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中國西南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也是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yè)已十分發(fā)達,設有“錦官”。五代十國時,后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于是他就命令成都百姓在城墻上種植芙蓉樹,每到芙蓉花開時節(jié),成都“四十里為錦繡”,所以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從有確切記載以來,成都城雖歷經(jīng)各種天災人禍,然而“成都”這個名字卻一直保留至今。
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云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于武陵山。以東方三峽為納氣之口。四川盆地聚居著四川、重慶的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時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區(qū)域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西部的成都平原,號稱“天府之國”。蜀相諸葛亮曾贊其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兩千年來,成都平原被中華民族贊譽為“天府之國”、“中華戰(zhàn)略大后方”。成都創(chuàng)造的輝煌囊括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也給了炎黃子孫以無盡的談資。它有太多的傳奇,又有太多的神秘,它的歷史既讓人心生向往,又扼腕嘆息。
一、從龍脈來看四川和成都
先從中國的三大龍脈來看,中國有三大龍脈其中干龍(秦嶺系)——起于阿爾格山。經(jīng)青海、甘肅、出天水,入陜西,結(jié)西安。周、秦、西漢、唐皆建都于此。西安后再起終南山,東行至華陰而起西岳華山。華山自函谷關(guān)后一路頓伏,至河南熊耳出脈,漸落低平而結(jié)洛陽。東漢、魏、北魏、后唐皆建都于此。由熊耳再前行至登封而起中岳嵩山,嵩山逶迤東行而結(jié)河南開封。開封平原廣闊,歷為古戰(zhàn)場,晉、宋建都于此。
中干龍盡結(jié)為東岳。自河南開封經(jīng)考城行至山東結(jié)濟寧,由濟寧崩洪渡峽,平原一望無際,在運河跌斷處,由此東行數(shù)百里,漸起漸高,至泰安而結(jié)東岳泰山。泰山北界黃河,南界長江,有如束帶,兩大江水夾送中干龍至黃海。
而中干龍的另一支自甘肅來,又分為三支,左東行為鳳翔,中東行為西安,右南行為岷山結(jié)四川全省。四川古稱西蜀,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長江四大川,故稱為四川,其四水分別在宜賓、滬洲及重慶會合,流入長江。
從地理位置看,成都位于成都平原中部,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內(nèi)海拔387米至5364米,東界龍泉山脈,西臨崍邛山,西部是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平原、丘陵、山區(qū)三分天下。平原地區(qū)西北高、東南低,平均坡度很小,可以說平坦無垠,非常適于耕作。如此優(yōu)越的自然氣候條件,使成都擁有無比優(yōu)越的生存條件,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工,岷江水患變成水利,成都平原更是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謹?shù)奶旄畤4蠹s在公元前五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就將成都城從廣都樊鄉(xiāng)遷往成都從古至今,成都乃是地靈人杰之地,且少有戰(zhàn)亂的襲擾,分析成都地理風水與朝向。禹貢以昆侖——巴顏喀拉山——邛崍山為龍脈。
從地形上看,成都平原有“雙龍護壩、三江潤原”的風水形勝。即:龍門山和龍泉山拱衛(wèi)川西壩子,涪江、沱江、岷江三江滋潤成都平原。
如果我們就整個四川的龍脈來看,那么龍門山是靠山,岷山、邛崍山、大雪山為少祖,左青龍為秦嶺,右白虎為大雪山,案臺為巫山,長江為水龍。但就成都來說,它的靠山就是岷山,左青龍為邛崍山,右白虎為龍泉山,峨眉山為案山,成都前、后邊又有岷江、沱江環(huán)繞,可謂一個絕佳的風水寶地,而海拔高達4984米的龍門山主峰九頂山就是這一龍脈的龍首。
成都的來龍是岷山,去脈是牧馬山。生龍飛騰,蜿蜒起伏,層層疊疊。半山結(jié)穴,就是風水中生氣聚集的地方,穴位類形為突形,狀如倒扣的平底鍋,為寶鼎之象。明堂寬闊,生機盎然。周邊遠山以岷山,大雪山合圍,左青龍岷山江源,右貢嘎蜀山之王,近處砂山秀美,前有峨嵋朝覲,后有瓦屋護衛(wèi),座擁邛崍?zhí)炫_,形局吉祥。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川西平原的中部,介于龍泉山脈和龍門山脈之間。西北高、東南低,西北方背靠青城山、龍門山脈等,可為座椅的背后靠枕。在風水學中為之“玄武”。左面東北方有九頂山,岷山,可為座椅的左扶手,在風水學中謂之“青龍”。右面西南方有峨眉山、大涼山,可謂座椅的右扶手,在風水學中為之“白虎”。前有龍泉山為案山。龍泉山西北方是成都市,東南方是龍泉湖,簡陽三岔湖、仁壽黑龍?zhí)叮h處資陽、遂寧的丘陵山繞行四周謂之“朱雀”。
成都的母親河岷江,也發(fā)源于阿壩州,通過成都平原,最后流向東南的樂山,它的大致流向也是從西北到東南的。在古代建筑風水學上,講究的是背山面水、藏風納氣,所以,四川特別是成都的民居建筑都是坐西北朝東南的,就是背靠九頂山,面朝岷江。
近處有三面繞城的護城河,可謂是“山環(huán)水抱必有氣”的成都市座落其中。風水關(guān)于水的關(guān)鍵是水口,來水稱為“上水口”,去水稱為“下水口”。成都的上水口是都江堰,下水口有三,一是合江亭府河南河匯聚;二是華陽,江安河和府河匯聚.
