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之微之!知我心哉!微之,微之!勿念我哉!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的一個晚上,時任江州司馬的白居易,思念遠在他鄉(xiāng)的摯友元稹,不覺間真情流露,文思泉涌,于是乎下筆成文,遙寄遠方。
在表達對于老友思念的同時,也回顧了自己前半生的政治生涯,向元稹道出自己任翰林學士時的種種作為的心路歷程;在回憶概覽前代文學發(fā)展之余,感慨“周衰秦興,采詩官廢”、“至于諂成之風動,救失之道缺。”就此發(fā)表了自己對于文學真摯而獨到的見解。
在文章中,白居易也表白心跡,說自己是“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字里行間都可以感受到他在經歷宦海沉浮之后的復雜情緒。緊接著,白居易引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至理名言安慰自己,也告慰同被貶謫的老友元稹,回憶往日京城唱和的愉快時光。
“微之,微之!勿念我哉!微之微之!知我心哉!”
心緒遙寄異鄉(xiāng)之友,筆下悄然成千言,不覺間已至寂靜深夜。
這一篇書信不僅是元、白二人真摯友誼的一份見證,同時也是白居易自己的政治理想、文學思想的真摯表達。最終,這封書信被收入了白居易的集子中,成了學習、了解白居易的重要文獻,它就是《與元九書》。
二、始得名于文章: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貞元三年(公元788年),十六歲的白居易初至洛陽,攜詩篇干謁京都名士。時任著作佐郎的顧況,看到了白居易的名字,便調侃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而在看了白居易遞過來的詩卷之后,顧況立即改口,對他大加贊賞:“道得個語,居即易亦。”得此贊譽,白居易在京城便名聲大振。且看是哪首詩讓顧況對這個年紀輕輕的小書生贊不絕口的:
賦得古草原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長于詩文的白居易,仕途可以說是比較順利的,《舊唐書》有云:
“貞元十六年,始以進士就試,禮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四月,憲宗策試制舉人,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縣尉、集賢校理。”
主考白居易的考官高郢時任禮部侍郎,在他主試之下,白居易作《性習相近遠賦》《玉水記方流詩》等作品,以第四名的成績及第,并且二十九歲的白居易,是及第十七人中年紀最小的一個。
在任周至縣尉時,白居易便堅持著自己后來總結出的“補察時政,泄導人情”創(chuàng)作原則,寫了很多反應社會現實,諷喻時政之作。最著名的,當屬在元和元年七月所作歌詠李楊愛情的《長恨歌》以及像《觀刈麥》《賣炭翁》這些如今都耳熟能詳的新樂府詩。
這些詩大多都含有諷喻的意味。詩歌在白居易手里成為了一面反映社會底層生活現狀的鏡子,一首唱出農民百姓生活疾苦的歌。試看《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這些作品逐漸具有了相當的影響力,不知不覺間流傳入宮中,被皇帝看到,白居易也被召為翰林學士,在天子身邊建言獻策。元和三年,又拜左拾遺,此時的白居易也不過三十多歲,可以說是春風得意,整個仕途也是順風順水。
成為左拾遺的白居易更是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創(chuàng)作原則實踐到底,元和五年前后,白居易寫下了著名的《秦中吟》十首,他用詩歌記錄下自己在長安的所見所聞所感,將那一時期人民生活的困苦與富豪權貴、貪官污吏們生活的豪奢加以對比,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身為官員的他一點都沒有高人一等的傲人姿態(tài),而是擺平身份,時刻為窮苦百姓代言,短短五言詩句,卻具有哭天搶地的感染力,請看《秦中吟·重賦》:
“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
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
號為羨余物,隨月獻至尊。
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
三、用生命進諫:懷才有遇也讓人煩惱
作為現代讀者,我們已經感受過太多因為懷才不遇而發(fā)出的感慨。初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仙太白作《行路難》,道“拔劍四顧心茫然”;詩鬼李賀寫下《致酒行》,言“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
然而太多宣泄這樣情感的詩句似乎給我們造成了這樣一種迷惑:這種煩惱,是不是當臣遇明主,鳥棲良木之時就不存在了?接下來就用作為翰林學士的白居易作為例子,告訴大家:懷才有遇,也壓力山大。
被召為翰林學士的白居易,并沒有因為自己成為了“天子私人”而翹起尾巴洋洋得意,反而是因此寢食難安。《舊唐書》記載,他曾上疏感謝圣上的知遇之恩,也表明自己因不能建言獻策而倍感自責:
“故拾遺之置,所以卑其秩者,使位未足惜,身未足愛也;所以重其選者,使下不忍負心,上不忍負恩也。夫位不足惜,恩不忍負,然后能有闕必規(guī),有違必諫。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病無不言。此國朝置拾遺之本意也。由是而言,豈小臣愚劣暗懦所宜居之哉?……朝慚夕惕,已逾半年;塵曠漸深,憂愧彌劇。未伸微效,又擢清班。臣所以授官以來,僅經十日,食不知味,寢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寵,但未獲粉身之所耳。”
白居易勇于進諫,“凡數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但是這樣難免也有得罪皇帝的時候,不過也因為處于一個相對開明的時代而未受懲罰。當時的皇帝唐憲宗,大多數時候都聽取了白居易的諫言,而因承璀之事頗為不爽,便對宰相李絳說到:“白居易小子,是聯(lián)拔擢致名位,而無禮于聯(lián),聯(lián)實難奈!”
