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雜談
閉門家中坐
——記昔日走街串巷賣吃食的小販
“閉門家中坐”,這絕對沒錯,但是美食兒“天”上來,人們沒準兒就認為我說“夢話”了,因為哪里有“天上掉餡兒餅”的美事兒呀!但是您讀了這篇文章,就會認為那“美食兒”確實從“天”上“掉”下來,自古道“民以食為天”,托起這往下“掉”美食兒的“天”的,就是昔日老北京那些走街串巷賣吃食兒的小販。他們的的確確是讓胡同里的人們,閉門家中坐,美食兒送上門!
還是那句話,咱們寫什么都必須實事求是,說什么都必須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就說這“天”上“掉”美食兒的事兒吧。還是要從老北京人的特點和昔日的商業(yè)情況說起。
要說老北京城里,除了那些供應大餐的飯莊、飯館外,還有以服務于平民百姓為主的小飯鋪等。在吃食上,老北京的優(yōu)越條件,就是“小吃”的種類繁多、味美價廉。而老北京人大概是沾了點兒“皇城子民”的特色吧,就好吃零食兒,而滋味獨特的各種“小吃”,就是老北京人最喜歡的“零食兒”,就連那些窮得丁當響的拉車的苦力,有時候也免不了買點兒“小吃”解解饞,吃不起大餐,難道還不能吃點兒“小吃”嗎!截至解放后的上世紀50年代初,北京城里不僅有眾多的賣各種小吃的鋪子和攤位,而且有更多的走街串巷叫賣“小吃”的小販。他們使那些老北京人在吃“小吃”上,有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享受條件,就在自己的家門口吃到各種美味“小吃”。
我記憶中,在我8歲之前,北京城的大小胡同里,每天都有叫賣各種“小吃”的小販的吆喝聲,他們叫賣的“小吃”中,有不少都是我愛吃的。這些小販就是“掉餡餅”的“天”。他們叫賣各種“小吃”,而且品種繁多,在我的記憶中有扒糕、面茶、驢打滾兒、燒餅夾肉、江米面兒切糕、黃米面兒盆兒糕、艾窩窩、餛飩、炸豆腐、脆麻花兒、烤白薯、硬面兒餑餑、煮老玉米、涼粉兒、冰糖葫蘆、羊頭肉、煮爛蠶豆、蕓豆餅兒、羊雜碎、灌腸、豆腐腦、粳米粥、糖耳朵、煮五香咸螺螄、茶湯、油炒面、酸棗面兒、棗兒饅頭,等等。當然,并不是這些“小吃”每天都有賣的,有些有時令性和季節(jié)性限制,但是每天胡同里起碼最少也有賣七八種“小吃”的小販。他們背著木箱或竹筐,或推著獨輪、二輪兒的手推車,或肩挑擔子等。雖然是穿街走巷,但是絕沒有小販因為在一個胡同里是“一錘子買賣”而忽略衛(wèi)生和食品質(zhì)量問題。他們靠自己的手藝、信譽等,支撐著自己的小買賣兒,多少年來送吃上門,和胡同里的居民打交道。
關(guān)于上述不少老北京著名小吃,我已經(jīng)發(fā)表過文章做過介紹,這里就不重復了,既然說的是那些小販,就要說說那小販的為人和經(jīng)營情況。他們講信用、講人性、講禮貌,從進入胡同吆喝第一聲開始,就注意自己舉止得體問題。如,經(jīng)常出入我們胡同里有一個賣“炸豆腐”的,說是“炸豆腐”,其實就是賣炸好的豆腐和豆面兒丸子做的湯,外帶可以就著這“炸豆腐”湯吃的火燒。我不客氣地說,這小販賣的“炸豆腐”,比現(xiàn)在一些所謂老字號小吃店做的滋味兒和口感都好!至于在“炸豆腐”的調(diào)料和佐料上,完全由小販給你放好、調(diào)好,這其中就包含小販的“技藝”,所以那湯才好喝、那炸豆腐和豆面兒丸子才好吃、小販才能創(chuàng)出自己的“招牌”!可是現(xiàn)在一些小吃店,把那盛好的炸豆腐湯往客人手里這么一放,至于佐料和調(diào)料,對不起!你客人自己去放、去調(diào),甚至有些外地人不知道這種“小吃”應該放調(diào)料或佐料,那些服務員則犯傻,根本不告訴客人!這樣的“炸豆腐”怎么能和昔日那些小販賣的滋味兒和口感相比呢!
