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2 月 12 日星期日
簡述《論語雍也篇》個別
《中庸》是四書經(jīng)典,亦是儒家重要書目,但整部《論語》中,談及中庸思想的,只有《雍也篇》。在本篇,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僅就我個人理解,簡述此篇個別語錄。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子謂仲弓,很多版本解釋為“孔子談及仲弓”,我個人認為還可以在“談及”之外,多一個“鼓勵”,即“孔子告訴仲弓”,語重心長,敦敦教導??梢允强鬃咏o第三者談到仲弓此人,也可以是孔子直接面對仲弓進行開導。“犁牛之子骍且角”,父輩一般般,出身不好,身份是犁牛,就是耕地的老黃牛,好比一個人出身在農(nóng)村,面朝黃土背朝天,但犁牛之子不一般,骍且角,一表人才,赤色的皮毛,端正的牛角,好比是雞窩里出來一個金鳳凰,很不一般。“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是誰勿用?外界的人欲勿用,還是本人欲勿用?兩說皆可,含義豐富。我個人覺得此處有三處理解:其一是英雄不問出處,犁牛之子無妨,只要你有英雄才,你只是缺少機會,大膽走出去,積極尋找貴人和機會,但必須有英雄才,否則給機會也不中用;其二是天選之子,骍且角,頗有點身不由己的感覺,原文講祭祀,祭祀給老天的牛犢子,天選的,天意,誰讓你骍且角呢,引起多方注意,如果沒有大智大才,這個骍且角往往成了招災的禍端,山川不舍;其三是從自身出發(fā),有道則現(xiàn),英雄不問出處,無道則隱,否則舍身于山川,成了陪襯。該示現(xiàn)還是該藏匿,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吧。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span>
在所有徒弟中,孔子對顏回是最肯定的,顏回確實稱得上高徒。歷史很巧合,顏回最理解孔子的大道,在王陽明的徒弟中,徐愛最理解陽明心學。顏回與徐愛都是 31 歲,英年早逝。不知道徐愛是不是陽明先生的顏回再來呢?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鬃臃Q贊顏回這句話跟稱贊別人正好相反:顏回是不違,其他人是至焉。時間上亦有區(qū)別:顏回是三月,其他人是日月。三月不違與日月至焉,有什么區(qū)別?日月至焉是說短時間就做到了。熱播劇《狂飆》中,指導組的組長徐忠在敬老院看望他黨校老師黃老,黃老想為高啟強辯護。因為高啟強對退休的黃老關(guān)照有加,不僅專門為其建敬老院,選獨棟小樓,還只字不提地為黃老做了八年義工,修花剪草,兢兢業(yè)業(yè)。黃老以前組織部長加黨校老師身份對徐忠說:“毛主席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高啟強搞這個敬老院,八年沒提過任何要求,就是純做好事,我看他沒什么企圖,社會上的謠言多半是誤解中傷”。這時候徐忠馬上委婉而恭敬地反駁了黃老,他說:“我記得毛主席的原話是,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徐忠加了后邊四個字:“不做壞事”。為了嚴謹求證,我立刻去翻閱原著,追根溯源?!睹珴蓶|文集》第二卷《吳玉章壽辰祝詞》,第 261頁,毛主席原話是:“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徐忠是對的,尤其是后邊“不做壞事”四個字,很重要。功過不相抵,更不能混為一談。孔子這里談到顏回不違仁,就是不做壞事,而不僅僅是做好事。三月不違仁,可見功夫至臻!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冉求是一個老實人,老實人不是不干老實事,而是認識不到自己哪里做的有問題。這是冉求與子路的區(qū)別。要是子路說這個話,孔夫子必須來一句:“惡夫佞者”,但他對冉求沒這么說,他充滿耐心,去解釋,去鼓勵。冉求是好人,也是一根筋,給公西華求米的時候,那么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就看出來他是老好人,即便那樣,孔子還是循循善誘,只是給他說:“君子周急不繼富”。孔子對冉求是有愛有恨,恨鐵不成鋼,還怕傷他自尊心,不向?qū)ψ勇纺菢又眮碇比ァH角笳f老師的大道我不是不喜歡不講述,而是我能力有限,理解不了??鬃幽托闹袔еu:你要說自己能力不足,力量不夠,你起碼應該努力一下,哪怕半途而廢,但你不是這樣,你不是半途而廢,你是畫地為牢,裹足不前,連嘗試都沒有,還沒用力就停止了。