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余氏宗親祭先祖總轄公文
公元二零零八年四月四日,太陰清明之際,初陽見進之時,余氏宗親,齊聚先祖靈前,虔具清酌與時饈,并藉青松和鮮花,致祭于先祖,同聲而泣曰:
天蒼蒼,山茫茫,先人慈祥余不見,先人雅言余不聞,唯奉閱族譜,追憶靈前,念余氏先祖之遺訓(xùn),懷余總轄公之勛業(yè)。憶元末明初,內(nèi)政失修,外患疊加,萬民不聊生,百姓豈得安,人人不自保,族族難相扶??傒牴珵橐患抑?,一族之興榮,背井離鄉(xiāng),出入波陽,屢經(jīng)困苦,倍嘗艱辛;索長江萬里水,登大別千座山,輾轉(zhuǎn)反側(cè),以至天堂。。。。。(略)
根據(jù)上文,此余總轄公乃是元末明初人士,祖籍鄱陽(波陽)
(三)元史○齊秉節(jié)傳
齊秉節(jié),字子度,濱州蒲臺人。父圭,從嚴實攻歸德、廬州,有功,授無棣縣尹,攝征行千戶,后兼總管,鎮(zhèn)棗陽。中統(tǒng)三年(元世祖忽必烈中統(tǒng)三年公元1262年),李璮以益都叛,征諸道兵進討,棗陽精銳盡行,僅留羸卒千余。圭時攝萬戶府事,與宋襄、郢對壘。敵來覘虛實,圭城守周密,以東門外壕狹小可越,命浚之為備。宋將聶都統(tǒng)、陳總管果率兵萬余抵城東門,以板渡壕,壕廣,板不能及,圭率眾力戰(zhàn),敵退走,城賴以完。事聞,賜金符,真授千戶。至元三年(1266年),告老,舉秉節(jié)自代。
秉節(jié)魁偉沉毅,涉獵書史,稍知兵法,襲父爵,仍鎮(zhèn)棗陽。五年(1268年),從伐宋,筑新城白河口堡鹿門山,略地郢州大洪山黃仙洞,數(shù)著戰(zhàn)功。七年(1270年),升上千戶,權(quán)萬戶。十一年(1274年),從丞相伯顏至郢,蕩舟由陸入江,攻武磯堡,擒宋將閻都統(tǒng)。十二年(1275年),國兵敗宋賈似道、孫虎臣舟師于丁家洲,命秉節(jié)屯建康,與宋將趙淮戰(zhàn)于西離山,追至溧陽,自辰及午,宋軍乃退。八月,遷武義將軍。十二月,從定太平、安慶諸郡,與宋將張咨議戰(zhàn)于昆山,殺之。十四年(1277年),授宣武將軍、管軍總管。時黃州復(fù)叛,令秉節(jié)往討,斬余總轄于陣。十七年(1280年),授明威將軍。二十三年(1286年),移鎮(zhèn)饒州。安仁劇賊蔡福一叛,秉節(jié)與有司會兵討之,擒福一,余黨悉平。二十五年(1288年),升廣威將軍、棗陽萬戶府副萬戶。二十八年(1291年),卒,年六十二。子英襲。
此余總轄乃宋末元初人,系南宋軍官,大約在黃州一帶被殺,死于1277年,籍貫不詳
(四)遷潛山后的余氏家族子孫一致公認余總轄諱四十為遷潛始祖。余四十是余倫之子,世居饒州,宋理宗時余四十官總轄,專司捕盜,后起兵抗元,宋祥景炎二年與元宣武將軍、管軍總管齊秉節(jié)戰(zhàn)于黃州,因援絕立孤而戰(zhàn)敗被斬于陣,余總轄為宋室盡忠而歿。余總轄有子六人:名為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真六。兄弟六人為逃避元軍殺害,負父親骨骸遷到潛山深山隱居,將父親骨骸安葬在今岳西縣上清羊角河余河虎形山。此地距湖北省甚近,后兄弟六人以余河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遷徙,各奔東西立家創(chuàng)業(yè)。真一公后裔遷至和湖北接壤的羅源山西定居;真一公仍葬今岳西西河,后裔發(fā)展到湖北羅田大冶等地;真二公居潛山槎水地區(qū);真三公居霍山縣;真四公居今潛山縣城南;真五公移居太湖縣銀河;真六公仍居今岳西縣上清河余河。以后,余氏后裔以余四十為遷潛始祖,真一公諸兄弟為一世祖,各自修篡宗譜。在潛山定居的真二公
