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墩
[明代] 張弼
江南獨數(shù)篁墩秀,不著黃腰桶中獸。
清風云地五千年,九鳳聯(lián)翩舞晴晝。
伶?zhèn)愒侔莴I重華,和氣休風振宇宙。
在古徽州有著這樣一個地方,在每一個來到徽州的人要研究徽州文化、了解徽州人的歷史,都要在這里尋根,這里又稱為徽州人的“耶路撒冷”。
今天的篁墩村,位于黃山市屯溪區(qū)東北郊,距黃山市區(qū)中心5公里,離著名風景名勝區(qū)花山謎窟僅3公里、東鄰徽州區(qū)羅田村,東南與富墩相連,南臨新安江上游漸江段,西與下草市相接,北與休寧縣毗鄰,103省道(原205國道)穿村而過,皖贛鐵路沿村后富侖山麓向東西延伸。
篁墩在春秋時屬吳,吳亡屬越,戰(zhàn)國屬楚,秦置黟、歙二縣屬歙,漢獻帝時屬海寧縣(休寧縣前稱),自隋開十一年(591)后一直隸屬于歙縣。篁墩唐時屬敬愛鄉(xiāng),宋時屬歙縣仁愛鄉(xiāng),村名曰“長沙里”.1988年1月劃屬屯溪區(qū)屯光鎮(zhèn)管轄。
篁墩村名稱的由來;篁墩初名姚家墩(姚姓,上古八大古姓氏之一,由此可見這里歷史很悠久),因遍地翠竹修篁,又名篁墩。東晉新安太守程元譚(徽州程姓始祖)勤政愛民,朝廷賜宅第于此,卒于新安官署(墓葬于現(xiàn)歙縣七里頭冷水鋪,古徽州四大古墓之一,可惜在特殊時期被毀)。其后,有東晉新安太守(元譚公后一任)黃積(古徽州黃姓始祖)卒于任上,葬于此,其長子黃尋為其守孝三年,其后在此生息,逐漸繁衍開來。改為黃墩。隨著程氏后裔的日益昌盛,仍以此地多竹,而改“黃”為“篁”。后在唐朝黃巢之亂時期,傳說唐末黃巢兵過,遇黃姓則不殺,又改“篁”為“黃”。明代著名學者程敏政回鄉(xiāng)祭祖,復改黃墩為篁墩,并沿用至今。時至今日,古徽州的黃姓與程姓還在為“黃、篁”兩字而討論得不可開交。
黃積;新安(古徽州)黃姓始祖,出自江夏黃氏,江夏黃氏始祖黃香九世孫。(“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三字經(jīng)》說:“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薄吧日頊佤馈?,指的是黃香在炎熱的夏天,用扇子扇涼席子讓父親睡;在寒冷的冬天,則先鉆進被窩溫熱被子讓父親睡。)與三國時期的黃忠,黃祖,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東吳大將黃蓋、黃權同出一脈。黃積卒于任上,葬于姚家墩。
古徽州的黃姓有著一種精致的工匠精神,代表人物有歙縣潭渡的黃氏刻工一派,晚清時期書畫篆刻家黃士陵、新安山水畫家黃賓虹等。
黃積次子黃苾,金華黃氏開基祖,后裔形成江夏黃氏的最大分支之一金華黃氏。最具代表人物有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
今天的篁墩村,看起來毫不起眼,甚至有些蕭條,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山村,她卻讓一代又一代的徽州后裔魂牽夢繞,在徽州人的尋根絮語中,篁墩的名字絲毫不亞于山西的洪洞大槐樹村。“北有山西大槐樹、南有五夷石壁村、中有徽州古篁墩”。僅黃巢之亂一次遷居而來的姓氏達20多個,其中以張、陳、朱、戴、周、蕭江、濟陽江、康、曹、王、畢、潘、施、齊、唐為多。(如活字印刷的畢升、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明初謀士李善長……等)特別是理學家程顥、程頤、朱熹三夫子的祖籍都在篁墩,篁墩成為“洛閩溯本”的“程朱闕里”,歷來被學術界尊稱為“儒教圣地”,素有“東南鄒魯”之稱,被尊稱徽州文化第一村。
程朱闕里坊
這座牌坊在徽州人的心里重量是何其之重?這是一座御制坊,還有乾隆御筆“洛閩溯本”四字鐫刻牌坊之上。而且理學創(chuàng)始者程顥、程顥,集大成者朱熹的先祖均在篁墩,“洛閩溯本”是指程朱理學的本源來自篁墩。
程朱闕里坊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移建到篁墩三夫子祠門前。牌坊為三開間四柱沖天疊檐式,上層鑲嵌“宸翰”二字,額坊正反兩面橫書乾隆御筆“洛閩溯本'四字,正中加蓋“乾隆御筆之寶'玉璽,牌坊高大,雄渾氣派。
在上世紀特殊時期,這座牌坊用粗麻繩被幾十個壯漢拉倒,埋沒于地下50余年,直至前幾年才得以恢復從立,重見日月。
相比于徽州歷史上的其它牌坊,這座即是不幸的,但又是萬幸的。徽州歷史上曾經(jīng)記錄有一千余座牌坊,而今天現(xiàn)存的古牌坊已不到150座,有的就像我老家西遞村外曾經(jīng)的那十三座,都被燒了石灰,僅保存下了唯一一座。今天程朱闕里坊的修復是意識著一種“徽州~歸來兮”的一種信號?
