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前婚喪習俗
作者:玄太貴 朱繼軒(來源于臺前縣信息檔案網(wǎng))
俗話說:“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迸_前縣各村曾屬壽張、陽谷、東阿、東平、范縣五縣,因之風俗民情各不相同,擇其相近者,僅就漢族婚嫁,喪葬習俗予以初探。
婚 嫁
1、說媒:由媒人根據(jù)男女雙方門第條件,從中介紹。因家庭狀況不同,成婚時的年齡則大小不等,但一般女方年齡比男方較大。貧窮人家則有大丈夫小媳婦的現(xiàn)象。
2、換啟:經(jīng)媒人介紹,雙方家長同意,然后換小啟(又名小字),先出男方寫好,由媒人送至女家,將女方寫的小字帶回,初定婚成。再由八大媒紅雙方親家擇定吉日,舉行宴會換大啟,隨之,由媒人把彩禮送到女家,正式定昏。
3,擇吉日:由媒人把女方生時帖要來,根據(jù)其生辰八字,推算出忌什么,住什么屋等,捧定吉日良辰,告知女家,雙方做結(jié)婚準備。但何日迎娶,只準男方催女方,不準女方催男方。
4、迎娶:娶親前夕,新郎由人領著,響器班吹著喜慶曲,到本村各戶長者家叩頭。次日,新郎披紅、插花,坐轎迎親。轎前響器班吹奏,有一人,身背拜匣,放炮啟程,還有人抬喜灑一壇,喜盒一架。迎親轎出村東頭,回時進村西頭。娶親時伴隨一童予名曰搶打嗚雞。古時搶雁求親,采驗貞操之意。后因雁難得,故改為搶公雞求親,取諧音吉利之意。貧窮人家用不起轎,只好用車迎娶。
新郎由親家迎到家中廳堂內(nèi)設簡宴相待,新娘梳妝完畢,新郎到天井院叩四個頭,名曰“求親”。
新娘身穿彩肩、裙子,頭戴首飾花帽,上頂眉頭紅,外披催上衣,由押轎人用圈椅架著上轎出大門時,娘家人把放有麩子拌銅錢的托盤送至新娘面前,新娘抓一把包在手巾內(nèi),帶到婆家去-名曰抓財,路途中彩轎不許落地。
5、燎轎傳囔。轎到門前,先放鞭炮,后用燃著的草把燎轎一圈,以驅(qū)除在路途上迂到的鬼狐邪神。隨之兩名女孩遞給新娘用紅紙包好的錢包,由兩人用圈椅抬著進天并院,天紅并院紅氈鋪地。新娘下椅跨過馬鞍子,取其安全之意。兩名十全婦女托花糕從其頭頂拿過,取步步登高之意.事先在玉皇大帝神位前設好香案,上放一方斗,斗內(nèi)裝高糧和香燭,插一桿稱,在音樂伴奏中拜過天地,接新娘婦女用稱挑下眉頭紅帛,由蒲上傳進入洞房,接待人把催上衣掛在喜房門上,并唱著“催上衣門上掛,不等二年抱娃娃?!蔽輧?nèi)新夫婦坐帳喝同心酒。飯畢送女客走后,由一名婦女引領新婦拜見翁姑.晚輩男女鬧新房。
6、鋪床填枕:迎親花轎出村后,在家由兩名十全婦女在新房內(nèi)用麥秸或其他草鋪床(或炕),同時,還念喜歌:“今年鋪于草,明年生個小”,“鋪豆秸,中秀才”?!颁侊耄瑢弬€探花郎”。
晚上填枕,有的夫妻雙方填,有的因新郎小由十全婦女代填.枕頭填好縫好后,女方拿出一對火燒(用面包糖做成)給男方,表示夫妻團圓,生活美滿。
7、絞臉:新婦進門第二天,由一名手巧婦女給新婦絞臉,即用新線把新婦面部汗毛絞凈,表示已成婦人。絞時歌屆: “開新驗,使新線,今年吃火燒,明年吃喜面”。
下午,給長輩們磕頭,并上墳拜祖。
第三天夫妻同去女家探望,名曰“走三天”,回來下廚房做飯。
第六天,男方下帖請親家。
走三天,還有“先住七、后住八,發(fā)了婆家發(fā)娘家”的諺語。也有一次住半月的習俗。
喪 葬
成年人因病因事臨終時,子女親屬立即為其換上新衣帽,名日“送老衣”。咽氣后,停放在堂屋中間柳木床上,頭朝外,床下陳放乾草等物,以防狗、貓穿過“炸尸”。燒“倒頭紙”,全家痛哭。門掛竹簾,外放香案桌,大門外掛紙幡(用自紙做成,一歲一張。疊好后在紙的中央剪成丁字型,然后逐張破開,用細繩捆住一端呈白球狀),男左女右。兒女白天黑夜燃燈守靈。五世內(nèi)晚輩陪靈,鄰人吊喪。守靈期間向親友發(fā)報喪帖,親友接報喪帖后,拿禾紙前來吊喪,吊喪人先向死者作揖跪下按稱呼哭,然后叩四個頭,吊喪結(jié)束,孝子要跪接跪送,若是女眷,則由死者兒媳孫媳跪接跪送。
