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國王陵遺址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分布在南起岳麓區(qū)天馬山、北至望城區(qū)谷山的狹長地帶,大多沿湘江西岸、順低矮山丘延伸。這些陵墓群如今已形成以三汊磯為中心的四個區(qū)塊。據長沙文物部門統(tǒng)計,這一墓群已知王陵有26座,經搶救性發(fā)掘5座,其中二座毀于歷代。剩余21座未發(fā)掘的王陵,分吳氏長沙王陵和劉氏長沙王陵兩大系列,包括“天馬山二號漢墓”。其中有九座是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后,長沙市岳麓區(qū)新增的不可移動文物。
漢長沙國王陵為研究漢代中央與諸侯國的關系、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乃至整個大漢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而在已發(fā)掘的漢長沙國王陵中,出土的精美文物,每一件都堪稱“無價之寶”。
象鼻山漢長沙靖王吳著墓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象鼻山(今望月公園)發(fā)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的陵墓。吳著為長沙國第五代王,其曾祖父吳芮即第一代長沙王。秦末農民起義時,吳芮率越人舉兵反秦后項羽分封諸侯,將吳芮立為衡山王。楚漢戰(zhàn)爭時,吳芮毅然歸漢,上表稱臣,擁戴劉邦,成為西漢開國元勛。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即頒布詔書,嘉獎吳芮“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并封其為長沙王,建立了長沙國。
吳著是吳氏長沙國最后一代王。西漢著名的政論家和文學家賈誼,就是在這一時期被漢文帝派來長沙國,擔任吳著太傅的。吳著在位時,長沙國正處于與南邊的南越國相抗衡的形勢之下。吳著指揮的“司馬得軍”始終擔負著防御南越國入侵的重任。1975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咸嘉湖陡壁山發(fā)掘了某長沙王妃曹巽的陵墓;1993年,在望城坡某大學校園內再次發(fā)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的墓,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并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雖然這些墓均被盜過,但仍出土了數(shù)以千計的玉器、漆器、陶俑等珍貴文物。其中,以玉器最富特色,有玉佩、玉璧、玉環(huán)、玉瑗、玉璜、玉貝等眾多類型。
漢長沙國王陵出土的透雕龍鳳紋玉環(huán)
王妃曹巽的三方玉印,制作極其精美,堪稱漢印之冠。曹巽的墓室門口有一對偶人,高僅八十八厘米,頭部為木質雕刻,泥胎木骨,頭插鹿角,身著彩繪,屈膝坐于竹墊之上,造型生動,為漢代雕塑珍品。該墓葬旁有三座從葬坑,分別是庖廚坑、車馬坑、陶牲俑坑。牲俑高四至十六厘米,牛形健壯,豬形肥胖,雞形靈巧,龜形笨拙,惟妙惟肖,形象極為傳神。尤其令人興奮的是,漁陽墓室中還出土了一種早已失傳的木質五弦樂器——筑,其作為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筑樂器實物,令全國的古樂器專家們嘆為觀止。
吳著墓出土的棺槨
長沙國王陵墓發(fā)掘的重要價值,還在于展示了當時的葬制禮俗。所發(fā)掘的三處墓室,均有“梓宮”“偏房”“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構。據史書記載,這些木構都屬“天子之制”?!拌鲗m”指梓木制作的寢宮;“偏房”是帝王墓中供吊祭者休息用的側室;“黃腸題湊”中的“黃腸”是指樹心為黃色的柏木,“題湊”是指柏木繞棺槨四周層層壘積。吳著的陵墓由通道、題湊、外槨、前室、外回廊、內回廊、棺室和套棺組成,通道、前室、回廊、棺室間都有門扉相通,儼然是地上宮殿的縮影。這些墓葬為人們研究當時的葬制和禮俗,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
2013年,西漢長沙王室墓整體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長沙國王陵考古遺址公園一期建成。尚未發(fā)掘的21座西漢長沙王陵墓是一個巨大的、無與倫比的地下文物寶庫,得到了嚴格的保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