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12日,六屆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擴大會議,會議由張聞天主持,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博古、王稼祥、凱豐、劉少奇、鄧發(fā)、蔡樹藩、葉劍英、林伯渠、李維漢、楊尚昆、林彪、聶榮臻、朱瑞、羅瑞卿、彭德懷、李富春、袁國平、張純清以及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等。
毛澤東在會上作了今后行動方針的報告,這是黨在長征路上又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俄界會議后,紅一方面軍主力按照會議決定,于9月13日冒著雨雪交加的嚴寒,從俄界、羅達地區(qū)繼續(xù)北上,向甘南臘子口進發(fā)。
俄界會議舊址
經過一系列勇猛的拼殺,紅軍終于突破了天險臘子口,到達了哈達鋪。
到達哈達鋪之后,紅一方面軍進行了長征以來最放松、最有效的休整。哈達鋪,歷史上隸屬泯洲、泯縣、岷縣,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在宕昌置縣,哈達鋪才劃歸今甘肅宕昌縣建制。
哈達鋪鎮(zhèn),地處今天的國道212線的交通要道上,南距宕昌縣城35公里,西距臘子口70公里,北距岷縣縣城35公里,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長征先后都經過了這里。
1935年9月初,剛走出草地的中共中央正準備部署紅一、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張國燾卻突然反悔要求南下,他給陳昌浩發(fā)電,要求陳昌浩帶部隊南下,陳昌浩答應了他的要求,準備帶部隊南下。
在這萬分緊急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紅一方面軍縮編為陜甘支隊,中央縱隊、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中革軍委8000余人北上。
突破臘子口到達哈達鋪后,擺在毛主席面前的又有一道難題,那就是行動方向的難題。
這又回到了開頭的俄界會議,毛主席所作的今后行動方針的報告中提到:“目前應經過游擊戰(zhàn)爭打到蘇聯邊界去?!?/p>
原因是原定一、四方面軍會合后在陜甘川創(chuàng)造蘇區(qū)。但由于張國燾分裂,只有一方面軍主力一、三軍團北上,因此應該經過游擊戰(zhàn)爭,打通國際聯系,得到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整頓休養(yǎng)兵力,擴大隊伍。
就在到達哈達鋪的當天,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還是決定讓毛澤民和謝覺哉去新疆建交通站,接通國際渠道。
但是,一夜之間,這一切就徹底改變了。中央突然改變了原定去蘇聯邊界的決定,將紅軍長征的目的地定在陜北。
大公報
為什么中央會突然改變主意呢?原來是因為一張報紙,使中央改變了主意。
毛主席到達哈達鋪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飯、不是休息、也不是討論軍事,他立刻命令警衛(wèi)員陳昌奉去弄些精神食糧來,毛主席甚至連住處都沒去,就直接去了對面的郵政代辦所翻閱報紙。
其實毛主席這么做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幾種:
第一種:在攻破臘子口這段時間,紅軍幾乎是睜眼瞎,所有的情報來源全都斷了,對外界可以用一無所知來形容,所以毛主席急切的想知道外面的消息,以判斷敵情,方便制定下一步的作戰(zhàn)方案。
第二種:俄界會議,毛主席雖然做了關于北上的報告,但具體北上到哪里,往哪個方向走,并沒有決定,就北上而言,就有好幾套方案,一是往新疆去,二是往甘肅去,三是往內蒙去,四是往陜北去,五是往河北抗日前線去,哪一種方案都有利有弊,難以取舍,所以毛主席急切的想知道外面的消息,以便于做出下一步的判斷。
第三種:毛主席對劉志丹、徐海東在陜北的發(fā)展有一種預判,讓他自然而然地感覺到,必須要盡快找到關于他們的消息,以便于做出下一步長征目的的決定。這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軍事家的判斷,雖然沒有依據,但是關鍵時候會起大作用,用通俗話來說,是直覺或者第六感,歷史是由許多偶然組成的,開赴陜北就是偶然中的必然。
毛主席在工作
而徐海東作為開國大將,在軍事預判方面也很有見地,在關鍵時刻,他和毛主席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高舉著“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告別戰(zhàn)斗了多年的大別山區(qū),向西踏上了戰(zhàn)略轉移的征途。
和紅一、二、四方面軍長征的悄悄進行不同,紅二十五軍高舉旗幟,勇猛沖殺,從側面就證明了這支隊伍的血性。
