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琦(化名)剛來心理咨詢室時,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假小子”。14歲的女孩,留著齊耳的短發(fā),穿著黑色的運動服和運動鞋,打扮和行為舉止都很像男孩。琦琦由母親帶來做心理咨詢,主訴是過度沉迷網絡而產生厭學。但隨著咨詢的深入,琦琦的另一個問題——性別認同障礙,浮出水面。
除了穿著打扮像男孩子,琦琦還喜歡玩槍支類的電子游戲,在游戲中扮演男性角色。平時喜歡與男孩子打成一片,關系好時勾肩搭背,稱兄道弟,關系不好時滾地扭打,絲毫不講分寸。心理年齡相當于一個六歲左右的孩子。自訴內心排斥女性,包括母親、女老師、女同學等。認為女生小氣,不容易相處,不愿與女同學玩。她還聲稱自己本應是個男孩,是投錯胎才變成了女兒身。
從琦琦的情況可以評估其為青少年性別認同障礙或具有性別認同障礙傾向,即對自己的生理性別不認同,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異性的特征,有成為與生理性別相反性別的意愿。
對于性別認同障礙的形成,多數研究者從遺傳、激素等生理因素,以及從父母對孩子性別的期待等方面來探尋原因。父母對孩子性別的期待,例如父母喜歡女孩,結果生下男孩,為了補償心愿,于是把男孩當女孩養(yǎng),讓男孩穿女孩的服飾,玩女孩的玩具和游戲,像對女孩一樣對男孩百般寵愛等等。久而久之,男孩就具有了女性的特質,且在心理上也認同自己是一個女孩。
那么,除了以上因素,是否還有其他導致性別認同障礙的原因呢?我們以琦琦的案例來試圖做一些不同的思考。
琦琦的家庭關系不佳,父母婚后爭吵不斷。在懷琦琦時,母親抑郁和焦慮情緒就非常嚴重,導致胎兒未足月就剖腹產下琦琦。在生下孩子后,母親也總是郁郁寡歡,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出不來,沒能很好地履行母親的職責。琦琦的父親經常早出晚歸,很少時間照顧孩子。5歲前,琦琦的主要撫養(yǎng)者是外婆,而外婆脾氣暴躁,對孩子缺乏耐心。5歲時,父母離異,琦琦隨母親一起生活。直到14歲,琦琦與父親很少見面和交流。
母親在離異后因工作及家庭壓力,經常喝酒、上網,花大量金錢買游戲裝備和游戲幣。而琦琦常像小大人一樣,勸母親不要亂花錢,并在生活各方面監(jiān)督和管理母親,但均無效。從五年級開始,琦琦就成為母親網絡游戲的玩伴。漸漸地,琦琦也越來越沉溺在游戲當中,天天上網到凌晨一、二點,又以各種理由拒絕上學,不出家門。
在家人極力勸說下,琦琦勉強去上學,但又因在學校跟男同學打架,跟女同學搞不好關系,憎恨女老師等原因,請假在家,每天以玩游戲打發(fā)時間。當母親阻止她上網時,就大發(fā)脾氣,摔打東西,甚至打罵母親。為此,母親求助于父親,性格溫和的父親在管教孩子上也束手無策,在氣頭上打了琦琦一頓。本來就與父親疏遠,加上父親打罵,琦琦的情緒越發(fā)失控。
我們以家庭系統(tǒng)理論來進一步分析琦琦的家庭結構和關系。從繪制的家譜圖中可看出,琦琦家中女性占多數,母親與外婆個性極像,脾氣暴躁,情緒波動、易激惹,強勢。父親個性跟外公很像,軟弱、順從、退縮。外婆與外公、母親與父親,兩對夫妻都是“指責—逃避”的關系模式。且母親與外婆的關系也惡劣,水火不相容。琦琦個性又跟母親極其相似,暴躁易怒、偏執(zhí),外形和個性均偏中性。總體而言代,家族中陰盛陽衰,男性力量薄弱,女性占主導地位。家庭成員無論是個性還是關系特征的代際傳遞非常明顯。
結合理論與心理咨詢實踐,我們分析琦琦母親的中性是對外公個性軟弱的補償,意識層面是為了更有力量地與外婆抗衡,而實際上卻滿足了外婆內心對強大男人的需要。母親內心也渴望得到強大男人的保護,對個性懦弱的丈夫也極度不滿。母親曾想給琦琦自己以前沒能得到的母愛,然而現實卻是,母親與琦琦的關系強迫性地重復了母親與外婆那種糾結的母女關系。而琦琦對母親,就像是母親對外婆那樣,角色錯位,充當了一個對方潛意識中想要的丈夫或家中缺失的男性角色,成為母親的照顧和管理者,有時甚至對母親非打即罵。父母和子女的子系統(tǒng)之間邊界不清,母親與孩子結盟,孩子的角色和功能越位,侵入了夫妻子系統(tǒng),孩子充當了丈夫的角色。這種不正常的家庭關系,形成了家庭中某個成員的病理性問題,就如琦琦的心理和行為障礙,包括抑郁、焦慮、性別認同障礙、網癮等問題。
