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種類型,指過多的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胃灼熱感、反酸、吞咽困難等癥狀,胃鏡下可表現(xiàn)為食管黏膜的糜爛及潰瘍。男女均可發(fā)病,以40~60歲最為常見。臨床以嘈雜反酸甚至進(jìn)食不暢等為主要表現(xiàn),抑酸治療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措施,一般可治愈,但復(fù)發(fā)率高。
病因有4個
反流性食管炎屬于中醫(yī)“吐酸”“噎膈”“反胃”“食管癉”“嘈雜”等范疇。中醫(yī)認(rèn)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肝氣犯胃,胃氣上逆等原因所致。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飲食所傷 飲食不節(jié),多食辛辣燥熱之品,津傷血燥,以致食管干澀,食物難入;或因過食生冷油膩不潔食物,停滯不化,傷及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或因脾胃運(yùn)化功能失常,水谷不化,痰阻留飲,積于中脘,以致痰飲上逆而致本病。
情志失調(diào) 七情所傷,思慮不解,郁怒難伸,以致影響肝脾兩臟功能。郁怒傷肝,肝失疏泄,氣機(jī)阻滯,橫逆犯胃,肝胃不和,以致胃氣上逆而發(fā)生本??;憂思傷脾,脾傷則氣結(jié),氣結(jié)則津液不得輸布,凝聚成痰,痰濁內(nèi)聚,釀而成酸或痰氣交阻,逆而不降,則飲食難進(jìn)。
感受外邪 由于感受風(fēng)寒暑濕火熱之邪或穢濁之氣侵犯臟腑,胃失和降,水谷隨氣逆向上而發(fā)生本病。如感受風(fēng)寒,寒邪易耗中陽,中陽受傷,寒滯客于脾胃,而成本證;或因熱結(jié)脾胃,津虧血燥,納化失調(diào),致食入而反出。
脾胃虛弱 稟賦不足,或勞倦內(nèi)傷,脾胃受損,食少運(yùn)遲。若陰虧液涸,則食管干澀,飲食難以下咽;若脾胃失其溫煦,運(yùn)化無力,則痰淤互結(jié),阻于食管,發(fā)生本病。
辨治分5型
綜上所述,本病病位以食管、胃、肝、脾為主,病變以胃失和降、肝氣郁結(jié)、痰濁郁阻等為多。中醫(yī)辨證施治可分以下幾種——
肝胃郁熱證
主癥:噯氣反酸,上腹部或胸骨后有灼熱感或燒灼樣疼痛,心煩易怒,口干苦臭,大便干結(jié),嚴(yán)重時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宜疏肝清熱。
方藥:左金丸加減。黃連6克,吳茱萸2克,牡丹皮、黃芩、浙貝母各15克,白花蛇舌草、瓦楞子(先煎)各30克,梔子10克,白芍12克。
加減:反酸者加烏賊骨12克,浙貝母9克;噯氣頻繁者,加沉香9克,白蔻仁12克;心煩易怒者,加合歡皮12克,炒梔子9克;嘔吐者加代赭石12克,柿蒂9克;腹脹便秘者,加虎杖、厚樸各9克。
肝胃不和證
主癥:胸骨后灼熱或灼痛,噯氣反酸,食欲不振,大便不暢,胸悶,兩脅下疼痛,舌苔薄白,脈弦。癥狀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fā)或加重。治宜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6克,白芍15克,陳皮8克,枳殼、香附、延胡索、川楝子、郁金、紫蘇梗、法半夏各10克。
加減:吐酸者,加烏賊骨12克,浙貝母或煅瓦楞子9克;噯氣頻繁者,加沉香、白蔻仁各9克;心煩易怒者,加合歡皮、梔子各9克;伴嘔吐者,加砂仁9克,柿蒂6克;胸骨后疼痛者,加黃連6克,蒲公英9克。
脾虛胃熱證
