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
上一章,我們分析了猶太教里的兩個經(jīng)典故事,“渡河而來的人”和出埃及,介紹了埃及的埃赫那吞一神教改革和波斯的拜火教,猶太教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進化,而這實際上也是所有國家民族的宗教發(fā)展演化的一個基本過程,宗教在這樣一次一次的周期中強化和完善自己,從一個舊宗教走向新宗教又再次成為舊宗教。
這一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在巴比倫之囚這個大的歷史事件之后,一般我們對猶太人的關注就直接跳到了猶太人與羅馬之間的猶太戰(zhàn)爭,而這中間幾百年的一段歷史往往被我們忽略了。
我們需要把整個這個歷史連起來,否則猶太人的起起落落,我們會只看到他們的落,對于猶太人自身而言,只看到自己的落,也是不利于完整的認識自身的,更加容易被宗教思想所控制。
希臘化時代,又分為兩個時期,托勒密時期和塞琉古時期
希律王朝是猶太戰(zhàn)爭之前的最后一個大的王朝,我們會講述一個跟猶太教眼中形象不太相同的希律,猶太教里的希律是一個絕對的暴君,甚至我們會說,希律是猶太人真正的拯救者,然而在與宗教神權的博弈中,由于種種原因,希律最終沒能完成這個任務,為后面的猶太戰(zhàn)爭埋下了伏筆。
時間拉回到公元前。
先知書
從公元前538年再次回到耶路撒冷,一直到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帝國消滅,猶太人度過了近200年安穩(wěn)發(fā)展的時期。
波斯人把握著行政方面的權力,在巴勒斯坦駐扎軍隊,由總督向猶太人傳達國王的旨意,所有的行政、軍事、重要官吏的任免都由波斯人說了算。
除此之外他們不干預猶太人的宗教事務。
對待自己的拯救者,猶太人是感恩和順從的,他們發(fā)揚著商業(yè)方面的智慧和才能,向帝國按期繳納稅金。
也正是經(jīng)過這段時期的穩(wěn)定發(fā)展,掌握宗教解釋權的先知們成為猶太人日常生活的領袖,負責指導和裁決猶太人日常事務,并且形成了猶太人的世襲祭司貴族:奧尼亞斯家族。
先知們稱自己是被神選中,替神傳達信息,這些先知們的言行以及猶太教早期人物的故事傳說,匯編成了《圣經(jīng)》三部曲的第二部--先知書。
先知書總共16部,篇幅較多的4篇是:《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但以理書》,都是猶太教早期的人物,篇幅較小的12篇中最后一篇《瑪拉基書》,約形成于約于公元前430年。
在波斯帝國滅亡后,猶太人進入了希臘化時代。
希臘化時代-托勒密時期
公元前336年,馬其頓王國的腓力二世被波斯刺客殺害,20歲的亞歷山大繼位,開啟了帝國之旅。
馬其頓位于希臘的西北方,和當年秦國在中國的方位相似,在希臘城邦的雅典和斯巴達內戰(zhàn)之際,馬其頓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早幾年前,公元前342,42歲的亞里士多德(希臘三賢之一)接受馬其頓的國王腓力二世的聘請,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的老師。
作為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深受希臘文明影響,他在一切征服之地推行希臘文化、希臘的風俗和文字,小亞細亞、埃及以及猶太人所在的地中海東部由此進入到持續(xù)300年的希臘化時代。
亞歷山大東征
在最開始,亞歷山大認為希臘文明是真正開化的文明,而其他非希臘地區(qū)都是野蠻的,在吞并波斯帝國后,亞歷山大逐漸認識到波斯人和希臘人一樣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文明。
同時亞歷山大也明白,僅靠馬其頓人和希臘人的軍事力量,是無法統(tǒng)治廣袤的帝國疆土的。
出于統(tǒng)治一個龐大帝國的客觀需要,亞歷山大產生了一個偉大的設想:要讓波斯人、希臘人與馬其頓人融為一體。
于是亞歷山大在征服的這些土地上更多地沿襲舊制,擢用降臣,招募當?shù)厝搜a充軍隊。
他還模仿東方君主的穿戴服式,頭戴波斯王冠,身穿米底絳袍,要求臣民向他行叩拜禮。
而這些做法,也引起了原來的馬其頓將領和士兵們的不滿,亞歷山大用極其嚴厲的手段對待反對者,甚至不惜誅殺一些戰(zhàn)功卓著的老將和近臣,就像摩西一樣,絕不手軟。
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迦南地區(qū)時,猶太祭司們決定放棄抵抗,歡迎征服者亞歷山大,而亞歷山大也像波斯帝國一樣對猶太人采取友好政策,允許猶太人遵守自己的律法,擁有土地和家園。
