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6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從歐洲大陸越過英吉利海峽,登陸英格蘭,可能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同年10月他就簡單粗暴地占領了倫敦,迅速加冕為英格蘭國王,這就是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這種外國入侵者登基本國的速度,在中國古代簡直難以想象。
翻翻英國祖上的老黃歷,就會知道,這是人家的歷史傳統(tǒng),主打的就是外來勢力迅速入侵、迅速登基的這樣一個高效率基調,如此家常便飯,有啥奇怪的?
英國在地理上是個十分純粹的島國,但它離歐洲大陸也僅有一個狹窄的英吉利海峽隔著,哪怕是上古時期的原始人,搭塊木筏子也能漂到英國本土,因此能夠不斷引起大陸勢力的探索欲望。
從公元前13世紀開始,伊比利亞人陸續(xù)由歐洲大陸登陸不列顛島定居,產生早期文明。
此后的兩千年間,西歐三大蠻族之一的凱爾特人、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位居北歐丹麥的斯堪的納維亞人等不斷侵入不列顛,繼而占島為王,樂此不疲上千年。
所謂旁觀者清,直到同樣是外來侵入勢力之一的諾曼底公爵威廉登陸不列顛后,發(fā)現(xiàn)了這個折騰英國歷史上千年的bug,是因為不列顛島上缺乏統(tǒng)一的民族和高度集中的強大王權。
老百姓們沒有所謂的民族認同感,無論是誰來當國王都覺得無所謂。
上層統(tǒng)治階級沒有強大的王權對軍隊做統(tǒng)一的組織和統(tǒng)籌,內斗嚴重,外防虛弱,導致外來侵入勢力隨隨便便都能趁火打劫一把,甚至還能一不小心撈個國王當當。
因此威廉一世當然不能讓別人“重蹈自己的覆轍”,他將歐洲大陸更為先進的封建制度引入英國,擴大國王的領地勢力,派人調查全國的人口和土地分配情況,頒布被稱為《末日審判書》的土地帳簿,組建強大的中央王權,加強海防。
在文化上,威廉一世建立的諾曼王朝將法蘭西文化融入當地,大量新的詞匯加入到英語中,大大促進了英語的發(fā)展,民眾對于“英格蘭民族”的民族認同感開始覺醒。
自此,英國結束了屢屢被外來勢力侵入的長期歷史,開始走入了對外擴張期,威廉一世雖然也是外來戶,但他是英國崛起的第一個里程碑式人物,歷史意義不可磨滅。
人類對于土地的執(zhí)著是本能的慣性。
英國雖然是一個純粹的島國,但它一上來也是沖著搶土地去的,哪能一開始就把覺悟整到“把海權爭霸當一回事”的超然高度,它也有著陸權爭霸的年少夢想,也想跑到歐洲大陸上隨便揍人、稱王稱霸。所以英國在進入對外擴張期后,便火燒屁股般地與法國打起了百年戰(zhàn)爭,妄圖分裂法國的領地。
百年戰(zhàn)爭的上半場,是1337年到1360年。英國依靠歇斯底里的窮兵黷武和一小撮法國賣國賊的勾結,在這上半場取得暫時勝利,這種勝利甚至還是瘋狂的,連法國國王約翰都被俘虜了。最終英法兩國締結《布勒丁尼和約》,英國笑呵呵地從法國手中拿走了大片土地。
但法國的心理哪能平衡?隔了一陣,又跑出來對英國說:“我不服,再來打一次?。 ?/p>
英國吐了吐口水:“來就來!”
從1415年到1453年,這兩家伙又掄著拳頭互毆了一次,是為百年戰(zhàn)爭的下半場。這兩貨把一場戰(zhàn)爭折騰了一百多年了,也是真能打?。?/p>
這一次在下半場,法國運氣好,本來都要被英國一割為三了,不料出了一個圣女貞德,將被踩在地底下的法國拉了起來。貞德領導法軍連連擊敗英軍,讓法國轉敗為勝。
1453年,英國軍隊灰溜溜地撤離了加斯科尼,除了加萊,英國已經失去了在歐洲大陸的其它所有領地,可憐巴巴。
百年戰(zhàn)爭失敗后,英國人猶不死心:歐洲大陸上不是還有一個加萊港嗎?繼續(xù)搞啊,“反攻大陸”的希望永遠都有!
天真的英國人固守加萊港105年,勞心費力。這個加萊港就像個國力抽空機一樣,反反復復地抽取著英國的國力,但它又獨支難撐,要在歐洲大陸打開局面很困難。直到英國人一不小心把加萊港給弄丟了,這下“反攻大陸”的希望徹底磨滅,這讓英國人的心氣徹底跌了下去,不得不意識到:自己只是個島國而已,不要再想那些多余的了……
英國人一旦認清自己的定位后,就不再固執(zhí)于所謂的“大陸情結”了,也實在沒能力固執(zhí),只能把眼光投向于海洋。
而在當時,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經崛起為海權強國,尤其是西班牙,通過開發(fā)美洲殖民地,逐漸成為了歐洲的海上霸主。
英國人看了眼紅啊,你看西班牙每天一船一船的金銀珠寶運回國,這說明發(fā)展海權是有前途的!
