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圣”王羲之在中國和日本都有極高的地位,哪怕是其書法的摹本,也件件都是“鎮(zhèn)館之寶”級別的文物,島國收藏著不少王羲之書法,有的甚至比國內(nèi)還更精妙。據(jù)統(tǒng)計(jì),王羲之的《頻有哀禍·孔侍中·憂懸帖》《寒切帖》《游目帖》《妹至帖》《大報(bào)帖》以及《喪亂·二謝·得示帖》均在日本。
這些作品大多是清末流入該國,但有一件據(jù)說唐代時就被使者帶去了日本,而且相比其他,此帖甚至還有“王羲之真跡”的說法,它就是《喪亂帖》。直到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時,書法家楊守敬才在日本重見此帖,并于第二年將它摹寫編入《鄰蘇園帖》一書中。在此之前,《喪亂帖》從未出現(xiàn)在中國的古籍之中。
王羲之《喪亂·得示·二謝帖》
《喪亂帖》背后其實(shí)隱藏著一個悲傷的故事,王羲之是“瑯琊王氏”的一員,其祖居之地并非浙江紹興,而是瑯琊郡,即今天臨沂至青島膠南縣一帶。但隨著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與“五胡入華”,北方大族紛紛南遷,瑯琊王氏就是其中一員,但其祖墳卻并未遷到南方。
《喪亂帖》鄰蘇園帖刻本
據(jù)《晉書·荀羨傳》記載載:“及慕容儁攻段龕于青州……儁將王騰、趙盤寇瑯琊、鄄城……羨討之……軍次瑯琊,而龕已沒”,前燕將領(lǐng)毀壞了王羲之家族的祖墳,這簡直是奇恥大辱之事。在悲憤之下,王羲之寫下《喪亂帖》,可謂字字泣血。
《喪亂帖》
據(jù)推測,此帖書于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釋文為:“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dāng)奈何奈何!雖即修復(fù),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全卷共8行、62個字,單字大小約4厘米。
《喪亂帖》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此帖與《二謝帖》《得示帖》連成一紙,整卷共17行、125字。后兩帖是與友人寒暄的信件。此卷書法是由唐人精摹而成,極度還原原作面貌,可謂“下真跡一等”?!秵蕘y帖》書寫時情與筆相隨,揮毫縱逸,頗有《蘭亭序》書寫時的那種情感飽滿。
《二謝帖》
此帖由行入草,筆法豐富,即使一個字中也注意鋒面的變化,如“喪”起筆一搨直下,繼而斂鋒,又不停變化,這可比提按為主的兩面鋒豐富多了。《喪亂帖》墨色枯潤變化強(qiáng)烈,尤其是“離”字,頗能代表其心境悲痛。如此劇烈的墨色變化在《快雪時晴帖》等作品中是沒有的。
《得示帖》
《喪亂帖》與后兩帖用筆挺勁、結(jié)體縱長,輕重、緩疾、張弛有序,以欹求正;章法和諧,牽絲引帶一氣呵成。《喪亂·二謝·得示帖》流入日本后一直保管于皇室正倉院,弘仁年間流入民間,歷經(jīng)波折,1880年由妙法院奉獻(xiàn)給皇室,現(xiàn)藏于三之丸尚藏館。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在2006年3月12日時,“喪亂三帖”得以在中國展出,時隔1300年后回到故土,可惜的是短暫展出之后又回到了日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