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飄飄
北風蕭蕭
天地一片蒼茫
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
一曲《一剪梅》,勾起多少人心中的回憶。而最近,一句“雪花飄飄 北風蕭蕭”席卷國內外社交媒體,盡管與歌曲本身的意義相去甚遠,但這次的翻紅還是使得網友們回過頭考古《一剪梅》。
《一剪梅》傳唱的是感情堅貞與梅花高潔,而梅與雪兩種意象常常相伴出現(xiàn)。雪是中國藝術作品中非常常見的題材,最直觀的體現(xiàn)莫過于畫。
雪作為一種自然景色,伴隨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而興起。雪景畫最早見于東晉時期,盛于五代、北宋,此后諸朝皆有此類。而在各朝各代的雪景圖中,卻并不只有“一剪梅”。
雪景話雪
在古代,雪不僅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更關乎著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所謂“瑞雪兆豐年”,一場大雪,是對莊稼和田地的保護,也是對封建帝王一年政事和社稷的肯定。早在五代時期,就有賞雪、吟雪、畫雪的傳統(tǒng),由皇帝帶領,自上而下的進行著對雪的贊頌。
唐 李思訓(傳)《京畿瑞雪圖》
南宋 夏圭《雪堂客話圖》
明 劉俊《雪夜訪普圖》
雪山行旅
雪景畫隨山水畫的興盛而興盛。
五代至宋的山水畫注重模山范水的寫實精神,又講究“遠望之以取其勢,近觀之以取其質”的藝術效果,畫家往往對自然山水有著細微的觀察。冬天草木凋零,山石裸露,便于畫家觀察山石的走勢和紋路,有“冬骨者,謂枝枯而葉槁也”的說法。
展露“冬骨”的雪景山水畫,能夠更真切地描繪出自然山水的質地肌理和狀貌特征,技法上強調筆墨的美感,對畫家自身的筆墨功夫要求更高,客觀上也促進了山水畫技法的發(fā)展。五代荊浩,北宋李成、范寬都是各中好手。
五代 荊浩《雪山行旅圖》
北宋 王詵《漁村小雪圖》
南宋 朱銳《溪山行旅圖》
雪江雪漁
文人也是雪景畫發(fā)展的助力。
雪在古代中國素來是淡泊寧靜的象征,寄托著文人士大夫對于個人品格的追求,雪景山水潔白明凈、萬籟俱寂的形象更是被賦予高潔寧靜的人格特征,備受文人階層推崇。
雪江雪漁類的雪景畫中,江雪、漁舟的意象代表著文人淡泊隱逸的理想追求,雪中行漁則多是生活氣息的體現(xiàn),代表歸于平淡的生活理想。
北宋 趙佶《雪江歸棹圖》
南宋 佚名《雪漁圖》 局部
南宋 李東《雪江賣魚圖》
雪景花鳥
不同于山水畫對自然景致的描繪,花鳥畫往往有著隱含的寓意,這一特點在雪景花鳥畫上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比如雪與梅、雪與竹的搭配就是典型的寓于高潔品格的體現(xiàn),雪景禽鳥則多注重意境的表達,在這一方面,雪景花鳥畫也是文人思想傳遞的重點陣地。
五代 徐熙(傳)《雪竹圖》
北宋 梁師閔《蘆汀密雪圖》
南宋 馬遠《雪灘雙鷺圖》
南宋 揚無咎《雪梅圖》
明 呂紀《雪景翎毛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