英國人一想:我搞陸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那就試試搞海戰(zhàn)?
沒有海軍?那就先從海盜做起。
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為此大量頒發(fā)了“私掠許可證”,鼓勵民間船主成為“皇家海盜”后去搶劫外國商船,并須將搶劫所得的一部分上繳給英國政府。英國一度奇葩地將“皇家海盜”行為定為國策行為,整個英國包括王室、政府和民間,都成了那些海盜們的投資股東。
當時的英國王室恨不得國內所有有船的人都出去搶,這等于是敲鑼打鼓地在向民眾喊話:都出去當海盜咯,有飯吃!
1580年,英國最出名的大海盜之一——德雷克,還被伊麗莎白女王授予了爵士封號。
德雷克以搶劫西班牙商船而出名,專與西班牙作對。
不得不說,英國人有當海盜的天賦,在海上搶奪了大量的財富,尤其是從西班牙商船中搶劫最多,也成為了西班牙海軍無法祛除的一塊心病。
英國海盜的總投資人是英國王室和政府,因此只有消滅英國王室和政府,才能解決英國海盜問題,而且由于宗教對立問題,英國也是西班牙不得不除之而后快的國家。
1588年,西班牙向英國宣戰(zhàn),但其無敵艦隊遭到了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在與英國海軍的作戰(zhàn)中折損過半,大敗而歸。
所謂的英國海軍,其實就是以前的眾多海盜們組建起來的。英國人陸戰(zhàn)不行,海戰(zhàn)卻能初戰(zhàn)告捷,擊敗了當時的海上霸主,這讓英國人終于找到了可以拼命發(fā)展的技能點。
從陸權轉往海權發(fā)展,雖屬被逼無奈,但確實是日后大英帝國得以崛起的最為關鍵的轉折點。
英國的王權專制制度一直是不徹底的,在諾曼底公爵威廉統(tǒng)一英國之前就是如此。因此英國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力量用以自立,所以屢遭外來勢力侵入。
在諾曼底公爵統(tǒng)一英國之后,王權得到加強。但是由于歐洲封建制度的特點,國王再強,本質上也只是國內眾多封建領主中勢力最大的一個,其他領主是能聯(lián)合起來反對他的。
因此在此后的歷史中,英國國王和其他封建領主們就是在這樣的“拔河”比賽中度過的,雙方反復拉扯,進行利益博弈。
1215年,英國的其中一個叫“約翰”的國王一不小心輸掉了“拔河”比賽,被其他封建領主們逼迫簽署了《大憲章》,使得王權被限制在法律之下,英國得以留下了限制王權專制的歷史傳統(tǒng)。
隨著英國對外擴張的歷史發(fā)展,都鐸王朝之后,英國王權得到空前興盛,逐漸在與貴族代表的議會博弈中占得上風。
但是英國的工商業(yè)發(fā)展,又催生出了一批資產階級新貴族,議會的力量得到充實,國王在這場“拔河”比賽中又不得勁了。
雙方撕扯不清,最終是要來一場大決戰(zhàn)的,用拳頭來決定英國的未來。
從1637年開始,革命戰(zhàn)爭開始。國王與議會雙方,表面上是因為宗教問題開戰(zhàn),實際上是因為奪權問題開戰(zhàn)。議會這一方比較雞賊,以“自由”名義,將老百姓拉到了自己的一方。而國王就沒啥說辭了,純粹為了獨攬大權,還有啥好說的。
歷史證明,老百姓站到哪一方,哪一方就能獲勝,這就是民心所向。過程雖然坎坷,但到了1688年,議會勢力還是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就是“光榮革命”的勝利,被議會推選出來的又一個國王威廉接受了《權利法案》。
從此以后,英國國王喪失了與議會進行“拔河”比賽的資格,因為國王被剝奪了實權,徹底附屬于議會。英國結束了被一個人統(tǒng)治的時代,而進入了被一群人統(tǒng)治的時代。
“光榮革命”讓英國開創(chuàng)了君主立憲制度的先舉,讓君主成為了擺設。
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還在拼命加強君主專制的大背景下,英國成為了第一個打破專制王權的國家,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責任制政府,成為了現(xiàn)代政府制度的創(chuàng)立者。
在君主立憲制度的政治框架加持下,相比其他歐洲國家,英國的經濟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寬松、自由和開放,資本主義越發(fā)興盛發(fā)展。
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英國十分徹底的政治變革,為工業(yè)革命的爆發(fā)提供了先決條件,這又是英國崛起的一大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