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guān)注我
說起屈原,在中國那是家喻戶曉的,即使你不懂楚辭的浪漫,也聽聞過端午的含義,即使你不能理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也會欣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zhí)著。
屈原于中國,是一個精神符號,既是浪漫主義的開端,也代表著憂國憂民的悲憤,更象征著寧死不屈的高潔。所以哪怕只是沖著這個流傳2000多年的精神符號,秭歸縣屈原故里也是不容錯過的。
今日之秭歸,已非千年來之歸州,三峽大壩的建成,淹沒了11座縣城,其中就包括屈原故里秭歸縣,所以今日秭歸,是1998年之后的秭歸,而搬遷復(fù)建的屈原故里古建筑群,大概也是這座千年古城最后的記憶。
公元前340年,屈原誕生在秭歸,東晉袁山松《宜都山川記》:“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xiāng)里也”。這里不僅是楚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更是詩祖的根脈。
由于秭歸縣城已經(jīng)淹沒于三峽庫區(qū),屈原祠及秭歸眾多老建筑被遷移到了鳳凰山上,現(xiàn)在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作“鳳凰山古建筑群”。
屈原故里是5A級景區(qū)“三峽大壩-屈原故里旅游區(qū)”的一部分,與三峽大壩隔水相望,直線距離不過600米。
景區(qū)入口處的景賢門是原秭歸縣城歸州古城的南門,門外匾額陰刻有“景賢門”,城磚上有“嘉慶九年”及“歸州”字樣。
屈原故里景區(qū)主要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屈原祠,包括依山而建的屈原祠和旁邊的屈原衣冠冢;后半部分是屈原故里,包括遷建的屈原故里牌坊和十多處老建筑。
屈原故里景區(qū)有電瓶車,來回10元,如果只是來屈原祠看看,不坐也罷,如果還準備去后面的屈原故里等處,建議坐個電瓶車,省時省力。
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古城東5里的“屈原沱”處,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始建,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為“清烈公祠”。
這座始建于唐代的屈原祠,也是命運多舛,近百年來屢次搬遷,這是搬遷前重修于清代晚期的清烈公祠照片。
1976年7月,位于屈原沱的屈原祠因葛洲壩水利工程樞紐興建,遷建于歸州城東3里的向家坪。
遷建不過幾十年后,又因為興建三峽水利工程,位于向家坪的屈原祠又于2006年11月遷建至茅坪鎮(zhèn)鳳凰山上,也就是今天的位置,可以看出,一次比一次的規(guī)模更宏大。
屈原祠依山而建,有山門、紀念屈原陳列館、東西碑廊等,拾階而上,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在松柏之間。
“中華詩祖”的牌匾懸掛在正中,愛國主義詩人是屈原最顯著的標簽,其實他還是一名政治家,主持了楚國后期重要的變法——草憲變法。
也正是由于屈原引領(lǐng)的變法觸動了貴族們的利益,導(dǎo)致了他后來的被流放至漢北和沅湘,秦將白起拔郢之戰(zhàn)攻破楚國都城后,楚頃襄王和貴族們四處逃難,悲憤的屈原于農(nóng)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
而這幅壁畫描述的正是屈原投江的場景,人們劃龍舟、向江中拋粽子,希望能將他打撈起來,也希望水中的魚不要吃掉他。兩千多年之后,這些習(xí)俗仍在延續(xù)。
站立于屈原此前,隨著三峽大壩的興建,早已滄海變桑田,曾經(jīng)的山谷如今成了水面寬闊的壩區(qū),傳承千年的古建與世界最大的水壩交相輝映,形成一幅絕無僅有的風(fēng)景。
離開屈原祠,可以乘坐電瓶車,也可以順著水庫邊的小路,一直走到屈原故里牌坊,這座建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的牌坊原位于秭歸城東迎和門外,是秭歸老縣城歸州的標志性建筑。
這是一座湖北省境內(nèi)極其少有的木結(jié)構(gòu)牌坊,牌坊明間的樓匾雙面皆書有郭沫若于1965年10月25日題寫的“屈原故里”大字。
牌坊左邊有“大清光緒十二年正月吉日立”的兩塊刻有“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的石碑,屈原和王昭君是秭歸老鄉(xiāng)。
順著牌坊拾階而上,山坡上有十多處老建筑,這些都是從被淹沒的秭歸舊縣城搬遷而來的古建筑,多為宗祠和老屋。
至遲建于北宋年間的江瀆廟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古建筑,江瀆廟又名楊泗廟,原址在秭歸縣新灘南岸桂林村,陸游曾到過江瀆廟拜謁。
江瀆廟的匾額是我國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題字,據(jù)介紹,江瀆廟除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其建筑樣式和建筑風(fēng)格在三峽庫區(qū)少見外,還是全國為數(shù)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江淮河濟”四瀆廟之一。
這些搬遷過來的老屋和宗祠寺廟,被用作展示秭歸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等等。
遠眺群山依舊,一座千年古城歸州,曾經(jīng)的故土,熟悉的街道,祖先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卻都已經(jīng)永遠地沉入長江水底。
只有這幾座青磚灰瓦的老屋,承載著歸州古城最后的記憶,這里便是屈原故里,也曾是無數(shù)秭歸人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
最后以幾張網(wǎng)絡(luò)上的老照片,看看曾經(jīng)的秭歸,千年的歸州城。
歸州江灘碼頭
歸州古城屈原故里牌坊
長江邊的秭歸縣城
古城迎和門
屈原祠舊貌
爆破中的秭歸舊縣城
《漢書·地理志》記載:“秭歸,歸鄉(xiāng),故歸國也”。郭沫若認為,殷虛甲骨卜辭中的武丁“伐歸白(伯)”一事,指的就是“今湖北秭歸”地面之古歸國。歸、夔同音,原可通用,《史記·楚世家》“集解”說:“夔,楚熊渠之孫,熊摯之后。夔在巫山之陽,秭歸鄉(xiāng)是也。
秭歸是片歷史悠久的土地,是座傳承千年的古城,殷商時為古歸國,西漢置秭歸縣,唐朝始置歸州,民國復(fù)稱秭歸,這里是楚國的發(fā)祥地之一,是詩祖的故鄉(xiāng),也是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秭歸臍橙的家鄉(xiāng)。
溫馨提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