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書法界真的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其他的藝術領域里,詩歌有杜甫、李白,古散文有唐宋八大家,但是從古至今一提書法就只會想到一個人。
現(xiàn)代人真的寫不出超越蘭亭序那樣的書法了么?
第一,王羲之書法,尤其是他的行書,如蘭亭序、快雪時晴帖等,其筆觸的處理是最為細膩、最為精到的。
第二,王羲之介于古今之間,其書法無論從筆法還是從造型看,其豐富性也是無可比擬的。
第三,王羲之時代的書寫方式、書寫工具、作品形式都處于一個過渡性時期,這決定了他書法中很多特性是后人難以達到的。
第四,王羲之書法是相當個性化的藝術,這種個人華藝術風格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其他的時代的人只能摹仿,不能得到其本質與氣息)從王羲之人格可以看到,他與后世的官僚文人書法家如顏真卿、蘇軾、趙孟頰、董其昌都是不一樣的,“王與馬,共天下”,王羲之骨子里的傲氣是后人難以想象的,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因為自己素來瞧不起的王述當了自己頂頭上司,就自行公文,遣使者向朝廷請求將會稽從揚州治下分出,別為越州不遂,即稱病去郡這樣的事放在顏真卿、蘇軾、趙孟頰、董其昌身上,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王羲之書法作品在藝術上那種高貴、典稚氣息是后人無法超越的如果比較的話,王羲之是高雅的氣,顏真卿更多是官僚氣、蘇軾等人都是文人氣,米帶還有些野氣、江湖氣,趙孟頫有些遷腐氣(過于平正,則流于腐),董其昌則有有些袖子氣(所謂禪意,總有些寒儉氣在其中),因此從氣息上,后世書法家再也不可能達到王羲之的那種高貴之氣,后人再也無法重復過去時代的那種精神文化來理解當代社會的商業(yè)文化,寫出像王羲之蘭亭序那樣的神作人文環(huán)境已經不存在了。
第五,超越王羲之就要知道王羲之的水平有多高?最重要的蘭亭序真跡都不知道在哪了,當時王羲之的粉絲李世民用盡手段得到了蘭亭序真跡,他開心的不得了,他想讓世人都感受下他偶像的書法,隨即下令讓人臨摹蘭亭序,這臨摹的人有: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趙模、諸葛貞、韓道政、湯普澈、馮承素(排名不分先后),現(xiàn)在流傳出來的蘭亭序都是臨摹的,臨摹最像的只有一個神龍本(也稱馮本,就是馮承素臨摹的)畢竟在當時馮承素是專業(yè)臨摹的。在歷史上這8個人沒有一個超越王羲之的,現(xiàn)代人想超越王羲之先得超越他們,這8人各個都是BOSS級人物,想一下如果有人宣稱自己超越歐陽詢、褚遂良等,先不說水平如何,噴他的人一定不少于一個團的人,這就是時代風氣,而且從“現(xiàn)代書法最高獎”的趨勢來看有點難,這些還不是超越王羲之最難的點,王羲之神作的真跡。。。
李世民死后讓蘭亭序陪葬了。。但是。。。
他們也是王羲之的粉絲,他們三個人的關系有十分的復雜。。最后王羲之的蘭亭序到了
國家沒有開發(fā)乾陵的意愿,連王羲之最高水平的神作都看不到,還談什么超越,下面是臨摹的作品
這只是臨摹的作品,畢竟王羲之從古至今1000多年了一直是公認的第一人,以下是有助于理解的圖片對比。
選取了一些《蘭亭序》中的字,和王羲之其他比較險絕的作品同樣的字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是怎樣在其他作品中先做到“險絕”,又是怎樣在《蘭亭》中把“險絕”蘊藏在“平和”之中的。為便于理解,我把它們細化成結構、形式等等小的分類,其實這些就是上文所說的“分布”。
1. 結構的布局
a.位置的施放
上面《二謝帖》中“青”和“爭”錯落明顯,《蘭亭序》中的則不然。
b.奇正的區(qū)分
《喪亂帖》中“雖”字左右兩部分,左邊是傾斜的右邊是正的,以此來達到“險絕”的效果,《蘭亭》中則把這種對比壓縮到很小很小。
2。 形式的調配
a. 簡繁對比
《喪》中左邊簡化成一豎,同右邊連續(xù)的幾個彎折形成對比;《蘭》中則采用了幾乎不可察覺的左邊比右邊復雜一點點的對比方式。
b. 疏密對比
這個不需要多解釋了。
c. 輕重對比
《妹至帖》中通過粗細變化造成左邊重右邊輕的、偏簡單的對比,《蘭》中將這種對比豐富成左上角最輕、右上角其次、右下角偏重、左下角最重的效果。
“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會通。會通之際,人書具老?!薄獙O過庭《書譜》
加粗的部分很重要。為了體現(xiàn)它很重要,我又加了下劃線。孫過庭是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他在這句話中將學習書法中“分布”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求平正——追險絕——復歸平正。
所謂書法中的“分布”,可以理解成廚師做一道菜時,將菜中各個原料、調料進行調配,使他們達到自身最合適的狀態(tài),從而當結合在一起時能形成整道菜完美的口味——“分布”就是把一個字看成若干個組成部分,將這些部分在位置施放上進行合理調配;于奇正、方圓等對比上加以適當安排,從而使這個字在視覺效果上變得悅目。按孫過庭的說法,在初學書法時,由于不熟練和缺乏形式概念的緣故,會把字寫得雜亂無章,此時要努力做到結構平穩(wěn)對比適中把字寫平正,這就是第一階段。求得平正后應開始第二階段:將字的組成部分在上文所說的調配和安排上放開膽量,將形式的運用放至最大,使字變得更豐富、視覺上更具有表現(xiàn)力和沖擊力,此即孫過庭所論“追險絕”。
可是……
好不容易從求平正做到了追險絕,竟然還要復歸平正。為啥呢?
因為: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會通。會通之際,人書具老。王羲之的境界已經到了會通之際,人書具老,現(xiàn)代社會有太多風氣影響著我們,傳承書法是不是要先靜下心來,書法復歸平正什么時候才開始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