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字善同,別號宏綱先生,明初人,曾著《廣愛書》十卷,未傳于世,后由其徒劉謹就其中一卷補輯而成《神應經(jīng)》,書中所載以歌訣和插圖,并附以折量法、補瀉直訣、取穴圖說、諸病配穴以及針灸禁忌等?,F(xiàn)就其有關刺法內容摘要述之。
陳氏提出了動搖、提插、捻轉三結合的催氣方法說:“候數(shù)穴針畢,停少時,用右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這種針法,可以宣行氣血,通調營衛(wèi),使經(jīng)氣流暢,針感加強。適用于針刺后尚未得氣之時。據(jù)陳氏說:“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氣緊?!北氵_氣至的目的。此外,還可以用食指或大指連搓三下的“飛”法,以及用指輕彈針柄三下的“彈”法作為催氣之用。
“平補平瀉“一詞首見于《神應經(jīng)》。陳氏說:“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人瘦弱,不可專行補法……只宜平補平瀉,須先瀉后補,謂之先瀉邪氣,后補真氣。”這種方法實則是一種先瀉后補之法。此與近代所稱的“平補平瀉”含義不同。但其為陳氏首創(chuàng),說明有獨到之見。
陳氏在論述補瀉手法時,主張十二經(jīng)脈的補瀉,醫(yī)者持針要分左右手,即針左邊用右手持針,針右邊用左手持針,以行補瀉。說:“針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針頭輕提往左轉”為瀉法;而補法則與之相反。此法雖遵用者少,但雙手運針,確有臨床意義。
陳氏在隨呼吸進出針的基礎上,提出了隨咳嗽或吸氣進出針的方法。說:“取穴既正;左手指掐其穴,右手置針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內針?!薄坝鲠槙r,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出針,此為之瀉法也。”“隨吸出針……此謂之補法也?!彼J為針隨咳入,可免傷經(jīng)氣。瀉法隨咳出針,是當氣出之時出針;而補法隨吸出針,是當氣入之時出針,這是對《內經(jīng)》呼吸補瀉的演繹。
陳氏的補瀉操作是以捻轉為主,結合提插、呼吸、開闔等法組成。其具體操作是:
【補法】針左側,捻針頭轉向右邊,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針右側,捻針頭轉向左邊,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針深入一二分,卻用手指于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以大指連搓三下,將針深進一二分,以針頭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隨吸出針,急按其穴。
【瀉法】針左側,大指向前,食指向后,輕提,往左轉,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略退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針右邊,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依前法連搓三下,輕提針頭向右轉,隨咳出針。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yī)藥文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