公元前323年6月初,亞歷山大突然病倒,到6月13日溘然長逝,年僅33歲。
帝國隨即被亞歷山大的部將們瓜分,分裂為一些獨立的王國,其中最大的三個王國是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30年),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12—64年)和馬其頓王朝。
分裂后的亞歷山大帝國
托勒密王朝占據(jù)著埃及,塞琉古王朝則占據(jù)著包括敘利亞在內的西亞大部分領土,猶太人所在的巴勒斯坦成為兩個王朝爭奪的對象。
一直到公元前198年,塞琉古安條克三世擊敗托勒密五世并占領耶路撒冷之前,耶路撒冷都主要由托勒密王朝統(tǒng)治。
托勒密是亞歷山大鎮(zhèn)守埃及的總督,在亞歷山大死后18年,宣布獨立。
亞歷山大征服埃及時籌劃并興建的亞歷山大城,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也是地中海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
地中海明珠亞歷山大港
托勒密王朝延續(xù)了亞歷山大的政策,寬松的氛圍和更好的貿易條件,使得許多猶太人自發(fā)地移居到更加繁榮的埃及,在埃及的猶太人口一度超越本土。
當時的托勒密二世希望將世界上所有的書籍都復制一部,放在亞歷山大的皇家圖書館中,其中就包括猶太人的《圣經(jīng)》。
托勒密二世起草了書信給耶路撒冷的猶太大祭司以利亞撒,信中請求大祭司從每個支派中各挑選六位學者擔任翻譯工作,這些人必須品德高尚,通曉律法,并以釋放十萬個猶太人表示友善。
猶太人十二個支派,分別六人, 總共七十二人,來到亞歷山大后,被安排到在一個安靜的小島上,合作翻譯了《七十子譯本》。
《七十子譯本》是《圣經(jīng)》最早的希臘文譯本,最初只包括《摩西五經(jīng)》。
正是由于被翻譯成了希臘文,猶太人的經(jīng)典《摩西五經(jīng)》才得以保存下來,而許多同時代的作品則因為后來的猶太戰(zhàn)爭最終失傳。
佛教在中國早期的傳入,是從翻譯開始,在翻譯的過程中,佛教從中國的道家文化里面找到了相應的名詞和概念。
同樣的,猶太人在使用希臘語翻譯《七十子譯本》的過程中,也用到了古希臘哲學中的思想,邏各斯等等。
這是猶太神學和古希臘哲學開始融合的第一步。
這個希臘文版本的《圣經(jīng)》,也是最早的基督徒接受和使用的版本。
在語言和教育方面,希臘語成了猶太會堂的交流用語,進入猶太人的宗教生活,希臘式教育在猶太人社區(qū)內逐漸傳播開來,并大受歡迎。
而在生活習俗方面,猶太人的希臘化是有限的。
猶太教的傳統(tǒng)習俗要求婦女不能露出肌膚,否則將褻瀆上帝,而希臘人則沒有這個顧慮,他們推崇身體自然的美感,在各種競技活動中都是裸露身體。
古希臘奧運會
猶太人的先知們對此的處理是:禁止猶太人與非猶太人交往過密,不允許他們去競技場。
希臘化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效果呢?
對于以經(jīng)商為生存之道的猶太人來說,溝通對于經(jīng)商來說尤為重要,而語言的學習也就成為必須,人們常稱贊的猶太人的語言能力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是適者生存,逐漸積累而成的。
和猶太人擅長語言相對的,就是猶太人不擅長運動競技,背后的原因都來自宗教的引導。
因此猶太人語言和教育希臘化,生活習俗方面則被繼續(xù)約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們在上一章把有神的宗教,比喻成細胞壁,一些生存在比較惡劣環(huán)境下的細胞,為了對抗外界環(huán)境的侵擾,它們就會形成一種只能允許一些特定的營養(yǎng)物質進入的細胞壁,猶太人經(jīng)歷兩次流散形成的猶太教,儼然就是這樣一種細胞壁。
猶太人因為這種細胞壁的存在,使得他們只能吸收到外界某部分的營養(yǎng)。
當一個人從小到大接受教義的熏陶,就自然深深地形成了這種特點的意識。
這就好比人不同飲食習慣的形成,中國北方的人喜歡吃面,南方的人喜歡吃飯,都是因為從小培養(yǎng)了對應的飲食習慣,導致身體在長期適應中產生了特別適合消化吸收面或者米飯的系統(tǒng),于是喜歡吃面的就會愈發(fā)排斥吃飯,喜歡吃飯的就會排斥吃面。
扯得遠了,之所以我們能用各種不同的類比,背后是基于我們的哲學邏輯:萬物相通,都是根據(jù)混沌博弈的規(guī)律運行。
在托勒密時期,猶太人的地位逐漸上升,最開始許多猶太人被招募為雇傭兵,后來許多猶太人被政府聘用服務于圖書館,再后來又有許多猶太人被政府吸納成為高級官吏。