還好憲宗是一位勵精圖治,積極進取的好皇帝,能夠聽得良言,不會被讒言所迷惑,李絳也是當時的賢能之臣,能夠勸諫圣上。于是絳對曰:
“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誅,事無巨細必言者,蓋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輕言也。陛下欲開諫諍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
相信就算是“不避死亡之誅”的白居易,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也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備受煎熬。一方面,自己正處在一個可以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職位上,通過建言獻策,使朝政能夠清明,國家能夠中興,這便是自己身為人臣的價值體現。
另一方面,言多必有失,忠言本逆耳,一旦龍顏大怒,自己將承受忤逆圣上的刑法,估計自己也會小命不保。然而歷史告訴我們,白居易終究不是貪圖茍且之小人,其心中之鴻鵠大志,也給了他“用生命進諫”的勇氣。
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江州司馬青衫濕
忠言進諫的白居易最終還是難以逃脫被小人進讒言、打小報告的命運。他直言不諱的進諫方式,雖說是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但終究還是得罪了朝中不少人,給自己埋下了禍端。
元和十年,白居易已經不是翰林學士,而改職作太子左贊善大夫,當時的宰相武元衡遭遇不幸,白居易直言進諫,請求立刻搜捕兇手,以雪國恥。
按理說是有理有據的向皇帝進諫,然而卻就是落了一個“名不正言不順”——此時的白居易已經不再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這就讓當時朝中不喜歡白居易的人們找到了把柄,開始向皇帝打白居易的小報告:
“會有素惡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華無行,其母因看花墮井而死,而居易作《賞花》及《新井》詩,甚傷名教,不宜置彼周行。執(zhí)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詔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論之,言居易所犯狀跡,不宜治郡。追詔授江州司馬。”
上文中所提《賞花》《新井》二首詩并不是什么“甚傷名教”的作品,并且成詩時間也遠遠早于白母去世,所言《新井》一詩,即《井底引銀瓶》詩一首教化民間女子的詩,其序曰:“止淫奔也”請看:
“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
憶昔在家為女時,人言舉動有殊姿。
嬋娟兩鬢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
……
終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門無去處。
豈無父母在高堂?亦有親情滿故鄉(xiāng)。
潛來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歸不得。
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
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
可見這完全是顛倒黑白,也根本不關乎名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白居易最終于元和十年,被貶江州,任江州司馬。
五、人生理想的道白:《與元九書》
白居易素與元稹交好,兩人的友情可謂是唐代詩壇的一段佳話,兩個人不像杜甫對于李白那種“單相思”,而是不折不扣地好友。兩人同年登第,在朝廷中也相互扶持,彼此幫助,兩人在詩歌上高超的技藝也讓他們彼此惺惺相惜,元白唱和的詩篇不乏技藝精湛之作,在當時是有名的佳作。
在普通詩人眼中,二人唱和的長篇排律簡直就是高手過招,神仙打架留下來的炫技杰作,于是爭相模仿,更有甚者直接做起了倒賣元白詩歌的生意,其作品知名度可見一斑。
到任江州之后,已是冬天。白居易所任江州司馬實際上是個閑職,除了每天的飲食起居之外再無他事,思念老友之時便將心中之事寫下,遙寄遠在通州的元稹,名為《與元九書》。
《與元九書》中,白居易闡明了自己的詩歌理想,即復原先代采詩之傳統(tǒng),發(fā)揮詩歌藝術——“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的教化作用。擺脫詩歌風花雪月的輕薄姿態(tài),發(fā)揮其實際作用,用詩歌“補察時政、泄導人情”。
瀏覽白居易的集子,可以說這正是他的詩歌理想所在:追求一種尚實、尚功利的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以詩歌創(chuàng)作來反映、甚至改變社會現狀。他所作《新樂府》《秦中吟》等名篇都是這一創(chuàng)作原則的典型實踐。
然而也正是因為自己所作的這些詩,使“朝中權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得罪了朝中政客。被貶他鄉(xiāng)。感嘆至此,白居易寫下對于自己前半生最“扎心”的概括:“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處于貶謫之境地的白居易,對于人生的思考也得到了升華,或許就是在寫下《與元九書》的寒冬之夜,他明白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至理名言,人生之不得意,十有八九也,命運如同大海行舟,我們不能渴望著時時順風,大丈夫應該時刻做好準備,等待風帆揚起的時刻一鳴驚人。
仕途暢達之時,我寫下諷喻詩,表明自己兼濟天下的大志;道路受阻時,我便寫下些閑適詩,讓自己心情舒暢,獨善自身,安心等待下一次扶搖直上的機會。其言曰:
“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
江州臘月,江寒風苦,終日無聊,居易夜中難以入眠。愁多知夜長,或許只有在與好友信訴衷腸時,才能讓他心中獲得一絲安慰吧。
六、結語
白居易的前半生,可謂輝煌而跌宕。被貶江州之前,白居易已經完成了奠定他文學史地位的大部分作品。在此之后,他的創(chuàng)作大多都以吟詠性情,酬唱贈答為主,語言上也溫和了許多,之前諷喻詩中那種激烈和尖銳已很難再見到。
正所謂“得名于文章又得罪于文章”,加之朝廷黨爭愈發(fā)激烈,吃過虧的白居易逐漸地收斂了自己,由“兼濟”轉為“獨善”。而江湖坊間一直都流傳著他的《新樂府》《長恨歌》,它們以淺白平直,朗朗上口的語言風格,以及針砭時政,關心民生的精神,有著經久不衰的影響力。
白居易的那種樂府諷喻的精神,也隨著這些經典詩篇流傳至今,為人所稱道。
作者:
作者:ZeaLot,本文經作者授權發(fā)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