孔子揭蓋子的手法,不同人不同待,他對冉求是溫和的,只有實在看不下去了,才會不得不實用一些粗暴的手段,教訓冉求一頓,打一頓。不管溫和也好,粗暴也好,孔夫子因人施教,不會不教而誅,更不會放縱恣溺。這是一個無私心的好老師,是毛主席說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完完全全地為了弟子好,能夠知錯就改,這一點最難得??追蜃舆€有一句話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忠告是義,善道是智,有情有義才會提出忠告,有智慧無私心才會善道。既不是對缺點對短板對錯誤視而不見,也不是發(fā)揮性格表達看不慣,這都是突顯自我個性而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利他。忠告善道的同時,夫子還說:不可則止。大德哉!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span>
不伐即不炫耀不自夸,自伐者無功,無相布施才是真布施。從這短短的幾句看出來:孟之反此人,有勇、有誠、有智、有趣。“奔而殿”,打仗敗下陣來,大家趕快后撤,他留著殿后。打仗時沖鋒,撤退時殿后,這都需要勇氣。大家都撤得差不多了,都撤到城門里邊了,撤到安全區(qū)了,孟之反在進城門的時候,用馬鞭擊打他的馬,邊擊打邊調(diào)侃說:“不是我膽子大留下來殿后,是我的馬不往前跑,不聽話”。孟之反這樣的回答很誠實很風趣,是大智慧。趙本山有一個小品,他演一個村長的角色,自嘲說:“我當這些年村長,就沒收過禮,關(guān)鍵也沒人送”。這種自嘲跟孟之反異曲同工,是一種智慧的表達藝術(shù)。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鮀是衛(wèi)國的祭祀官,深得衛(wèi)靈公信任;宋朝是衛(wèi)國的美男子,深得衛(wèi)靈公之妃南子寵溺。祝鮀口才一流,宋朝樣貌一流??鬃又苡?/span>列國的時候,到衛(wèi)國,看到了祝鮀、宋朝、衛(wèi)靈公、南子,發(fā)出這樣一句感慨,暗含反諷。“而有”,這個而是以及、或者的意思,不是他意。周潤發(fā)飾演的電影《孔子》當中,南子由周迅飾演,她勾引孔子的時候,孔子在她耳邊說了一句話:“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讓南子無地自容。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之佞辨口才,沒有宋朝之顏值美貌,恐怕難于立足當今之世??鬃与m有大才,但不佞,他的容顏就更拿不出手了,于是離開衛(wèi)國。世風日下,禮崩樂壞,連孔夫子都發(fā)出那樣的感慨,觚不觚!只好選擇離開,此處不留爺,自由留爺處。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span>
人之生,罔之生??鬃又泵嫒松膬芍B。圣諦是直道,佛法常曰:“直心是道場、直心可入道”,故,“人之生也,直”;俗諦是罔道,充滿曲折輪回,眾生都是僥幸活著,故,“罔之生也,幸而免”。好比我們回顧自己長大的歷史,現(xiàn)在能清晰地意識到當時潛在的危險,或者是父母并沒有那么細心,多數(shù)是我們野蠻生長,危險就在身邊,比如我們下河游泳、騎車上路、爬樹掏鳥等等,我們可能會倒吸一口氣,感慨一句:“我們都是憑僥幸長大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幸而免”,這種幸運來自哪里?這是一個大平衡,就像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因為很多人悟過來了,所以他們是行直,因此包容了我們諸多的罔之生,讓我們得以幸而免。罔之生,眾生帶業(yè)成長,難免罔曲,而又不知不覺中增添新業(yè),續(xù)增罔曲,源源不斷??鬃舆@句話何嘗不是一種提醒?讓我們學會感恩、回想、懺悔。我們得以幸而免,是因為我們受到太多的庇護,來自命運以及他人的共濟,而我們卻毫無知覺,甚至覺得理所當然,認為是自己力量很大,對自己過于自信。蒼天厚德,給了罔之生者,那么多幸而免,就是仁至義盡,如果不及早自覺自醒,非要山窮水盡,就不是總會幸而免了,子曰:“獲罪于天,無可禱也”,曹孟德臨終之前就說了這句話,對世人很大的警醒。有直有罔,質(zhì)直而好義,罔生幸而免,有忠無奸不成戲,但物極必反,凡事不要走到極端,不能回頭??追蜃哟司涫菤v史的真實寫照、人性的真實寫照,他參悟的很深很細很慈悲。我們曾經(jīng)、現(xiàn)在也許都在罔之生,都享受著幸而免,但我們一定要及時行直,刀刃向內(nèi),自修自醒。
樊遲問知。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之知。”