從上文可以知道此余總轄同元史齊秉節(jié)傳中被齊所殺的余總轄乃是一人,說明此余總轄亦是宋末元初人,乃宋朝軍官,死于宋景炎二年(1277年)
(五)而重慶墊江余氏宗譜所言:沙刺臧卜有三子,即:長子余總轄(也叫余四十),次子是谷忠公,三子為忠宣公(即余闕),這三支后人在安慶都有:谷忠公主要在桐城一帶,忠宣公主要在岳西與潛山一帶。
由于余闕是元末明初人,乃安慶守將,西夏唐兀人,其父并不姓余,因此此余總轄(也叫余四十),顯然這個余總轄同上面的余總轄不是一個朝代,但是無論是名還是字或者官名都是一樣,說明仍然是一個人,因為無論如何巧合不可能會有如此巧合的事情,說明后世修譜的人張冠李戴強行將宋朝的余總轄同余闕拉上關(guān)系了,而沒有嚴格考證史書記載,是極不嚴肅的。
綜上所述,安徽潛山一帶余氏自認是余總轄為遷潛始祖,而且祖籍也是江西,那么當然應(yīng)該是宋朝人,且黃州與皖西交界,子孫落籍于此,是可能的,但絕不會跟余闕有什么聯(lián)系,而余闕父親叫沙喇臧卜,祖籍武威,由于在安徽做官遂落籍于安徽,其子余闕接受了漢文化教育,進士及第,受中原文化影響,使用漢姓,而恰恰其所居環(huán)境余氏較多,故而姓余氏也不是不可能的,且可以拉近同當?shù)厝说木嚯x,其后人遂也成為余氏,這也是完全可能的,而有種說法說余闕乃是余玠后裔的說法顯系攀龍附鳳的做法,倘若余闕真是余玠失落的子孫,那么作為受漢文化傳統(tǒng)教育儒家思想影響的余闕不可能沒有表示,至少也會有說法,況且作為一個行省的最高長官,也不會為了一個色目人身份而置宗廟于不顧,至少會告訴后世兒孫自己家族歷史。況且元滅亡后,朱元璋即組織修元史,時間那么靠近,不可能不了解余闕家族的歷史,故而說余闕唐兀人也,是不會有錯的,所以安徽是存在兩種余氏,余總轄后裔和余闕,后裔比較多點,其他的部分大約是清代陸續(xù)遷過去的,但就余總轄而言,按目前史料分析應(yīng)當是宋人,祖籍江西,落籍安徽,其后人居于湖北安徽大別山地區(qū),絕不會同余闕有血緣關(guān)系,作為后世修譜應(yīng)當認真考究,去偽存真,才是科學(xué)的態(tài)度,余氏宗親祭余總轄文顯然弄錯了年代,而安徽余育國提供的關(guān)于余闕兄弟,則誤將余總轄當做余闕之兄了
元末明初朱元璋帳下同陳友諒鄱陽湖大戰(zhàn)犧牲的余姓將領(lǐng)叫余昶,當時的官銜是元帥(按:統(tǒng)軍元帥府元帥正三品,同知元帥從三品,),朱元璋稱帝后,大封功臣,余昶被追封為下邳郡侯
余氏
居住休寧:石葉、水西街、古城、塘蕓、潘村口、余家坦、貴嶺下、竹塢、五十坑、余村、南唐、閔坑、東干、藍田、大村、溪北、上村、塘下、溪口、里田源、虎嶺腳、東亭阜、安岐、余頭村、貴源。
《淳熙新安志》云:余氏《風(fēng)俗通》曰:由余之后,世居歙安及下邳。
《新安大族志》云:永嘉間曰祥者,遷遂安,改遷歙,余岸、休寧、余頭村。余岸派曰大信遷此。
《休寧名族志》云:藍田出唐博士欽公之后,元孫鵠公,憲宗時為司空,長子琳為殿院,次子珙為金吾大將軍。