以上是從家庭系統(tǒng)理論來分析。我們再換個視角,從精神分析的視域來探討。經典精神分析的性發(fā)展理論指出兒童3-5歲處于性器期。在這個時期,兒童會以自己的父母為性對象,男孩戀母仇父,想占據父親的位置,與父親爭奪母親的愛。女孩戀父仇母,想占據母親的位置,與母親爭奪父親的愛。男孩對母親的性愛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女孩對父親的性愛稱為“埃拉克斯情結”,即戀父情結。
在這一時間,兒童的內心是很沖突的,既想獨占異性父母的愛,又害怕同性父母報復自己,同時內心的另一部分也想要獲得同性父母的關愛。既嫉恨同性父母,而當自己獲得更多異性父母的愛時,又會感到愧疚和害怕。
然而對于大部分性心理發(fā)展正常的人來說,在我們還沒有把這些內心沖突上升到意識層面時,就已經成功處理了這個矛盾了。我們會與同性父母認同,并減少對異性父母的依戀,安全地度過“俄狄浦斯期”或“埃拉克斯期”。比如,男孩在與父親爭奪母親時,他發(fā)現自己不夠強大,無法抵制父親,母親雖然愛自己,但母親也愛父親,他無法獨占母親。于是,男孩轉而會向比自己強大的父親學習,產生對父親的認同,并逐漸獲得成長,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女孩在與母親爭奪父親時,她也發(fā)現自己不夠力量與母親抗衡,因為父親不僅愛自己,更愛母親。這樣女孩也會轉而向母親學習,形成對母親的認同,培養(yǎng)女性的柔情,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
而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有些人卻由于家庭關系等問題,而無法安全度過這個時期,使得性心理發(fā)展停滯在這一階段,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或疾病。常見的情況是,一個懦弱、疏離、缺位的父親角色加上一個非常強勢、占絕對主導地位、情緒波動的母親角色,這樣的父母組合,會更容易使得孩子在性器期性心理發(fā)展出現問題。
當父親在家庭中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因忙于工作等原因,很少參與家庭的事務與承擔責任,在家中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tài),或者父親過于軟弱無能,在家庭中毫無地位,這時孩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為了生存,就只能與母親在一起,與母親的關系變得過于緊密和黏連。母親對丈夫不滿,經常在子女面前數落、指責、否定丈夫,同時也讓子女否定、疏遠父親,看不起、甚至厭惡父親。這樣,男孩就很難對父親產生認同,無法以父親為學習的榜樣,也難以學習到男性陽剛、獨立、負有責任感的特質。男孩只能反過來認同母親,進而形成了對女性的身份認同。
由于在與父親爭奪母親的過程中,父親處于絕對弱勢,男孩完全擁有母親,一方面會因獨享母親的愛而感到滿足。另一方面,男孩潛意識中會認為是自己奪走了母親,趕走了父親,又會時常處于愧疚當中,且非常害怕父親報復?!伴幐罱箲]”指的是男孩擔心父親報復而把自己“閹割”掉。此外,男孩隨著自身不斷發(fā)育,男性特質更加明顯。而父親又長期缺位,使得自己完全獨享母親,與母親有過多親密接觸。此時,“閹割焦慮”和“亂-倫恐懼”會使男孩潛意識中讓自己發(fā)育停滯,讓自己身體的男性特征減少,行為趨向女性化。因為這樣男孩就可以與母親繼續(xù)這種非常親熱的相處而不必恐懼了。男孩壓抑自己的男性特征,讓自己永遠長不大,還是那個小男孩,或者從媽媽的兒子,變成媽媽的“女兒”,就不用承受“亂-倫”和“閹割”的恐懼了。這時男性的性別認同障礙就逐漸在心理上定型。