猶太人自己的聰明勤奮,商業(yè)貿易方面的才能是地位上升的最重要的原因。
最終猶太人在埃及的地位介于統(tǒng)治階層馬其頓人、希臘人和社會底層埃及人之間,我們看到今天猶太人在美國的地位的變化,和這段時期如出一轍。
這個時期,產生了一個世俗化的猶太貴族,多比雅家族。
這個家族深得托勒密政府的信任并被委以軍事殖民地統(tǒng)帥的重任,他們對希臘化抱有開放的態(tài)度。
在托勒密時期,這個家族的影響力還比較有限,猶太人另一個以奧尼亞斯家族為代表的猶太世襲祭司貴族掌控著猶太人的方方面面。
托勒密時期希臘化對猶太教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培育了像多比雅家族這樣的,世俗派或者說改良派。
以大祭司為代表的保守派,堅決維護猶太教的傳統(tǒng);世俗派,渴望改變現(xiàn)有的體系。
在托勒密時期,兩邊也有斗爭,不過大體上還維持著平和,多比雅家族與奧尼亞斯家族通過聯(lián)姻的方式保證自己的利益。
局勢很快有了轉變。
希臘化時代-塞琉古時期
公元前221年,托勒密四世繼位,這是一個昏庸且沉迷于享樂的君主,托勒密王朝開始衰敗,王朝的衰敗又引發(fā)了埃及人的叛亂,使得托勒密王朝愈加虛弱。
而在公元前223年繼位的塞琉古王朝第六任國王安條克三世,則是塞琉古王朝最優(yōu)秀的君主,在東進戰(zhàn)役中所向披靡,一直打到印度河邊。
此消彼長之下,公元前198年,塞琉古王朝在第五次敘利亞戰(zhàn)爭中取得了帕尼翁戰(zhàn)役的勝利,占領了埃及部分領土和耶路撒冷。
此時猶太人的地盤依然被允許作為半自治州存在。
而局勢再次轉變。
敘利亞戰(zhàn)爭的勝利以及東進戰(zhàn)役的成果可能沖昏了安條克三世的頭腦,使得他以為西邊的勢力也一樣不堪一擊。
安條克三世認為自己遠遠超越了前人,卻不知道勝利當中,有托勒密王朝自己一大半的原因。
而且這一次戰(zhàn)爭也并沒有完全拿下埃及,本來是給了安條克三世一個提醒,但是安條克三世在自我的膨脹中,犯下嚴重的戰(zhàn)略錯誤--進攻希臘本土,發(fā)動羅馬-敘利亞戰(zhàn)爭,和新興的羅馬展開決戰(zhàn)。
這無意中促成了當時希臘各路勢力的聯(lián)合,幫助了羅馬完成擴張和統(tǒng)一,包括當時的托勒密王朝也暗中支持羅馬。
公元前190年,塞琉古在與羅馬人的馬格尼西亞戰(zhàn)役中徹底失敗,失去了東地中海的霸權,并且欠下了一大筆賠款給羅馬,國力開始衰退。
還記得德國一戰(zhàn)失敗后,面對巨額賠款,納粹主義開始流行。
同樣的,戰(zhàn)敗的壓力在塞琉古內部傳導的結果,是塞琉古統(tǒng)治者采取了激進的政策,在其統(tǒng)治地區(qū)強行推行希臘文化,希望能靠著宙斯神的信仰來團結臣民以應對局勢。(這是從好的角度的分析,如果從帶有一點惡意的角度來看,塞琉古看中了神殿的財富,總之這都是壓力帶來的結果)
公元前186年,安條克四世開始強迫猶太人接受希臘文化、禁止割禮和守安息日等,耶路撒冷的圣殿被用于祭祀宙斯。
這個時候,我們前面講到的多比雅家族和奧尼亞斯家族出場了。
當安條克四世希望推行激進的希臘化時,在猶太人內部就是這么兩派:
保守派奧尼亞斯家族,堅決維護猶太教的傳統(tǒng)和自己的地位,反對安條克四世;世俗派多比雅家族,渴望改變現(xiàn)有的體系,支持安條克四世。
世俗派通過敏銳的洞察,利用保守派內部的縫隙,開始了謀劃。
通過一招調虎離山之計,大祭司奧尼亞斯三世被騙離耶路撒冷,其弟耶孫自動取得了代理大祭司的位子,耶孫同世俗派結盟,以繳納高額貢金和許諾推行希臘化為籌碼,從安條克四世那里買到了正式的大祭司的職位。
奧尼亞斯三世得知后,則率領大批猶太人來到埃及。
之后不久,世俗派的麥涅勞斯通過許諾國王更高額度的貢金取代耶孫成為大祭司,耶孫逃往約旦,奧尼亞斯三世被暗殺,兩派的斗爭以世俗派的徹底勝利告一段落。
有了世俗派的支持,安條克四世激進的希臘化政策得以推行,公元前167年12月,圣殿本身正式改作宙斯神祠,豬肉被獻上祭壇。
似乎,猶太人的徹底希臘化已經(jīng)近在眼前了,然而別忘了,世俗派答應的條件是遠高于最最開始的貢金,而這些貢金都來自百姓。
當人們在一個統(tǒng)一的目標的指引下,比如虔誠的信仰,繳納非常高的貢金或許還能夠忍受,然而推行希臘化,卻是將這個信仰徹底推翻。
統(tǒng)治者沒有意識到,激進的希臘化和高額的稅負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矛盾,不可兼得,兩者同時實行,就會導致人民的強烈不滿,社會的劇烈動蕩。
于是叛亂產生了,一個鄉(xiāng)村祭司家族馬加比家族以守護傳統(tǒng)的口號,帶領猶太人發(fā)起了著名的“馬加比起義”。
公元前164年,猶太人以游擊戰(zhàn)的方式奪回了耶路撒冷,恢復了耶和華崇拜,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于是有了光明節(jié),不過此時依然歸塞琉古統(tǒng)治。
