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開篇即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的字面意思是: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是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很有修養(yǎng)的君子嗎?
孔子在《論語》中把此段放字放在開篇首提,其實大有深意,此段文字意蘊深遠且信息量極大。可能會有人說,就這么一小段文字,能有多大的信息量?別急,且聽我一一道來。
“學”指學習,不管是追求學問和大道,還是為了謀生及工作事業(yè),人生在世,最首要之事便是學習。
“時”在字面意思理解為按時的意思,但其實要作“每時每刻”去理解,再往深一步去理解,這個“時”要作“終生”理解,其實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意思。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習”就是實踐的意思,要將從老師和書本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不能死讀書,更不能紙上談兵,要從實踐中去檢驗真理。
這其實就是“知行合一”的道理。現(xiàn)在好多人都說“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的杰作,卻少有人注意到,其實孔子早在《論語》開篇第一句就講過這個命題了。
現(xiàn)在好多人推崇王陽明的心學而輕視甚至是貶低《論語》。從客觀上講,兩者其實各有特點,實難分高下。但王陽明的心學是要具備相當高的哲學理論基礎(chǔ)才能去學的,而孔子的《論語》卻是普通人甚至是小孩子就可以學的。如果從這點去考量的話,《論語》的普適性還是要更強一些的。
第一句是講求學之道的,但即使一個人滿腹經(jīng)學,如果不懂做人,不懂待人接物,反而恃才傲物,以德驕人,剛必會被他人所不容,在社會上寸步難行。而且除了職業(yè)技能方面的學術(shù)外,大部分的理學和道學,其根本目的就是教我們?nèi)绾稳プ鋈恕?/span>
所以這句話的重點就在于“友”了,我們要與他人和善相處,爭取和大家都交朋友。
這句話還有一個重點就在于“遠方”,大家不能僅簡單地理解為地域的遠近。所謂“有朋自遠方來”,應(yīng)理解為交友范圍要廣,不要搞小圈子。要盡量多交不同的朋友,彼此學習,互通有無,交換各自的資源和平臺,這樣自己的格局才能變大,層次才高。
“人不知而不慍”也不能簡單地人們不了解自己,這個“知”也有賞識和提拔的意思,自己雖有才華卻不被人賞識和重用,也就是懷才不遇的意思。
一個人即使有才華也會做人,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你,總有些人是討厭你甚至是敵視你的,也不是毎個人都會遇到伯樂。
一個君子,對待人生要開朗,達則盡展抱負兼善天下,窮則安貧樂道獨善其身,絕對不要因為自己的不遇而心生憤恨。同時,對于別人的“不知”耍多包容。
這前后三句話各有側(cè)重點,第一句的"學"指的是才能,第二句的"友”指的是德行,第三句的"不慍“指的是氣量。最后一句"君子“是對整段而言的,要對以上的三句全做到了,才能算是一個君子。
論語短短的一段話,卻包含了大道理。它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德才兼?zhèn)?,又有氣量,才能有高格局,才能成大事?/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