上下水口分別稱為“天門”和“地戶”,“地戶”是財富匯聚之地,古人選址成都為四川的行政中心,也許是因其戰(zhàn)略地理位置的考慮。成都三面環(huán)山利于防守,川西平原又是一個物產(chǎn)豐富的大糧倉,為其行政管理提供很多方便。左可顧德陽、綿陽、廣元、巴中,右可管雅安、樂山、宜賓、西昌、自貢,前看資陽、內(nèi)江、瀘州、遂寧、南充、廣安、達州等地。
但是這里的風水也有過缺點。納氣不足。明堂不開,使得成都和重慶都無法成為中國的正真京都,縱然成立過幾次小國,也不長久。南方云貴高原橫阻,東北西北門戶不開。這樣的環(huán)境會導致災禍。優(yōu)點在于北方山勢渾厚,利于人丁興旺,納東方之氣。人文氣息濃厚,人才輩出。好在以成都為省會。西北高、東南低的斜坡地塊上,大門開東南,府看全川,一攬無余。彌補了明堂足。
二、從現(xiàn)代環(huán)境和地理方面來看
從地理方面來看,成都平原具有“五大飛地”特征:
一塊遠離海洋卻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的“飛地”;
一塊四周地形整體高聳區(qū)域里卻低矮平展的“飛地”;
一塊四周多災害區(qū)域中卻少災害的“飛地”;
一塊四周多戰(zhàn)爭摧殘卻此地少戰(zhàn)爭的“飛地”;
一塊雖地處內(nèi)陸深處卻是國際大花園的“飛地”。
五大飛地對于百姓在于:
一、生活在成都平原絕對安全,很少受自然災害的侵擾,很少受戰(zhàn)爭的威脅;
二、生活在成都很豐盈,因為“水旱從人”就“勞而有果”,只要勞動就有果實,就生活無憂;
三、生活在成都平原很休閑,很舒爽。一句話,幸福指數(shù)很高。正如張藝謀所說“是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地方”。
五大飛地,對生活在這里的老百姓是大福、大運,故我統(tǒng)稱為“天府飛來的風水寶地”。這就是“成都平原的上乘風水”。
第一上乘,天造風水。而“天造風水”有五大優(yōu)越。
首個優(yōu)越是,天造地理位置。四川盆地恰好處于中國季風區(qū),并有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暖濕氣流的輸送,可叫“雙風吹潤”。
第二優(yōu)越是,天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對于成都平原的“風水”意義在于:一、因整個大地形抬升,阻擋并分支了從北非和西亞沙漠地區(qū)帶吹來的干熱“西風”,南支氣流繞道印度洋帶來了暖濕“風”,讓成都平原一改同緯度沙漠化的環(huán)境,變成了“雨水”異常充沛的綠洲,這種一擋“風”和一帶“風”卻帶來的無窮之“水”,這就是成都平原最大的“風水”。曾有氣象數(shù)值模擬專家做過實驗:模擬中有意把青藏高原的地理參數(shù)取消,即青藏高原低矮平坦了,則中國東部包括四川盆地將是貧雨地帶。因此,青藏高原對成都平原乃至中國的降水機制形成起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個優(yōu)越是,天造盆地。四川盆地對于成都平原的風水意義在于:一、緊貼青藏高原東麓,使得吹拂到成都平原水汽都限制盆地邊緣。二、北面有自西向東的秦嶺和大巴山兩重山脈,阻擋來自北方的寒冷之“風”,阻擋盆地暖“風”北上流失。既確保盆地有富足的雨水,還使盆地成為同緯度帶的“暖島”,造就了成都平原雖遠離海洋,但卻有海洋性氣候特征的現(xiàn)象。三、盆地遠離海洋又四周高山,受臺風、寒潮等氣象災害的危害幾乎沒有。四、成都平原恰好處于四川盆地的盆底,地質(zhì)板塊構(gòu)造穩(wěn)定,地震災害也少,就連“5·12”特大地震,成都也安然無恙。五、盆地的“地理邊界”演化為“文明邊界”,對百姓生活帶來一大好處——受外來戰(zhàn)爭的蹂躪明顯少得多。歷史上四川盆地遭到大的戰(zhàn)爭破壞只有五次,平均每800年才有一次大的戰(zhàn)爭威脅,而歷史記載最為慘重的戰(zhàn)爭也只有兩次。
第四個優(yōu)越是,天造江河。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共同作用,帶來的一個驚人的“風水”——造就了成都平原獨特的“水環(huán)境”。
這個水環(huán)境有四大特色:
一、因盆地形狀,水氣就產(chǎn)生N次爬山運動,N次彎道運動以及N次狹窄運動,在平原邊緣產(chǎn)生了“天漏”的雨環(huán)境,使得成都平原及其周圍具有世界亞熱帶地區(qū)中最豐富的降水。
二、豐富的降水,又有兩大地勢臺階的高差,這么多的雨水需要排泄出去,就造就了平原河流縱橫,江河之水特別豐富。
三、成都平原周邊地貌類型和生態(tài)類型多樣,有冰川、植被、濕地、海子和地下等多樣的水涵養(yǎng)方式,保證了平原水源的源源不斷。
第五個優(yōu)越,江造平原。岷江、沱江和涪江,從高原奔騰而下,造就了地球上著名的沖擊平原——成都平原,并滋潤著成都平原。江造平原,對文明的產(chǎn)生和延續(xù)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事實是,岷江文明正好就發(fā)祥在成都平原上。天造成都平原,從狹義看,“水”與“盆”是大自然賜給平原最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從廣義看,“高原”與“盆地”巧妙地聚集在一起,造就了成都平原自身和周邊獨特的風水奇跡。
第六個優(yōu)越,天造花園。在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之中,天造了許多世界級的風景,構(gòu)成了一塊國際大花園區(qū)。成都離這個區(qū)域最近、最便捷,為生活在成都平原的百姓提供了超品質(zhì)的休閑去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