公元前162年,安條克的繼任者德米特里一世試圖妥協(xié),廢除了原先的政策,任命阿耳基慕為新的大祭司,馬加比的猶大反對這一任命,再次進軍抵抗。
公元前161年,猶大獲勝,進入耶路撒冷,成為這一地區(qū)的主人,并隨即投靠了羅馬,羅馬自然很高興地接納了猶大,批準猶太人享有政治自由。
此時猶太人暫時還沒有大祭司。這個位置的暫時空缺著,主要原因是這個時候不管是羅馬人還是猶大都還不是最好的時機。
在整個歷史背景中,塞琉古的不斷衰落和羅馬的崛起是最重要的因素。
而馬加比家族到底是為了維護猶太教的傳統(tǒng)、反抗希臘化還是更多地為了自己的利益,很快就會見到分曉。
公元前160年,猶大在與塞琉古的正面對抗--厄拉撒戰(zhàn)役中戰(zhàn)死,他的弟弟約拿單·亞腓斯成為首領。
此后不久,塞琉古內部分裂加劇,塞琉古的德米特里一世是通過篡位掌權的,德米特里一世的反對者,狄奧多特等一眾勢力扶持亞歷山大(自稱是安條克四世的兒子)為國王。
雙方都對約拿單采取拉攏,許諾各種好處,亞歷山大提供了更優(yōu)渥的條件,其中包含任命他為大祭司。
于是約拿單改變一開始支持德米特里一世立場,并與亞歷山大結盟,支持亞歷山大打贏內戰(zhàn)。
公元前153年,約拿單正式身著大祭司的服裝,成為大祭司。
約拿單在這次事件中押對了寶,德米特里最后于前150年失去王位和性命,亞歷山大打贏內戰(zhàn),成為塞琉古帝國唯一的國王。
在這整個事件中,馬加比家族從原來反抗希臘化,反抗塞琉古,為維護傳統(tǒng)而戰(zhàn)斗的一方轉變?yōu)榱巳鸸诺木S護者,為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戰(zhàn)斗。
公元前147年,塞琉古帝國內戰(zhàn)再度爆發(fā),約拿單在兩股勢力中再次反復橫跳,最后被狄奧多特設計殺害。
公元前143年,約拿單繼任者西門與塞琉古訂立協(xié)議,獲得獨立,國號哈斯摩尼,紀念馬加比曾祖父的功德(這個功德可能正是馬加比家族成為當?shù)丶浪举F族的原因)。
這是自公元前586年國亡后,猶太人再次成為獨立國。
這樣的勝利,對于猶太人的信仰來說, 是一次凈化和強化。
這種凈化表現(xiàn)在對本來已經(jīng)部分希臘化的回潮,猶太教回歸到了原本的樣子,并且還強化了原來排外的部分,但這使得它幾乎徹底地失去了改造自己的可能,其實是一次退化。
今天我們結合混沌博弈來看,猶太人之所以能夠獲得勝利,最重要的原因是外部的,塞琉古的衰落和羅馬的崛起,猶太人對抗塞琉古投靠羅馬,使得自己在這段歷史中找到了生存空間。
不過那個時候的猶太人自然認識不到這一點,信息的有限和閉塞遮住了人們的眼目,于是一切都歸結為是自己的虔誠信仰帶來的,宗教的引導加強了這一點。
當多年之后面對羅馬,一部分猶太人在凈化后的猶太教的指引下,試圖再次按照上帝的旨意頑強地爭奪圣地時,滅頂之災也就到來了。
預言的自我實現(xiàn)。
而塞琉古王朝由于重大戰(zhàn)略失敗帶來的一系列內亂,就和所有王朝衰落時的各種內亂一樣,我們能夠從中領會的教訓是:
人們在面臨危機、利益開始下降的時候,原本更應該團結來應對,但是因為人人都自私、都局限、都從自己的角度來采取行動,國家或者群體越是走下坡路,人們就越是容易為了自己的利益爭作一團,走向更加徹底的分裂和衰落。
混沌博弈告訴我們,某一個時期的發(fā)展一定會達到一個天花板,一個臨界點。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社會因為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奮斗而前進,而“弱肉強食”也一直是大自然最重要的法則。
然而,當臨界點到來之后,繼續(xù)秉持“弱肉強食”的法則,按照利己的方式來行事,就會導致強者恒強,弱者恒弱,強弱的分化加劇,更多的人開始利益受損,更多的人成為失敗者,同時失去上升的通道,社會結構面臨崩潰。
“弱肉強食”無疑使得強者能夠迅速脫穎而出,樹立標桿,然而在之后的前進,卻需要不斷減少“弱肉強食”的天性,發(fā)揚無我、利他的精神,這種利他既包含法律的約束,也包含道德的指引,是法家、儒家(積極有為的利他)、道家(超然不爭的利他)、佛教(消極無為的利他)的結合體。
人類有記憶有知識,只要正確地看待歷史,不從神的角度、主觀的角度來分析,而是用“道”的運轉來進行分析,就能夠發(fā)現(xiàn)什么才是利益最大的選擇。
哈斯摩尼王朝
明白了塞琉古衰落和羅馬崛起的這個大的背景,再結合對一個社會形成的四種群體的分析,我們接下來的梳理就會更加清晰了。
猶太人社會結構
公元前110年,隨著塞琉古帝國的解體,哈斯摩尼王朝獲得了完全的獨立,在約翰·許爾堪的統(tǒng)治下,王朝向東擴張把以土買、撒馬利亞和利比亞也收入版圖。