問仁。
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span>
“知”通“智”,樊遲問的是關(guān)于智者和仁者的問題,孔夫子一一作答。“務民之義”,務是務實,民是人自身,義是人事,求真務實,做好自己的本分,做好一個人該做的人事;“敬鬼神而遠之”,對于超出人事的鬼神,要敬,不要否,亦不要斥,要敬而遠之,不要否而斥之;“可謂之知”,做好上述兩條,就是智者??鬃訉砩竦膽B(tài)度一直是敬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等,都是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他更把精力放在“務民之義”上,心無旁騖攻主業(yè)。不要想三想四,不僅牽扯精力,還搞不明白,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也不要胡說八道,造下口業(yè),敬而遠之就好了。什么是仁者?孔子說:“先難而后獲”。這有點像一個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該做的事,吃苦在前,享福在后。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是對孔子“先難后獲”的最佳詮釋。遇到困難,自己先上,義無反顧,搞定困難,論功行賞的時候,自己靠后。這并不是發(fā)揚風格,如果理解成發(fā)揚風格,就立了高下,成了韜略而不是智慧仁心,成了“色取仁而行違”的聞者,內(nèi)心仍有系縛,并不是大自在解脫。自性功德圓滿,真實不虛。圓滿是不增不減的狀態(tài),無所謂獲得,這是真正的大智慧,真性自用,勞而不怨,源源不斷。如果證悟不到這個境界,是很難真正領略孔夫子說的仁者是什么的,往往立了一個仁者的概念。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子曰:
“何以為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即子我,跟子貢一樣活到 65 歲,他的性格比較直比較滑頭,不盲從,有思辨。“當仁,不讓于師”,宰我、冉求、子路,可以說孔子門徒中的三賤嘴,因此經(jīng)常挨批。雖然經(jīng)常讓孔夫子難堪,時不時出點難題,“朽木不可雕也”,但孔夫子最終還是覺得宰我很不錯,給自己提出很多質(zhì)疑和幫助,盡管也沒少抖機靈。這一段話就是宰我抖機靈的實證。宰我問夫子:“如果你是一個仁者,我告訴你,一個人掉井里了,你會不會跳下去救人?”。這樣問是出難題的,讓人難堪的,但絲毫難不住孔夫子,夫子的回答很圓滿。“何以為然也?”夫子上來就擊穿了宰我的小把戲,以反問作答,為什么非要這么干呢?這么干多么愚蠢,搭上自己的命,還未必能救人。“君子可逝也,不可諂也”。逝,就是前往的意思。君子聽說有人掉井里了,會前往井邊看一看,但不要盲目跟著往下跳,而是要想正確恰當?shù)霓k法救人,比如找根繩子啊之類的辦法。“可欺也,不可罔也”。這句話更有水平,君子可以被你欺騙,跟你前往,寧可信其有,畢竟人命關(guān)天,但君子不能沒有分辨力,一錯到底,被你糊弄到底,自己不能迷惑,要看清事實,洞察秋毫。可欺不可罔:可受欺于人,因人命關(guān)天;不可罔于己,因洞察秋毫,明辨是非??追蜃映珜У娜收撸皇谴镭i式的仁義道德,不是愚仁不辨,更不是教條,被仁義綁架,被小人利用,白白為了概念化的仁義,為了成全仁者虛名,而盲目盲從,不知道保全自己,這么干既解決不了問題,幫不了他人,還搭上自己,敗壞仁義。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span>
博文約禮,夫子之教,流傳千古。在我個人看來,博文約禮即是內(nèi)放外收。博文者,內(nèi)放也;約禮者,外收也。不要空心靜坐,不要沉空守寂,而是要博文約禮,這才是孔孟大道,印合六祖慧能之:“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內(nèi)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經(jīng)風雨見世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shù),這些都是博文,內(nèi)心要充滿熱情,積極向上;平等待人,平常心,不脫離群眾,這些都是約禮,外在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這樣做人做事,不背叛道。