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回避型和焦慮型對彼此是逐漸失望的。
倒不如說回避型和焦慮型是逐漸認清楚了兩人在情感需求上的根本不匹配的現實。
回避型失望于焦慮型不能理解自己對于彼此邊界的看重。
焦慮型失望于回避型不能和自己一樣,把戀人和感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最終回避和焦慮一拍兩散,各自生歡。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層面」來聊聊回避型和焦慮性之間的不匹配。
回避型和焦慮型,在感情初期,也就是雙方并不是完全相互了解的情況下,其實都會給另一半加上100%的濾鏡。
回避覺得和對方的相處應該會很舒適、輕松、被尊重。
焦慮型覺得對方會認真對待感情,把自己和感情放在首位。
但這種濾鏡,不過是把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映射在了對方身上而已。
這種濾鏡就好比是你給對方的照片開了美顏,并且所開啟的美顏風格還是你喜歡的款式。
對方還是真實的對方,但是自動過濾掉了對方身上你不能接受的點。
以及在對方身上增加了你喜歡的人設。
這種作用于伴侶身上的濾鏡將會導致在接下來的相處中,你都以這種形象去要求對方和產生期待。
回避型率先失望,是因為回避型往往是先摘掉濾鏡的一方。
也就是從熱戀期開始,回避型就已經開始面對關系中不符合自己期待的點。
比如回避大多期待保持邊界且輕松的相處。
而熱戀期往往上來就是高濃度的,會讓人覺得有些累和占用時間的相處。
以及回避可能會更加看重自己的朋友,但是伴侶卻希望能得到回避更多的關注。
諸如此類的需求不匹配和要求上的沖突,都會讓回避在熱戀期開始,就逐漸摘掉濾鏡。
而當濾鏡被摘掉,回避型也就意識到,真實的焦慮并不是自己期待的那個樣子。
對方并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和自己維持舒適的相處模式。
自己一開始期待的感情,也許真實的對方并不能給到自己。
然后,就是熱戀期過后的失望和冷淡。
熱戀期過后,回避型開始像對待自己其他親密關系成員一樣(包括親人、非常親密的朋友),去對待自己的伴侶時。
也就是回避開始用最真實的對待親密關系的方式,對待親密關系的伴侶時。
焦慮型就開始接受不了了。
只是焦慮型摘掉濾鏡的時間要比回避型長太多太多,畢竟焦慮型無比相信感情,不相信真的有人能這樣對待感情。
所以一開始,焦慮型會陷入「哪個ta是真實的ta」的迷茫中,并且更加傾向于熱戀期的ta,才是真實的ta。
很多焦慮甚至能得出「熱戀期的回避是回避的真我,熱戀期過后回避暴露的都是假我」這種離了大譜的結論。
但如果真的了解了回避型對待親密關系成員的方式后,尤其是不以伴侶的身份去面對回避時。
我想絕對不會有人再得出如此離譜的結論的。
直到回避型冷漠的態(tài)度一直持續(xù),焦慮型才開始慢慢認清現實,開始接受回避型本就是這樣子的人。
隨之而來的,是極度的憤怒。
不少焦慮會在這個時候,對回避產生極度的厭惡。
到這個時候,焦慮型才看到了回避型真實的一面。
雖然同樣因為自己的情緒原因,加上了另一層厭惡的濾鏡。
也是到這個時候,焦慮型開始對回避型,對現在的感情開始漸漸失望的。
如果雙方都認清現實,但是卻無法接受現實的話,那么到這個時候,兩個人也就該徹底走散了。
說白了,回避型和焦慮型對彼此失望的過程,其實就是認清真實的對方的過程。
雙方對感情的期待不一致,對感情的需求不一致,對感情的看重程度不一致。
這些不一致,必然會給感情的雙方帶來認清現實后的失望。
更可悲的是。
回避型和焦慮型的感情,就連雙方對感情逐漸失望的時間,都不一致。
說白了,就是回避型和焦慮型雖然互補,但是并不合適。
尤其是這些不合適的點,都在感情中的關鍵問題上,觸及感情的根本。
如果要強行在一起的話,那就必須要有一方做出妥協(xié)。
即便做出了妥協(xié),勉強在一起了,戀愛體驗也不用有任何奢望了。
感情中很不講理的地方就在于:后離場的人要為兩個人的所有問題買單。
也就是后失望的人,往往要承受雙倍的痛苦。
那么前文提到過,在回避型和焦慮型的感情中,回避型往往是在熱戀期,就逐漸開始失望。
而焦慮型則需要等到熱戀期結束后,甚至是已經分手時,才開始漸漸失望。
甚至已經分手了,焦慮型還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所以在焦慮+回避的感情中,留給焦慮的選擇其實只有兩個:
1-看到真實的對方后,對對方失望,并且就此離場
2-認清真實的對方后,依然想和對方在一起,所以選擇做出極大的妥協(xié),來確保關系能夠順利進行。
如果不做出選擇,還試圖去改變對方,想得到對方的回應的話。
那無非是失望還沒積累夠,再多堅持一會,也就該死心了。
至于選擇②,也就是做出妥協(xié),來換取關系平穩(wěn)進行的人群中。
在之后的相處中,如果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并且操作得當的話。
可能能夠讓相互互補的雙方朝著安全型轉變,逐漸縮小兩人間不合適的點。
但是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
在此之前,對于焦慮而言,絕對沒有任何戀愛體驗可言。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