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偉
“日落月來天在水,行人渾入鏡光中?!泵慨斘铱吹筋愃频脑娋?,故鄉(xiāng)的小河就會又一次流過心尖,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老家門前小河上的那座橋。
小時候,老家門前的那條河沒有橋,僅僅有幾塊石頭一字排開,參差錯落。岸邊的人要到對岸去,必須像唱戲的小丑一樣,蹦跳著踩著石頭過河。如果稍不留神踩翻了石頭,就會掉落河中。要是碰到下大雨,河水翻滾,石頭被河水沖得若隱若現(xiàn),誰也不敢過河。
那時候,河水清澈,像一面剛打磨出的鏡子,過河人清清楚楚地映在水里。水微微波動,人的影子也跟著搖動。每天清晨,兩岸的婆姨都會聚到清澈的小河邊洗菜洗衣,她們用棒槌使勁兒地敲打著石板上的衣服,如今難得一見的花翅、馬口等河魚,也成群結(jié)隊地聚攏在淺層水面,嬉戲游弋,好不快活。膽子大者甚至圍著洗衣婆姨的腳鉆來鉆去,類似今日之魚療。
每年春汛,村民們就從山上砍來先人口傳的“千年水底松”,在河里搭上橋架子。橋架子的上部是一根一米左右的平整橫木,下部裝上兩根大小合適的八字形生圓木,俗稱“橋腳”。然后,再將松木鋸成3米長短,拼起來架設在橋腳上做橋面,這就是木橋了。木橋光禿禿的沒有一點保護措施,人走過的時候,發(fā)出“嘎吱嘎吱”的聲音,搖搖晃晃,讓人提心吊膽。
記得13歲那年,經(jīng)過生產(chǎn)隊隊長的特許,我可以到“死封山”上為耕田的牛割草,我割的一擔草足有一百二三十斤。在挑回家過木板橋時,我站在橋頭猶豫了許久,不管怎么給自己壯膽,就是沒勇氣挑過去,也不愿叫過橋的村民幫忙。
約過了半個多小時,我看見父親從河對面走來,像見到救星似的喜出望外。后來母親告訴我,父親知道我害怕過橋,是專程來接我的。
世紀之交,村民們不再荷鋤挑擔,牽牛下田勞作了。東家要買面包車,西家想買農(nóng)用車,木橋嚴重影響村民的出行。父親聯(lián)合族人,攤丁收費,拆掉木橋,修了一座三米寬的漫水橋。
漫水橋通車父親心里極為暢快,托人帶信叫我?guī)迌阂黄鸹丶?,記得那天我們離開時,父親送我們到橋邊,在我和妻子一再要求下他才停下腳步。我們走了好遠,父親還站在橋頭不停地朝我們大聲囑咐:“有空多回家看看!”
僅僅三四年,村子里的老屋全變成了樓房,百戶人家三十多輛車。車進車出,熱熱鬧鬧。隨著車輛的增加,車行到漫水橋,必須一輛一輛通過。車少的時候,還湊合,可車輛一多,交通堵塞,過這個漫水橋少說也要等上十幾分鐘。
父親這次自知力不從心,極力攛掇三哥帶頭修橋,而且在村子里夸下海口,他會吩咐我捐資萬元。但我那時年薪不足萬元,加之剛好參加學校集資建房,即便我竭力湊了六千,可新橋落成時我和父親在族人面前甚為尷尬。一向愛我有加的他,那天整個上午沒跟我搭腔。
午飯后我離家前他還抱怨:“修橋補路,添福添壽,虧你還是吃國家飯的!你就是捐一年的工資又咋的?沒用的東西……”不過,在母親的反復央求下他還是陪她一起照例站在橋頭送我們,坐上中巴后,我特意打電話回家報一聲平安,電話那頭竟然是母親的聲音。我問父親干嘛去了,母親說父親還站在橋頭沒有回家。那一刻,我眼睛濕潤了。
新橋長50多米,寬10米,高5米。橋面光滑平坦,兩輛車并行還綽綽有余,兩邊全是堅固的石欄桿。站在橋上,極目四周,春燕銜泥,花影婆娑,楊柳依依,心頭為之感動,耳目為之一新。
父親一生坎坷,從叫花子到兒孫滿堂,從一無所有到福滿四合院。盡管他一生匍匐在山里,從土里拾掇希望,但作為“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見證者,他“心眼比石頭實,脾氣比驢還犟”,“吃水不忘挖井人”,熱衷公益。新橋通車后,父親因沒能兌現(xiàn)承諾,總覺得心里有個疙瘩,自此一蹶不振。僅隔兩個月,我回家看望他,他昔日模樣不再,面容憔悴,形體枯槁,蜷縮在病床上不停地咳嗽,只有那兩只深深凹陷進去的眼球,還依然撲閃著流動的亮光。
看到我來到床前,他立即掙扎著從床上坐起,聲音嘶啞,話語已經(jīng)不很連貫。一股悲愴的情緒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緊緊握住父親的手,淚水溢滿眼眶。我本想跟他解釋新橋捐資時我不想打腫臉充胖子,可話未出口就發(fā)現(xiàn)他渾濁的眼里流露出幽怨之光……
光陰荏苒,人事蹉跎,而今家鄉(xiāng)的農(nóng)家院落常有名車出入,門前的小橋變成了雙向四車道氣勢恢宏的大橋,橋的上面新建了一座高速高架橋,鄉(xiāng)親們的生活質(zhì)量和生活方式隨著橋的變化而變化,朝夕之間飛越千山萬水,已是稀松平常的事。當年父親在暗淡的燭光歲月里為我修建了一座出來闖蕩世界的暖橋,可讓我追悔莫及的是直至父親離世,我終未能重新架起我們父子間的心橋!
(原刊于《中國教師報》)(作者系湖北省特級教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