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在衛(wèi)國單獨會見了衛(wèi)靈公的寵妃南子,就是上文寵溺宋朝的那個南子,子路不高興了,說通悅。夫子“矢之曰”,矢是發(fā)誓的意思??追蜃右а狼袑嵉匕l(fā)誓:“我要是有出格的不對的事,老天厭棄我!老天厭棄我!”夫子連說了兩遍“天厭之”。夫子對天發(fā)誓。我看這一段,首先為子路和夫子倆人的師徒關(guān)系點贊,關(guān)系不直接不真切,恐怕很難有上述對話。子路一定要表現(xiàn)出來:你為什么要見南子這樣的女人?中間省略了很多,子路質(zhì)疑、質(zhì)問孔子,孔老夫子怎么解釋都不管用,只好直接對天發(fā)誓了,毫不教條。孔夫子沒有采取佛家、道家說的:“不諍不辯”,而是發(fā)誓表白。他是為了澄清自己,還是為了讓子路放心安心?我想以孔子的大仁大義,應該是為了子路。《論語》中有一節(jié):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子貢詆毀別人,孔子批評子貢:子貢你賢德嗎?我就沒工夫扯這些。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尤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近譬,可謂之仁之方也已?!?/span>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對百姓廣施恩惠,是仁者了吧?”夫子說:“豈止是仁,簡直是圣!堯舜也難以做到這一點啊”。這是孔夫子的宅心仁厚,一直以來的志向。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是說“修己以安百姓”。孔夫子不是把自己搞好就行了,他是一定要兼濟天下的,胸懷百姓的。明明德是修己,親民是安百姓。誠如王陽明所說:“政在親民”。親民,讀親切的親,不讀新舊的新。夫子不僅給了仁者的標準,還給了仁者的方法。“能取近譬”,能從眼前的實際生活中舉例說明、參照去做,這就是“仁之方也”??追蜃右恢睆娬{(diào)一點:“能譬喻,然后能為師”。孔夫子的仁義是鮮活生動的,生機勃勃的,不是死教條,不是大道理,更不是唱高調(diào)、喊口號,他要的是“能取近譬”,說得多形象啊。不僅是寓教于樂,更是寓教于喻。一個人,倘若骨子里沒有仁心,又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不能博文約禮,他怎么做到譬喻為師?不過是干巴巴地教條罷了,讓群眾云里霧里。孔夫子本人做得如何?譬喻幾多?“觚不觚、朽木、犁牛之子、木鐸、北辰眾星、如矢、草上之風、升堂入室、虎兕出于匣”等等,這些既形象又生動,讓人迅速領會要義。王陽明在這方面亦很出眾,他解釋孔子的“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就說:“志于道是總綱好比建房子,據(jù)于德是居住在房子中,依于仁是喜歡住在這房子里,游于藝是不斷裝修完善房子的環(huán)境”。能取近譬,仁之方也。
綜上所述
以上摘選了十一段,中華書局出版的《論語雍也篇》全部加起來共三十段,在這十一段中穿插了《論語》其他處的句子,便于說明。這十一段都涉及中庸之道的智慧。骍且角提出了正反兩個方向的思考,不違仁亦是更重要的角度,力不足和孟之反都夫子正面教育和舉例教育,生直罔免是對世人的提醒,博文約禮是具體的開示,天厭之更是深意隱含其中,己立立人和能取近譬則是最后的大總結(jié)。中庸,中道的應用與融合。庸有用的意思,亦有融合的意思,如何不顯化地、自然地應用到生活當中,才是中庸之道。孔夫子在本篇當中,有道理有事實有舉例還有言傳身教。無論昨日、今日、明日,讀《論語》都會感到無比的力量,在字里行間,跨越幾千年,為什么會這樣?我是被文字攝受,還是被夫子攝受?心靈有感應,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讀來無感、與己無關(guān),是不會感到力量的。不僅不會,可能還會像冉求那樣狡辯:“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以力不足也給自己開脫,實際上損失的還是自己。
孔夫子是一個非常鮮活的形象:“多鄙事、每事問、五谷不分、天厭之、天喪予、言終日、欲無言、前言戲、某在斯、子欲往。。?!边@些都是極其生活化的寫實,一點沒有高高在上。在這些日常言語行為當中,孔夫子言傳身教,躍然紙上。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孔夫子實至名歸,給我們留下了幾千年的寶貴財富,后輩應該多讀《論語》,汲取力量,自悟修行,學以致用,自覺覺他。
牛頓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