紅二十五軍三大核心,徐海東、吳煥先和程子華,都是敢打敢拼的猛將。紅二十五軍的戰(zhàn)士,平均年齡都很小,但個個都是能打硬仗的狠角色。
經過一系列勇猛地拼殺,紅二十五軍終于到達陜南,并在陜南創(chuàng)建鄂豫陜根據地,袁家口戰(zhàn)役,紅二十五軍殲滅敵人300多人,俘虜敵旅長唐嗣桐以下1400多人,繳獲長短槍1000多支,一方面鞏固了鄂豫陜根據地,另外一方面為繼續(xù)進行外線殲敵打下堅實基礎。
此戰(zhàn)之后,紅二十五軍掌握了主動權,為了把敵人調出根據地,尋機殲敵,同時補充兵員和物資,徐海東決定將紅二十五軍再次轉到外線作戰(zhàn),北出終南山,威逼西安。
紅二十五軍兵出終南山,把軍部直接設在終南山下子午峪北口的子午鎮(zhèn),這一出其不意的行動,使省城西安大為震動,城內的敵人惶惶不可終日。
威逼西安,紅二十五軍得到了意外的收獲,在長安縣引駕回捉住一個敵區(qū)長,在區(qū)公所里,徐海東看到了一張《大公報》,報上載有消息:“共軍一、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后,繼續(xù)向北逃竄,先頭部隊已到達松潘。”
這一重要收獲,對于紅二十五軍和徐海東來說都是極其珍貴的情報。
徐海東由此預判:紅一、四方面軍會向陜北、甘南而來,毛主席會向陜北而來。
紅二十五軍自從撤離鄂豫皖根據地以來,由于沒有電臺聯絡,即與黨中央失去聯系,中央紅軍到底到了哪里,無從知曉,完全處于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這一信息的獲得,雖然來自于敵方,但為紅二十五軍提供了紅一、四方面軍的大致行動方向。
徐海東大將
無巧不成書,恰在此時,我軍的英雄老戰(zhàn)士,原鄂豫皖省委的老交通員石健民,冒著生命危險,闖過敵人的重重關卡,以一人長征的壯舉,到達紅二十五軍駐地子午鎮(zhèn),向徐海東送來了中共中央數月前發(fā)出的幾份文件和黨中央的指示,帶來了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已在川西會師,并繼續(xù)北上的確切消息。
徐海東趕緊將消息告知了吳煥先,經過省委研究決定:紅二十五軍到陜甘蘇區(qū)和紅二十六軍(劉志丹、謝子長)會合,鞏固陜甘蘇區(qū),集中力量以新的策略消滅敵人,直接有力的配合主力紅軍北上,紅二十五軍立即進行西征北上。
1935年7月16日(第二天)拂曉,紅二十五軍開始從豐??诔霭l(fā),西征北上會合劉志丹。
紅二十五軍的行動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世所罕見,為了配合中央紅軍北上,全體戰(zhàn)士只經過一夜緊張的準備,大軍就于第二天拂曉開拔了。
7月31日,223團1營輕裝奔襲,一舉殲滅胡宗南部別動隊4個連并俘虜了1名敵少將參議。
經搜查,該少將 參議隨身攜帶了許多文件和報紙;經審訊,該少將參議提供了許多極其重要的情報。
具體情報如下:紅一、四方面軍正越過川西草地繼續(xù)北上,胡宗南縱隊、魯大昌新編第14師、王均第3軍、鄧寶珊新編第1軍、馬鴻賓第35師分別部署于川西、甘南、渭河沿線和西蘭公路,企圖截擊紅一、四方面軍北上。
胡宗南把部隊都壓了上去,后方兵力空虛,幾乎是一座空城。
吳煥先
根據敵人的口供和文件,以及報紙所提供的情報,更加證實了紅一、四方面軍正在北上,可能很快就會與紅二十五軍會合了,這是多么難得而又振奮人心的喜訊啊!
于是,徐海東做出決定,攻打天水,威脅敵人后方,'’配合紅一、四方面軍北上的行動。
這時,蔣介石也注意到了徐海東,他向各處發(fā)電文:“徐海東股西竄,確有接應川匪威脅我方側背之趨勢。”
蔣介石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圍堵徐海東。
你不來我也要去找你,索性就鬧個天翻地覆,徐海東率領紅二十五軍近4000人就像一條游龍,活躍于隴南地區(qū),攻打縣城,打擊敵保安團、反動民團,殲滅敵偽警察。
軍政部則放手發(fā)動群眾,開倉濟貧,鎮(zhèn)壓罪大惡極的反動官吏,街頭巷尾到處張貼紅軍的標語。
整個敵人后方被紅二十五軍攪得天翻地覆,要不然毛主席也不會看到大公報上用頭版頭條刊登徐海東的消息。
后來徐海東回憶說:當時,我們的決心,即使我們這三千多人全部犧牲了,也要把黨中央和一、四方面軍迎接過來。我抱著必死的決心向全軍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積極前進,迎接中央,迎接一、四方面軍。”
徐海東的預判:主力紅軍一定會到陜北來,毛主席一定會到陜北來。
經過他的努力,成功地完成了牽制敵人的目的,為中央紅軍北上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更重要的是,由于徐海東和紅二十五軍頑強地拼殺,而使敵人不得不爭相報道此事,這為毛主席在報紙上看到徐海東的事埋下了伏筆。
吳起鎮(zhèn)會師
毛澤東通過大公報,看到了徐海東的消息,看到陜北還有一片很大的根據地,于是決定向陜北進發(fā)。
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zhèn),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