而在這種母強父弱的家庭中的女孩,雖然本能地也會想要去親近父親,但是由于父親游離于家庭之外,與孩子疏遠,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加上母親對父親的“抹黑”,使得女孩對父親產生了恨意。恨父親不負責任,恨父親疏遠和拋棄自己。于是與母親結盟,以保護母親,不讓母親受父親或父親家族的“欺負”為目的,與母親一起來對抗父親。這樣的女孩不會跟母親爭奪父親,不會努力去爭取父親的愛。同時,她們雖然表面上認同了強勢的母親,內心深處卻對母親所代表的女性角色厭惡和否定。
就像文中提到的琦琦,在家庭關系中,女強男弱,母親強勢、控制,而父親溫和、軟弱。母女關系糾纏,父女關系疏遠。父親被妻子和女兒否定,在家庭的三角關系中被邊緣化。女兒無法獲得來自父親的男性角色的欣賞和柔情,無法在父親面前做一個愛撒嬌的女孩的角色。在琦琦內心里,對母親的情緒化和強勢也非常厭惡。在情感上,琦琦受母親的影響,認為父親是不好的,她要與母親站在一邊,一起來對抗父親,保護母親。而在潛意識中,她又會渴望接近父親,厭惡母親的強勢和控制,內心深處討厭甚至痛恨母親這樣的女性角色。這樣,琦琦就沒有辦法完成對女性角色的認同,反而發(fā)展出了對陽剛、獨立的男性特質認同,形成中性或偏男性的個性特質,不接受自己的女性身份,甚至形成性別認同障礙。
對于兒童青少年的性別認同障礙,有人主張順其自然,不去矯正。有人主張采取積極的行動緩解性別焦慮,減少跨性別的行為和認同。在此很難判斷孰對孰錯。對于非生理因素的家庭關系影響而形成的兒童青少年性別認同障礙個案,鑒于其所處年齡階段,人格和價值觀還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中,也可適當采取一些心理輔導的方式,嘗試對這種狀況加以調整。
以琦琦為例,因琦琦在以往與母親的相處中,積壓了很多對女性的負面情緒,導致其在生活中與同性交往困難。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對琦琦無條件接納、關心與理解。同時咨詢師自身的獨立、穩(wěn)定、積極的形象,為琦琦樹立了女性榜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琦琦對女性的負面印象,推動其女性的性別認同。同時通過移情的作用,修復其與其他女性的不良人際互動。
此外,在前期的咨詢中,側重釋放琦琦對父母的不滿情緒,此后邀請父母參與進行家庭治療。讓家庭成員看到彼此的關系模式對孩子癥狀的影響。引導父母轉變對孩子批評與指責的教養(yǎng)方式。多關心和傾聽琦琦內心的想法,改善親子關系。讓父親多參與到孩子的教養(yǎng)中,承擔起父親的責任,以減輕琦琦在家庭角色中的負擔。咨詢過程中,父親對琦琦表達了發(fā)自內心的贊賞和接納,強化了琦琦的女兒角色,協助琦琦對女性角色的認同。當琦琦感受到父親的改變時,終于放下防御,向父親表達了內心對父愛的渴望。琦琦與父親的關系拉近后,能脫離與母親的共生關系,卸掉了照顧和管理母親的職責以及家庭中“缺席男人”的角色,有更多的機會發(fā)展自我。對于母親方面,咨詢師引導其認識到自己對女兒的情感需求,改善其與孩子的關系,促進其承擔起自己的家庭責任,從“女兒”的角色恢復到本來的“母親”角色。
經過數月的咨詢,琦琦的自我意識更加完善,行動力及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能與其他女同學較好地相處,也懂得與男性交往時保持尺度。其女性特征也逐漸顯現,開始注重打扮,行為舉止回歸女孩的特征。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琦琦在性別認同方面由沖突到整合。情緒方面也有很大改善,不再過度沉迷網絡,學習的動力有所提升。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