隨著哈斯摩尼王朝的統(tǒng)治,神權和王權的斗爭開始出現(xiàn)。
神權說的是被稱為法利賽人的一方,王權說的是被稱為撒都該人的一方。
撒都該人,是在哈斯摩尼王朝中擁有權力,逐漸形成的一個團體,是猶太人的當權派。
法利賽人,是凈化后的猶太教中,負責教導百姓《圣經(jīng)》的人。
原本猶太人中就一直有這樣的群體,由于大祭司在這段歷史中的缺位,這些原本處于神權中第二等級的人,地位上升,成為新的權威。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利益沖突,表現(xiàn)在對《圣經(jīng)》不同部分的認同上,撒都該人只承認圣經(jīng)的前五卷,也就是《摩西五經(jīng)》,不承認《先知書》。
法利賽人堅持承認《先知書》也是上帝的旨意,這是因為《先知書》這種口傳律法,有利于維持法利賽人的身份和地位,他們能根據(jù)《先知書》做出自己的解釋,在宗教事務中掌握話語權。
法利賽人極力維護自己代表的宗教的權威,不容許人們反對和調整,使得猶太教的律法不能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需要。
原本在波斯時期,這些先知們額外衍生出來的律法就已經(jīng)十分苛刻,比如按照安息日的規(guī)定,誰也不準在安息日外出,即使被餓得兩眼發(fā)黑,也不得揪一根麥穗;就是馱著東西的驢子掉到坑里去,也不準往外拉,否則將被視為罪孽。
當時有許多猶太人因為無法忍受這樣苛刻的條例而選擇離開。
基督教的文獻里這樣說道:“主耶穌責備法利賽人徒有敬虔的外表,里面卻充滿了污穢;行律法不是出于對神的敬畏和熱愛,而是為討人的喜悅和稱贊。”
除了律法的爭執(zhí),還有一些抽象的討論,比如法利賽人相信人死后會復活,撒都該人則否認人死后會復活。
在馬加比起義中,起義領導人曾經(jīng)用死后會復活來激勵民眾奮戰(zhàn),說不清楚撒都該人是吸收了這個教訓還是忘記了自己的過去。
當我們站在神權和王權的角度,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的沖突的根本,不是宗教解讀的沖突,而是權力利益的沖突。
用社會的四種群體來看,撒都該人是新的剎帝利,法利賽人是新的婆羅門。
哈斯摩尼王朝社會結構演變
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艾賽尼人,他們原本是馬加比起義中的主要力量,由社會底層的平民組成,但是起義勝利之后,他們的境遇并沒有得到改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言行也都讓他們不滿,于是他們選擇了遁世而居,寄望于更加純凈圣潔的宗教信仰。
艾賽尼人遷移到死海沿岸,過著禁欲和虔修的生活。1947年-1956年間發(fā)現(xiàn)的死海古卷,揭示了這群人的存在。
說回到哈斯摩尼王朝。
公元前105年,約翰·許爾堪去世,他的兒子亞利多布一世為了獲得王位,害死了自己的母親和兄弟,不到一年,被妻子撒羅米·亞歷山德拉毒死。
亞利多布一世的弟弟亞歷山大·詹尼亞斯接任,并且娶了寡嫂撒羅米。
當他在戰(zhàn)爭中失敗回到耶路撒冷的時候,人們在法利賽人的鼓勵下嘲諷他,于是他當即殺害了6000人,塞琉古帝國則利用這次叛亂進攻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在戰(zhàn)敗后逃進深山,等他再次回來的時候,又屠殺了五萬人。
公元前87年,詹尼亞斯酗酒而死,撒羅米接任,在法利賽人的幫助下統(tǒng)治猶太人,又反過來打壓撒都該人。
這段歷史,很難說撒羅米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使用了什么樣的權謀。
撒羅米和詹尼亞斯生有兩個兒子,長子西卡努斯為大祭司,屬法利賽人,次子阿里斯托布魯斯任元帥,屬撒都該人。
阿里斯托布魯斯更有魄力,西卡努斯則顯得溫和,兩人的特質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不同勢力的選擇。
公元前69年撒羅米逝世,西卡努斯以祭司長和合法繼承人的身份登上王位,后世稱為胡肯奴二世。
兩兄弟背后代表的不同勢力代表著內斗的開始。
公元前66年,亞里斯多布魯斯突然率兵攻打耶路撒冷,西卡努斯猝不及防,只得拱手讓位。兄弟倆當著耶路撒冷眾人的面在圣殿里擁抱,亞里斯多布魯讓兒子娶了西卡努斯的獨生女為妻。
兩年后,公元前64年,兄弟倆再次反目,西卡努斯在謀臣安提帕特的幫助下,逃到納巴泰,借兵殺回耶路撒冷。
此時,羅馬三巨頭之一的龐培,剛剛消滅塞琉古王國不久,正在大馬士革駐軍。
三巨頭龐培
兄弟倆都請龐培做調停人,龐培命令兄弟倆都別動,等候他裁決。
