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發(fā)心,更看行動。如果行動不當,那么孩子很可能接收不到我們的愛。
有時候,我們內(nèi)心有愛的想法,但是卻不知道怎么用行動來幫助孩子,于是根據(jù)電影、電視劇的印象,想象出一種模式,這其實是一種公式化的愛。
有時候,我們自己也不夠自信,內(nèi)心希望有人能保護自己替自己抵擋一切。有了孩子,這些希望受到保護的欲望,會不知不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對孩子無微不至,這其實是從孩子那里獲得力量,是一種求助型的愛。
有時,我們內(nèi)心太過焦慮,又把孩子看成最重要的,不知不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家庭的焦慮氛圍。這是一種焦慮型的愛。
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在愛孩子的時候,失去了自我,把孩子奉若神明,自己降階為仆人,在孩子面前謹小慎微,甚至卑躬屈膝。這樣孩子在進入群體后,很可能被排斥,他不是變得自卑、畏縮,就是變得蠻橫霸道。這些愛的形式,雖然發(fā)心是愛,但已然步入誤區(qū)。
另一方面,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判斷和選擇,孩子如果沒有自我的立場,就容易讓別人替他做出選擇。
人的自然生存本能,和動物沒有太大分別,在生存環(huán)境中遇到?jīng)_突時,會選對自己有利的解決辦法,這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基礎(chǔ)。正是因為這樣的本能,當有人公而忘私,舍棄自身利益時才那么令人敬佩。人們爭相傳頌,正是因為那是一種理想的境界。
如果在孩子展開本能,完成自然本性的時期,家長就一味要求孩子孔融讓梨,可能會讓孩子生存能力降低。如果孩子一直需要違背本性,服從大人的要求,慢慢就會把外界的權(quán)威作為自己判斷選擇的準則,失去自我。當他們面臨邪惡權(quán)威時,就會不加判斷地助紂為孽。
所以,我們應(yīng)當首先幫助孩子完成符合自然本性的建構(gòu),使孩子獲得良好生活的能力,使孩子先獲得安全感,然后,在安全感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利他的精神。
萬事溯源,了解了人類的成長規(guī)律,懂得了科學(xué)的養(yǎng)育方法,我們就會走上一條正確的教養(yǎng)之路,努力做正確的事,最后靜待花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