主癥:腹部隱痛脹悶或灼熱,吐酸水,噯氣,食欲下降,大便時干時稀,口干喜飲冷水,胸中煩悶,舌紅苔黃,脈弦緩。治宜健脾清胃。
方藥:半夏瀉心湯加減。炙甘草、干姜各5克,黨參、大棗、延胡索、法半夏、黃芩各10克,黃連6克,茯苓15克,煅瓦楞子30克,炒竹茹12克。
加減:胃熱偏重,大便干結(jié)者,加大黃、蒲公英各9克;心煩口渴者,加天花粉12克,蘆根15克;脾虛偏重,大便爛,腹脹明顯,舌苔白膩者,加藿香12克,佩蘭6克。
脾虛氣滯證
主癥:胃脘脹滿隱痛,劍突下或胸骨后隱隱灼熱,噯氣則舒,食欲減退,反酸或吐清水,大便不調(diào),舌淡苔薄白,脈弦細(xì)。治宜健脾理氣。
方藥:丁香柿蒂湯加減。丁香3克,柿蒂20克,延胡索、生姜、白術(shù)各10克,黨參、紫蘇梗、茯苓各15克,半夏、枳殼各12克。
加減:胸悶腹脹明顯者,加薤白12克,厚樸6克;大便爛者,加蒼術(shù)6克,藿香、白蔻仁各9克;手足不溫、脘腹脹悶、喜溫喜按者,加補(bǔ)骨脂9克,吳茱萸6克。
氣虛血淤證
主癥: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形體消瘦,氣短懶言,口干咽燥,吞咽困難并且持續(xù)性胸骨后疼痛,舌淡暗,邊有淤點、脈沉澀。治宜益氣養(yǎng)陰、化淤散結(jié)。
方藥:啟膈散合橘皮竹茹湯加減。太子參、丹參、茯苓各20克,當(dāng)歸、郁金各12克,砂仁6克,大棗、浙貝母、荷葉蒂各15克,甘草、陳皮、竹茹、桃仁各10克。
加減:津液損傷者,加麥冬9克,玄參12克;大便不通者,加大黃9克;陰虛內(nèi)熱明顯者,加牡丹皮9克,知母15克。
>>相關(guān)鏈接 反流性食管炎其他療法
對于反流性食管炎,中醫(yī)療法豐富,除了上文介紹,還有一些已經(jīng)驗證的簡易療法,如——
單方驗方治療
1.烏賊骨、大黃各9克,木賊草(微炒)18克,共研細(xì)末,每次開水送服6克,早、晚各服1次,忌生冷辛辣食物。適用于肝胃郁熱證。
2 .延胡索、烏賊骨、三七各30克,共研細(xì)末,每次口服5克,每日3次。適用于氣滯證。
3.鮮藕、白茅根各125克,煮汁頻服,可用于反流性食管炎出血者。
4 .竹瀝3 0克,開水沖泡,每日2次。對痰多胸悶者有良效。
5.白蔻仁、紫蘇葉、代赭石各9克,水煎服,每日2次。
中成藥
1.四方胃片:每次3片,每日3次,用于實證、熱證。
2.香砂養(yǎng)胃丸:每次3克,每日3次,用于治療脾虛證。
3.珍珠層粉:每次1~3克,每日3次,用于各證型。
4.金佛止痛丸:每次1~2支,每日3次,適用于各證型疼痛劇烈者。
5.胃乃安:每次4片,每日3次,適用于脾虛為主者。
6.加味烏貝散膠囊:每次3克,每日3次,飯前2小時服用,30天為1個療程。
外用藥
1.吳茱萸、紫蘇子、萊菔子、竹瀝、半夏各20克,共打碎研細(xì)末,醋調(diào),貼敷天突、膻中、大椎穴位,每日1次。有理氣化痰作用。
2.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瓜蔞、貝母、枇杷葉、枳實、杏仁各10克,研細(xì)末,用黃酒調(diào)成糊狀,從兩側(cè)肺腧至胃腧大面積貼敷,再用上藥貼敷天突、膻中,有清化痰熱之功。以上隔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個月。
3.貝母、瓜蔞、海藻、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枳實、香櫞、青皮、薤白各10克,沉香3克,研末裝入布袋,平貼胸前食管部位,用紗布包扎緊。每星期1次,4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個月。有化痰祛淤作用。
王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