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弟弟亞里斯多布魯斯率先采取了行動,先行向哥哥開戰(zhàn)。
龐培馬上行動,突襲耶路撒冷,俘虜了亞里斯多布魯斯,但馬加比的家臣占領著設防的圣殿山,摧毀了連接圣殿山和上城的橋梁。
龐培圍攻圣殿長達三個月,最終在猶太人安息日從北面強攻圣殿,隨后又屠殺了一萬二千人,作為對他們守城三個月的報復。
從這時起,哈斯摩尼王朝也就基本宣告滅亡了,阿里斯托布魯斯被廢黜,西卡努斯被任命為大祭司,但是大祭司的一切國家政權被剝奪,只準許有祭司的工作,而王國的統(tǒng)治權羅馬人則交給了安提帕特。
或許站在羅馬人的角度,當兩兄弟請求龐培調停的時候,龐培內心已經(jīng)有了要幫助何方的打算,顯然,阿里斯托布魯斯代表的王權威脅更大,而大祭司,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傀儡。
當時弟弟為什么忍不住先采取了行動呢,或許是因為得到了消息,判斷龐培很可能傾向哥哥那邊--法利賽人也很可能跟龐培達成了協(xié)議,他們只要能當猶太人的大祭司就可以,至于傀儡,又不是沒有做過--于是弟弟只能先下手為強。
公元前48年,羅馬的凱撒進入托勒密埃及追殺昔日的合伙人龐培,埃及的托勒密十三世的手下殺死了龐培,將其首級獻給凱撒。
托勒密十三世本想借此統(tǒng)治埃及,結果凱撒被埃及女王、艷后克萊奧帕特拉吸引,支持克萊奧帕特拉和托勒密十三世共治,于是托勒密十三世發(fā)起了叛亂,史稱亞歷山大港戰(zhàn)役。
凱撒與埃及女王
原本忠于龐培的安提帕特聞訊后,說道:“我得去救我自己”,馬上帶兵三千趕往埃及,作為援軍之一,為凱撒解圍。
凱撒授予他羅馬公民的頭銜和大總督的職位,總管猶太、撒瑪利亞、加利利三省。
公元前44年,凱撒改變羅馬共和國的傳統(tǒng)宣布成為終生獨裁官,元老院眾人刺殺了凱撒, 羅馬進入短暫的后三巨頭時期,分別是安東尼、屋大維、雷必達。
公元前43年,安提帕特被政敵毒死(羅馬經(jīng)歷的短暫混亂可能間接導致了事情的發(fā)生),他的二個兒子,長子法撒勒、次子希律,被安東尼(安提帕特也曾經(jīng)幫助過安東尼)分別任命為猶太總督和加利利總督。
公元前40年,為了奪回權力,阿里斯托布魯斯的兒子安提貢向帕提亞人提供金錢1000塔蘭特,并進獻五百名女子,希望換取自己對耶路撒冷的統(tǒng)治。就像當年西卡努斯求助于羅馬人一樣。
帕提亞王國又稱安息帝國,是從塞琉古王國中獨立出來的,一直跟羅馬有對抗。
里應外合之下,帕提亞人成功攻占耶路撒冷,拘禁了西卡努斯和總督法撒勒。
安提貢割掉了西卡努斯的耳朵,使他成了無法擔任大祭司的殘疾人,法撒勒也被殺害。
安提貢和帕提亞人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安提帕特的次子希律。
在這個危險的局勢下,希律帶領隨從人員包括五百侍從和宮女,他的母親、姐姐,還有他的未婚妻馬加比公主米利暗,騎馬逃出耶路撒冷進入草木稀疏的朱迪亞山麓。
安提貢對希律帶走了這些宮女極為震怒,這群女眷顯然是他打算提供給帕提亞人作為報酬的,于是立刻派騎兵進行追捕。
希律在逃跑過程中一度崩潰并試圖自殺,他的衛(wèi)兵奪走了他手中的劍。隨后,安提貢的騎兵趕上了希律的車隊,恢復信心的希律指揮隨從們依托馬車以少勝多,打敗了他們。
希律將隨從們留在堅不可摧的山中堡壘馬薩達,自己則逃到埃及。在埃及艷后的幫助下,希律轉乘船前往羅馬城。
希律本希望以自己未婚妻米利暗的弟弟約拿單為朱迪亞國王,來求取羅馬人的支持,但是屋大維和安東尼都更看重他(在15歲的時候,希律就曾經(jīng)展示了他的魄力,就和亞歷山大大帝16歲時一樣),希律被冊封為猶太人的國王。
在與安提貢決戰(zhàn)之前,希律還要肅清占據(jù)迦南東部的帕提亞人。
經(jīng)過近三年的戰(zhàn)斗,希律一寸寸地打下迦南,一直到公元前38年,與安東尼派出的羅馬大軍一起攻打耶路撒冷。
40天后,耶路撒冷的外墻被攻破,兩周后,羅馬攻進圣殿,在城里到處洗劫和肆意砍殺,希律用大量的金錢制止了羅馬人。
希律鏟除了猶太教公會七十一名成員中的四十五名,把被捕的安提貢交給安東尼,安東尼處死了安提貢。
公元前37年,希律正式登基作猶太王,史稱希律大帝一世,通稱大希律,希律王朝登場。
希律王朝
希律在位30余年,在他的統(tǒng)治下,猶太國的繁榮達到了一個從來沒有過的高度,人民生活富足,希律也因此獲得了百姓們的擁戴。
希律異常重視大規(guī)模公共工程建設,在耶路撒冷希律建造了一個新市場、一座可以與公會會合的新樓、一座新的皇宮、一座圓形劇場和一座劇院。
同時還有多座拔地而起的移民城市,最著名的是凱撒利亞·馬里蒂瑪貿易港;多座新式要塞,最著名的是馬薩達要塞(后來奮銳黨人在馬薩達戰(zhàn)役中固守的據(jù)點就是這里),這些都印證著希律的成績。
希律王宮殿遺址