提起這位賣“炸豆腐”的小販,有一件事兒給胡同里的居民留下深刻印象,也使他的買賣很紅火。即一次有一個胡同里的孩子買了一碗炸豆腐。他正在低頭吃豆腐、喝湯時,偏巧,有兩個孩子追打著玩兒,他們用土互相攘著玩兒,那飄散的灰土有些落在那個喝湯的孩子碗里。那個孩子哭了,一邊哭一邊大聲喊著讓那兩個孩子賠償他的炸豆腐。因為都是五六歲的小孩子,所以在場的居民也不好了斷這個“案子”。其中一個淘氣的孩子的家長已經(jīng)被鄰居找來,這個婦女說:“孩子別哭了,我再給你買一碗?!边@時候,那個小販早就盛好一碗炸豆腐送到那個哭叫的孩子跟前兒,說:“別哭了孩子,大爺再給你重盛一碗,慢慢喝吧!”那個婦女要付錢,小販怎么也不收,他說:“大嫂子,都是孩子,誰也不是成心,誰讓我這炸豆腐車停的不是地方呀!”其實人家的雙輪手推車就停在胡同里一片開闊地面兒的靠墻處,一點兒都沒錯處。小販這樣說,就是讓那個婦女和孩子們都下個“臺階兒”,盡快平息這場小風波。小販這一舉動受到在場居民的稱贊,一個70歲的老太太伸著大拇指說:“小子,你真仁義!”這位老太太在胡同里可謂德高望重,平時不輕易夸獎人,她這么一說,小販在胡同居民中的形象立刻高大起來。從此,每當這個小販推著車子走進胡同時,立刻有人帶著孩子買炸豆腐,而且有些居民端著小鋁鍋兒或瓷盆兒買炸豆腐,一買就是兩三碗、四五碗,小販的生意真是紅火一陣兒。
再如,經(jīng)常出入我們胡同的一個賣燒餅夾肉的小販,他賣的是燒餅夾豬頭肉。我們胡同里一個行動不便的老人特別喜歡吃這燒餅夾肉,每次小販來時他必買了吃。這個小販看到他行動不便,于是每次來到這位老人家門口兒時,都不吆喝,怕的是驚動老人出來賣,而是他親自把夾好肉的熱燒餅送到老人手里。他的這種充滿人情味和尊敬老人的舉動,不僅感動了老人,也感動了老人院子里的鄰居。所以每逢看到這個小販走進胡同,老人院子里的鄰居幾乎都買他的燒餅夾肉。小販在這條胡同里真是不愁買主兒。
如果說老北京人作為皇城子民有造化,就造化在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時令“小吃”送上門來。比如在夏季,賣那清涼爽口的涼粉兒、冰鎮(zhèn)酸梅湯、扒糕等小吃和冷飲的小販幾乎每天進出胡同;冬季則有賣烤白薯、羊雜碎湯等小吃和食品的小販進出胡同等。同時必須說明的是,這些小本兒經(jīng)營的小販,靠的就是所賣小吃或食品的滋味兒和口感來贏得買主兒,也就是說,各位小販都有自己在技術(shù)上的“秘密”,彼此相處相爭,不是靠勾心斗角、互相貶低或加害,完全是靠“本事”吃飯!就拿我最喜歡吃的老北京小吃“驢打滾兒”和“愛窩窩”來說吧,幾乎每個賣驢打滾兒的小販所賣的驢打滾兒,都很好吃。當根據(jù)客人所需要的量,切下一塊外面裹著一層金黃色的干豆面兒的驢打滾兒后,小販用刀快速麻利地切成一條條兒的小塊兒,為的就是讓客人吃著方便,我認為也是向客人展現(xiàn)那粘面里夾著的飽滿的豆餡兒。那艾窩窩更是粘香甜美可口,里面的白糖、芝麻等餡兒也是飽滿甜香。吃過昔日那些小販賣的驢打滾兒、艾窩窩等小吃的老北京老人,對比現(xiàn)在一些小吃店賣的同類小吃,估計你們會做出自己的評價!
與現(xiàn)在一些小販相比,昔日走街串巷叫賣小吃的小販,特別注意自己的衣著和所賣食品的干凈衛(wèi)生。尤其是那些賣熟肉食的小販,其穿的衣服和圍裙上,幾乎看不到油漬和污點,讓胡同里居民看著就放心!
這里還要特別介紹一下胡同里賣“炸三角兒”和“餛飩”的小販。提起這兩樣吃食,老北京人就會想到著名老字號“都一處”的炸三角兒和“餛飩侯”的餛飩。這兩家老字號昔日經(jīng)營的這兩樣吃食,確實有其創(chuàng)牌子的“資本”,但是胡同里小販賣的同類吃食,在味道和口感上也一點兒不差!尤其是那外表焦黃、入口焦脆、餡汁兒爽口濃香的“炸三角兒”,不僅是小吃,而且是上乘的酒菜兒!
記得在我8歲那年開始,這些胡同里賣吃食的小販就逐漸消失了。上世紀50年代末,如果偶爾有小販進入胡同里叫賣食品,一般很快就有有關(guān)部門工作人員來干涉,他們只好立馬兒離開胡同。胡同里沒有小販的情況一直持續(xù)了20多年,當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我們胡同里在夏天曾偶爾出現(xiàn)推著小推車賣涼粉兒的小販,倒也吸引不少住戶爭相購買。但很快這些小販就消失了。所以一直到我所住的胡同拆遷,我們搬離胡同,我再也沒有看見那些走街串巷、送“吃”上門兒的小販。這片“天”塌了!昔日老北京胡同里這一“景兒”,似乎也永遠消逝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