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也叫“正書”、“真書”。由於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所以也稱“今隸”。
楷書一改漢隸“一波三折”、“蠶頭雁尾”的筆劃特徵和扁方字體,變而筆劃平直,字形方正;同時,排斥隸書構形自由、同字異形的傾向而力趨構形單一、規(guī)範。唐代張懷瓘(ㄍㄨㄢˋguàn)在《書斷》卷上“八分”中說:“楷書者,法也,式也,模也??鬃釉唬?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6px;'>‘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式。’故凡有法度之書,皆可稱‘楷書’。”
楷書自漢末興起,經三國鐘繇推動,至東晉王羲之達到第一個高峰,所以後世尊王為“書聖”。唐代楷書大盛,其字體徹底消除了南北朝時尚帶有的隸書筆意,基本點畫完全脫離了篆書的線條形態(tài),可以充分利用毛筆富於彈性、能粗能細、能方能圓的特點,寫出品式眾多、情狀各異的點畫形態(tài)來,所以唐代楷書名家疊出,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家”,後有名家顏真卿、柳公權各成一體。顏、柳、歐與元趙孟頫(ㄈㄨˇ fǔ)被後世尊為“楷書四大家”,所書楷書被分別稱為顏體、柳體、歐體、趙體,均為後人習楷範本。
楷書的特點是:
(1)字形方正、穩(wěn)定,成為正式的方塊字;
(2)筆劃平直定型,成為成熟的筆劃文字?;竟P劃按運筆方向分為五種:一(橫,包括提筆)、丨(豎)、丿(撇)、丶(點,包括捺)、乛(折,包括各種折筆)。
楷書由於其字體端正秀麗,易寫易認,自漢末興起以後,成為歷代正規(guī)使用的一種典範文字。自楷書始,漢字的方塊字形和筆劃形式均已基本定型。
順便介紹一下草書、行書、宋體字、仿宋體。
草書、行書、宋體字、仿宋體,都不是漢字構形意義上的字體。草書、行書是隸書、楷書的快捷手寫形式,而宋體字、仿宋體則是“楷書”的雕版印書形式。
“草書”是當初打草稿時寫得較潦草的隸書書寫形式。
(東)漢章帝(公元147~153)時盛行的帶有隸書意味的叫“章草”,連筆不連字。漢末由“章草”楷化的叫“今草”,連筆又連字。唐代還產生了更加草率的“狂草”,變化百端,一般人根本無以識認。
如今,“草書”被當作了一種書法藝術。
“行書”產生於漢末,形成于魏晉,謂之“楷書的流動”,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便捷書寫形式。草書成分多的叫“行草”,楷書成分多的叫“行楷”。
行書楷而不拘,草而不放,筆劃雖連,各字獨立,兼有楷書的易認和草書的易寫兩種優(yōu)點,是如今生活中使用最廣泛的手寫字體。
“宋體字”是宋代雕版印書通用的字體。由於字形方正,結構勻稱,後世遂沿用作印刷字體,俗稱“老宋字”。明末演變?yōu)闄M細豎粗,但仍稱“宋體”。
“仿宋體”是仿照宋時刊本字體制成字模的字體。1916年左右,錢塘丁輔之、丁善之等根據(jù)清武英殿聚珍版本,仿刻北宋歐體字行世,有方形、長形,稱“聚珍仿宋”。後來又有發(fā)展,通稱“仿宋體”,亦稱“ 仿宋字 ”,以與明代以來橫細直粗的“宋體字”相區(qū)別。
漢字形體在歷史的演變中,經過不斷地改易、訛變、俗簡,發(fā)展到當今的簡化字,大都已不能以形體結構形象地體現(xiàn)字義,實際上變成了以整個形體標誌語素(語音和語義結合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是構成詞語的要素)的表意符號。這雖然方便了書寫,卻也因由表意的形象有理變成不知所雲的無理符號,增加了認知難度。
(劉冰清編輯制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