篁墩村的村外,紅綠燈十字路口前不遠,程靈洗的古墓就安詳于此。程靈洗是徽州歷史上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系徽州程氏顯祖。因其功勛卓著,逝后被封賜為“忠壯公”、“忠烈王”。其陵墓葬在篁墩故宅旁邊,占地十余畝,為魚形,族譜上繪有該陵墓圖。
據(jù)有關統(tǒng)計,忠壯公有22子,93孫,是古徽州第一個被記載于正史(《二十四史·陳書》等)的徽州好官。相傳為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者,程頤程顥皆為其后,甚至程頤還刻有“忠壯公裔”的印章一枚。
如今全國大約有一千多萬的程姓后人,有大約三分之一以上的程姓與篁墩村有血脈聯(lián)系。篁墩程姓后人也是名人輩出,如:新安理學開創(chuàng)者程頤、程顥、南宋宰相程元鳳,珠算大師程大位,宋學者程大昌,唐朝名將程咬金,京劇鼻祖程長庚,明禮部尚書程敏政,制墨名家程君房,武術家程沖斗,清學者程瑤田,辛亥革命志士程家檉,民國國民黨名將程潛,近代“兩彈一星”程開甲,以及岑山渡程姓一脈等等,均是出自元譚公一脈?;罩莩绦?,尊“元譚公”為遠祖,尊“忠壯公”為顯祖。
每年,都會有外地后裔來這里尋根祭祖,不只是程姓,還有黃姓、王姓、倪姓、葉姓……等等等等。
行出村外,在漸江(新安江古稱)邊上,望著遠處的山水,新安江在篁墩村處拐了一個大大的彎,對面河就是豆腐很有名氣的南溪南村,再遠一點三公里處,就是“世界第九奇跡”花山迷窟,以前花山迷窟的旅游進口在王村那里,去時都要從篁墩村口經(jīng)過。后來花山大橋建成通車,去花山迷窟就直接走花山大橋繞過篁墩村了,篁墩村新安江河邊上的棧道也早已破敗不堪,雜草叢生(聽說近年會重新修復,期待著)??粗h處的山,此時此刻,一個奇怪的想法冒出眼前:“為什么古代移民集散中心會落在篁墩村?難道與花山謎窟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古代大批的移民難民從遠而來,吃飯和棲息為首要的兩件事,而花山謎窟正提供了這些條件,難民來時幫著開采石頭能掙個工錢,混口飯吃,晚上還提供了暫棲之所,等到行程文書路條都安排妥當后,而后移民再流向它處。(個人愚見,望指正)
徽州古時候的新安大族,在避居于篁墩村后,并沒有著急于落戶,而是慢慢地尋找,選擇一處風水寶地來扎根于這片滋養(yǎng)的土地。如:呈坎的羅姓、許村的許姓、雄村的曹姓、棠樾的鮑姓、鄭村的鄭姓、渚口的倪姓,北岸的潘姓吳姓等等。
三皇五帝后,禹王定九州。
春秋兩相望,王權兩不欺。
吳頭楚尾地,不毛山越居。
秦王大一統(tǒng),始皇置歙黟。
漢末三國殺,孫權安新都。
三家化為晉,太康改新安。
八王永嘉亂,北方狼煙起。
衣冠南渡時,元譚領兵駐。
憫農(nóng)惜愛民,新安發(fā)源地。
府宅賜篁墩,北方仕族居。
程朱闕里坊,洛閩溯本源。
開枝散葉蔓,英雄輩出地。
新安無限好,徽州千年情。
而今山作名,常使淚戚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