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東遷之后,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此時的周王朝相較于西周時期,實力早已是大幅下降了。其真正能掌控的土地不足六百里,財政上入不敷出,軍事上對諸侯國也再無優(yōu)勢可言。在這種情況下,各諸侯不再履行朝覲和向周王進貢的義務,紛紛割據(jù)稱雄,甚至與周王室兵戎相見,爭奪政治權利,在禮儀上僭越天子之禮,試圖擺脫周王室的控制。
然而先后崛起稱霸一時的齊、晉、楚、吳、越等國,卻沒有選擇取周王室而代之,反而高舉“尊王”的旗幟,多次率領其它一些諸侯國進行勤王。
這主要是因為,周王朝所創(chuàng)制的宗法分封制度,具有嚴密的等級性,正所謂:“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备髦T侯國都是由周王所分封建立的,周王為天下諸侯之大宗和共同的宗主,諸侯們對周王室有藩屏和朝覲進貢的義務。這種具有向心力、等級分明的禮制,使得周王室在中原政治文化格局中,處于樞紐地位。歷經(jīng)西周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這種禮制早已固化。東周時期周王室雖衰,但依舊是當時禮制的象征,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諸侯受到這種政治文化的制約,短期內(nèi)就無法取周而代了。
在周王朝體制無法打破的情況下,稱霸諸侯就成了霸主們的選擇,但在周王朝體制內(nèi),其霸主地位的獲得也就需要周王的支持才行,因此霸主們稱霸之時,就需要高舉“尊王”的大旗。但這實際上,卻是霸主們暗中轉移周王室對其他諸侯統(tǒng)治權的方式,與挾天子令諸侯似乎無甚差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