我們稱之為基建的這些措施,推進了猶太國的經(jīng)濟循環(huán)和發(fā)展。
公元前20年,希律雄心勃勃地重建第二圣殿,歷時46年才完成,第二圣殿在猶太戰(zhàn)爭后被摧毀,如今,圣殿的西墻遺址(哭墻)是猶太人的圣地。
如此種種,希律王朝,是古代猶太王國最后的輝煌。
輝煌的背后,最重要的因素是羅馬的助力。
隨著羅馬逐漸消化掉亞歷山大帝國,羅馬的權力中心愈加集中,從元老院到三巨頭,而皇位就像一個青澀的果實等待著人們的采摘。
人人都覬覦著它,凱撒作為先驅者被刺殺了,屋大維摘下了最終熟透的果實,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而希律是他最親密的朋友之一。
其后屋大維統(tǒng)治羅馬長達40年,希律的統(tǒng)治無疑是受益于此的--善善博弈中,弱者往往受益更多--融入羅馬的猶太地區(qū)成為連接埃及與敘利亞兩省的經(jīng)濟大動脈。
屋大維將希律王國的領土擴展為今以色列、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大片土地,表示以希律的氣度,僅統(tǒng)治猶太這點土地是大材小用。
希律靠著自己的能力完成了屋大維的任務,屋大維對其信任也因此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龋荽缶S允許希律安排自己的繼承人、當后來屋大維為自己建造神像,其他行省都將神像抬進神廟中供奉的時候,猶太人卻被允許例外。
然而關于希律的評價,在他的反對者眼里,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法利賽人、撒都該人這些原本哈斯摩尼王朝的舊勢力眼里,希律是暴君,是投靠羅馬人的叛徒,是以士買的雜種,他所有的功績都被描繪成是為了討好羅馬。
在希律統(tǒng)治的時候,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發(fā)起了多次試圖替代希律的圖謀,希律也多次陷入險境,他的岳母、妻子和兩個兒子都因參與其中被陸續(xù)處死。
我們在分析摩西誅殺三千人的那里進行了分析,在惡惡博弈中,幾乎所有人如果想要死的不是自己,就都必須像摩西一樣,殺伐果斷。
但希律不是摩西,他不代表這些人的利益,當猶太戰(zhàn)爭最后只留下了小一部分法利賽人的時候,這些負面評價也就成了關于希律的主旋律。
甚至在基督教的《新約圣經(jīng)》中也將他稱為“無辜者的屠殺者”,有一個故事說希律為了殺死襁褓中的耶穌,下令將伯利恒所有兩歲以下的兒童格殺勿論。
《新約圣經(jīng)》的這個故事不過是將宣揚希律的殘暴與上帝的偉大兩者進行結合的產物罷了。
隨著歷史學家的研究和重新評估,希律的統(tǒng)治對于猶太人和猶太教產生的積極影響才開始被重新認識。
如果我們把自己代入到希律的身份,從他和他的父親、兄弟的遭遇里,或許可以更好地理解希律的所作所為。
他的父親安提帕特顯然是懂得順應時勢、有許多政治智慧的--從最開始投靠龐培獲得了權力,到亞歷山大港戰(zhàn)役中及時投靠凱撒延續(xù)了自己的政治生命--這種智慧當然也傳遞給了希律,當屋大維贏得了與安東尼的較量時,希律親自遠赴羅德島向屋大維表明忠心就是這一智慧的延續(xù)。
而父親和他兄弟日后的慘死給了他足夠的危機意識,塑造了他對待謀逆者果決狠厲的態(tài)度。
希律有著猶太教的信仰,雖然他的父親是以東人,母親是納巴泰阿拉伯人,但他從小就被當作猶太人養(yǎng)大,對于猶太平民,希律無疑是站在他們一邊的--在制止羅馬人的屠殺那一次就展現(xiàn)出來了,他的狠厲只針對那些意圖擾亂秩序的人。
希律在統(tǒng)治時期,盡力降低猶太人的稅負,通過與屋大維的關系,還被允許在安息年只繳納三分之一的稅。
相反法利賽人借《摩西五經(jīng)》中《利末記》的名義向平民征收稅收,叫做“什一神授”,從廣泛的商品中抽取10%。
這個“什一神授”的政策也被基督教所延續(xù)。
當饑荒爆發(fā)時,希律變賣了自己的黃金,從埃及進口糧食,使得猶太地區(qū)的猶太人免受饑餓之苦,這些猶太人還包括了遠在希臘和小亞細亞的部分。
希律是站在世俗改良派的一邊的,他在希臘、拉丁和猶太文化方面造詣頗深,對歷史和哲學方面也頗有興趣,而他的措施,則吸收了塞琉古時期,世俗派推行激進的希臘化導致馬加比起義的經(jīng)驗教訓,是當年猶太教世俗派改革的集大成者。
希律是這么處理猶太教中最保守的勢力,法利賽人的:
首先,他改變了猶太教大祭司世襲的傳統(tǒng),每隔七年重新任命一次大祭司。
然后,從埃及或巴比倫的猶太人中招募海歸祭祀,任命他們擔任大祭司等高階職位,來降低法利賽人的影響和改造猶太教。
這兩個地區(qū),一個是托勒密時期在埃及發(fā)展起來的猶太人群體,一個是巴比倫之囚之后留在巴比倫的猶太人群體,他們無不深受希臘文化影響,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埃及和東方的習俗。