新安余氏始祖:又云梅林出欽公之后萬正,宋寶祐元年遷此。
始遷祖:
余琳,字康國,睦州遂安縣人,歷唐殿院,弟珙為金吾大將軍遷休寧余村、藍田,宋重和三年賜葬鳳凰山之西知府山?!度f歷休寧縣志》
余氏宗祠:
一在休寧縣萬安街:祀唐金吾大將軍余珙暨其次子電。《道光休寧縣志》。
一在里塢余氏宗祠
一在余家源
一在碧山:明成化年建,祀由藍田分支祖慶奇,清嘉慶三年重修。
面上講,新安余氏祖是梅林公,是欽公后--萬正后了
余王姓的來歷,族譜上說的是安慶失守后,余闋的后代被王姓給救了,也一說是娶了夫人王氏,為感恩,即姓余也姓王。祖先還是余姓。
小女祖父年過九旬,祖上是安徽休寧,多年前我曾祖從安徽遷往武漢經(jīng)商,祖父年輕時因避戰(zhàn)亂一直居于重慶。幾十年一直惦念家鄉(xiāng)安徽休寧,每每談及皆言吾家乃皖南余氏之后。
家譜名:余氏宗譜: 不分卷:[休寧]
作 者:(明)余永正等纂修
堂 號:
先 祖:始遷祖:[唐]余欽; 名人:余日輝; 名人:余義明
居 地:安徽余氏家譜 > 休寧余氏家譜
版 本:明萬歷25年(1596), 刻本
摘 要:此為休寧藍田余氏譜。存譜載先祖圖像,有唐代居遂安蘿蔓塘之日輝、義明等人。譜後題詩為:“古歙欽公始,長枝曰慶仁,藍田隱耕讀,筑舍傍松林。”蓋名欽者唐代始遷來歙州。
家譜名:余氏族譜: 不分卷:[休寧]
作 者:(清)余邦炎等纂修
堂 號:
先 祖:始祖:[唐]余欽; 本支祖:余珙
居 地:安徽余氏家譜 > 休寧余氏家譜
版 本:清乾隆47年(1782), 木活字本
摘 要:始祖欽,唐國子博士,始居休寧藍田。後裔蕃衍于各州縣。九世珙仍居休北藍田。此即珙支之譜。譜載譜序、像圖、世系圖。
】
重慶也有休寧藍田人
占 莊
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紹荊堂”,座落于潛山縣余井鎮(zhèn)田樂村,始建于清代乾隆至嘉慶年間,由清代奉直大夫余行篤、大學(xué)士余法錕、候選縣丞余云溪等人營建而成,余氏家族聚族而居延續(xù)至今。由于是購占家土地做房基的,故俗稱占莊。
占莊老屋現(xiàn)存建筑總面積約2800平方米。通進深43.8米,通面闊約62米,五架梁。建筑風(fēng)格吸納徽派建筑的特點,庭院組合自成體系,木結(jié)構(gòu)裝修精致簡約。建筑集居住、祭祀等多種功能于一身,是一處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莊園式民居。
占莊老屋
又名“紹荊堂”,位于潛山縣余井鎮(zhèn)田樂村,始建于清代乾隆至嘉慶年間,由清代奉直大夫余行篤、大學(xué)士余法錕、候選縣丞余云溪等人營建而成,余氏家族聚族而居延續(xù)至今。由于是購占家土地做房基的,故俗稱占莊。
占莊老屋現(xiàn)存建筑總面積約2800平方米。通進深43.8米,通面闊約62米,五架梁。建筑風(fēng)格吸納徽派建筑的特點,庭院組合自成體系,木結(jié)構(gòu)裝修精致簡約。建筑集居住、祭祀等多種功能于一身,是一處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莊園式民居。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