過了,心里頭難過,絕對不唱歌的。這很簡單,不但孔子,我們也一樣。
這有什么了不起,為什么這句話放在這里呢?這句話看來很平常,但其意義是說明孔子對生死的大問題很重視。古今中外,宗教、哲學(xué)、科學(xué)都在追究這個問題:生命從哪里來?往哪里去了?死了以后還有沒有?是否如過去所講有再生之說,死了以后還會投胎?后來又加上來自印度、埃及的學(xué)說,認為人死了再投胎不一定做人,做什么決定于前生的道德善惡。所謂輪回、三世因果,這是佛家的思想。西方也是一樣,基督教也有這樣的思想,人死了以后,等到世界末日來臨時,靈魂還會復(fù)活,接受上帝的審判。復(fù)活豈不是再生?這是一樣的道理,不過不如東方說得詳盡而已。這是古今中外一個大問題。所以孔子對于生死的事情,非常重視。這兩句話,沒有放在專門講孔子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現(xiàn)實的《鄉(xiāng)黨》篇中,而放在這里,是為了連接引出下面的道理。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他感情豐富,很容易受別人的遭遇所影響,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你太過于自我中心,等于把自己封閉起來。如果不與人分享你的快樂,那么痛苦就不會有人與你分擔,那你的情緒就受到很多障礙。
儒家作為人文主義,是把人性當做一個最基本的,每一個人都具備的來看待,絕不能把一個人當做手段來利用。人到最后都是以人的身份來往,不會問你在社會上有什么成就,只問你是否一個真正的人,而你作為一個人的話,你本身的生命也會比較完整,比較健康。所以我們看到這兩段,孔子哭跟唱歌的關(guān)系,又看到他唱歌的時候能夠這樣的盡興,能夠開懷的跟朋友們分享這種歡樂的情緒,就知道孔子他在做為一個人方面,不說他的學(xué)問,不談他的德行,就是作為一個一般人,也值得我們好好去學(xué)習跟效仿。
圣人首先是個人,是個值得我們好好好學(xué)習的人。
慈懷書院推出
《論語》共讀和《道德經(jīng)》共讀
慈懷讀書會聯(lián)合懷師書屋推出
南懷瑾經(jīng)典共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