希律的措施卓有成效,法利賽人漸漸成為權力核心圈的邊緣人物(加上本身退化后的猶太教由于恪守舊的傳統(tǒng)已不能跟上新的時代發(fā)展)。
法利賽人因此憎恨希律,這就是造成歷史上的希律形象與政績完全顛倒的根源。
公元前6年,希律與法利賽人之間的沖突爆發(fā),此時希律已經(jīng)年近70,重病纏身,這顯然又是一次預謀已久的陰謀。
希律王
早在公元前37年希律剛登上王位之時,他的妻子米利暗一世的母親亞歷山德拉(法利賽人),就與埃及艷后密謀,要鏟除希律。
當年埃及艷后為了獲取埃及的統(tǒng)治,主動向凱撒獻上美人計,于是這一次,她想到了美男計。
他們利用了安東尼特殊的癖好,向其寄了一幅約拿單的畫像,最終希律不得不任命約拿單為大祭司。
不到一年,約拿單被希律設計淹死,安東尼召喚希律去羅馬作出解釋,在臨行前,希律交代自己的叔叔約瑟夫,如果自己死了,就讓約瑟夫處死米利暗一世。
希律平安歸來。
希律的妹妹薩羅米向其狀告約瑟夫勾引米利暗一世,亞歷山德拉則正在策劃謀反,于是約瑟夫被處死,亞歷山德拉被監(jiān)禁,但希律并沒有懲罰米利暗一世。
不過米利暗一世還是堅定走向了法利賽人的一邊,與希律做對。
公元前29年,米利暗一世被處死,這時她的母親公開斥責她,希望能借此自救,不久后希律生病了,亞歷山德拉又趁機奪權,事敗后被處死。
而公元前6年的這次沖突,正是希律和米利暗的兩個兒子--亞歷山大和阿里斯托布魯斯,在法利賽人的影響或唆使下,因為失去母親而仇視希律,試圖反抗父親的統(tǒng)治而產生的。
法利賽人失敗了,希律屠殺了六千名法利賽人,希律的兩個兒子也被忍痛處死。
原本希律的長子安提帕特是他的主要繼承人,亞歷山大和阿里斯托布魯斯作為候選,因為這件事情安提帕特成為唯了一繼承人。
結果后來安提帕特也被曝光參與密謀,希律臨死前將他處死,屋大維由此戲稱:“當豬都好過當希律王的兒子”--猶太人不吃豬肉。
或許希律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貫徹的猶太教的改革回到法利賽人的控制。
這些悲劇的產生,不得不提到希律自身的原因--
希律不像他的父親,不多不少只有兩個兒子,而他有8個兒子?;蛟S是主觀的疏忽或許是事務太過繁忙,這些人大都處于被溺愛的同時又被忽視的狀態(tài),當他們又同時處在這種混亂的權力斗爭的漩渦時,也就成了能夠輕易被人利用的對象。
阿里斯托布魯斯的兒子,也就是希律的孫子,希律·亞基帕一世,作為被拋棄的王族成員被送到羅馬城(其實也是一種保護),在后面我們還會看到他的故事。
此次大屠殺沉重地打擊了法利賽人,他們的勢力至此降到谷底。
此后他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律法的整理、歸類和解釋上,并且細化到了令人發(fā)指的程度,比如針對“安息日不可做工”這一條,他們就細分出了三十九條禁令,包括禁止“打結”和“解結”。
“打結”和“解結”又細分出了若干條,包括結鞋帶和解鞋帶等。
法利賽人
法利賽人的極端,也導致了人們對其的口誅筆伐,“一切意識都是對某物的意識”,對這種退化的猶太教的反思,促進了基督教的發(fā)展。
在基督教中,有著大量借助批判法利賽人來表達自己的主張的內容。
基督教與猶太教思想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在神面前人人平等,正是由猶太教最重要的宗教哲學家,誕生于埃及亞歷山大城的婓洛(公元前30 ~40年)提出的。
恩格斯在著作《布魯諾·鮑威爾和早期基督教》中,更是指出斐洛是“基督教真正的父親”。
同樣的帶有人人平等思想的宗教,正是從舊婆羅門教中反思形成的佛教。
可以說正是希律改革猶太教的種種措施--打壓法利賽人、引入希臘化的猶太教--促成了基督教的誕生。
希律王朝的統(tǒng)治,誕生了一個群體叫做希律黨,他們是希律王朝的當權派和擁護者。
撒都該人和希律黨,都遵守最基本的《摩西五經(jīng)》的律法約束,區(qū)別就在于是否認可希律的統(tǒng)治。
一部分撒都該人融入到新的政權中,轉變?yōu)榱讼B牲h,通過經(jīng)濟活動獲取可觀的利潤。
還有一部分撒都該人(無疑他們主要是沒有能夠在新的政權下獲取利益的人),則沉湎于過去,和法利賽人走到一起,執(zhí)著于恢復純粹的猶太王國,獲得曾經(jīng)擁有的地位。
而這些不同派別的沖突,也是希律王朝始終未能解決的問題。
公元前4年,希律死于疾病,根據(jù)遺囑,領土分給他的三個兒子:阿基勞斯為主要繼承人,安提帕斯分得加利利,腓力獲得東北偏遠的地區(qū)。
此時,距離第一次猶太戰(zhàn)爭還有70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