成殮:凡老人死后,兩天即把尸體停放于棺材內(nèi),名曰:成殮。入殮時由長子抱頭,其他人相架,親屬繞棺木一圈,以示告別,然后蓋棺加扣。兒女侄孫痛哭一場。
辭靈:辭靈又名送三。(凡老人死后,一般在家停放三天,也有的停放五天、六天不等) 。在出殯前夕(或日發(fā)喪日),拿著事先扎好的紙轎,四個抬轎人,童男童女各一個(為侍候人),用面捏成燈盞,陪靈人有的拿燈盞,有的手拈香,到大路停止,擺上香案,由兒、兒媳、閨女邊梳頭,邊念叨,叫著爹或娘:“梳光頭,走明路”“旱進店,晚出城,高崗下洼慢慢行” “走高山,越亮臺,舂暖早日來”……。親友祭奠,燒轎等結(jié)束。
孝子在死者上柳木床后在頭上勒一白紙,“送三”后改換孝帽,穿孝衣。在棺前放一罐,每頓飯都加添,至出喪為止,名曰匣食罐。下葬時,連同死者姓名寫在卜瓦上埋在棺前。
在棺前:
出殯:出殯也稱發(fā)喪。一般戶都較為隆重,有響器班、架鼓班、舞獅,親友祭奠有早晨家祭,中午安奠,下午出喪在路上有路祭,親家行古祭。埋葬前在墳上行送葬祭。行祭時,有八拜,十二拜、二十四拜,走馬上香等禮節(jié)。
出喪時,長子摔老盆,打紙幡。領喪人沿路撒紙錢,下葬后把陪靈人手持的哀杖,埋在墳四周,以便成活成林。
棺材按穴位入葬后,孝子即回家,兒妻圍墳一周,抓幾把土帶回家,全家吃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
孝子次日到外祖父家謝孝,并沿村叩頭,答謝為其老人吊唁埋葬之恩典。
第三天早,兒女、兒媳上墓園墳,并燒化扎好的紙樓、房屋等物。
一七、二七,三七、百天都上墳燒紙,擺供禮,兒女們哭祭,逢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舉行大祭,親朋好友均到。此后,才告禮臺前婚喪習俗
作者:玄太貴 朱繼軒(來源于臺前縣信息檔案網(wǎng))
俗話說:“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迸_前縣各村曾屬壽張、陽谷、東阿、東平、范縣五縣,因之風俗民情各不相同,擇其相近者,僅就漢族婚嫁,喪葬習俗予以初探。
婚 嫁
1、說媒:由媒人根據(jù)男女雙方門第條件,從中介紹。因家庭狀況不同,成婚時的年齡則大小不等,但一般女方年齡比男方較大。貧窮人家則有大丈夫小媳婦的現(xiàn)象。
2、換啟:經(jīng)媒人介紹,雙方家長同意,然后換小啟(又名小字),先出男方寫好,由媒人送至女家,將女方寫的小字帶回,初定婚成。再由八大媒紅雙方親家擇定吉日,舉行宴會換大啟,隨之,由媒人把彩禮送到女家,正式定昏。
3,擇吉日:由媒人把女方生時帖要來,根據(jù)其生辰八字,推算出忌什么,住什么屋等,捧定吉日良辰,告知女家,雙方做結(jié)婚準備。但何日迎娶,只準男方催女方,不準女方催男方。
4、迎娶:娶親前夕,新郎由人領著,響器班吹著喜慶曲,到本村各戶長者家叩頭。次日,新郎披紅、插花,坐轎迎親。轎前響器班吹奏,有一人,身背拜匣,放炮啟程,還有人抬喜灑一壇,喜盒一架。迎親轎出村東頭,回時進村西頭。娶親時伴隨一童予名曰搶打嗚雞。古時搶雁求親,采驗貞操之意。后因雁難得,故改為搶公雞求親,取諧音吉利之意。貧窮人家用不起轎,只好用車迎娶。
新郎由親家迎到家中廳堂內(nèi)設簡宴相待,新娘梳妝完畢,新郎到天井院叩四個頭,名曰“求親”。
新娘身穿彩肩、裙子,頭戴首飾花帽,上頂眉頭紅,外披催上衣,由押轎人用圈椅架著上轎出大門時,娘家人把放有麩子拌銅錢的托盤送至新娘面前,新娘抓一把包在手巾內(nèi),帶到婆家去-名曰抓財,路途中彩轎不許落地。
5、燎轎傳囔。轎到門前,先放鞭炮,后用燃著的草把燎轎一圈,以驅(qū)除在路途上迂到的鬼狐邪神。隨之兩名女孩遞給新娘用紅紙包好的錢包,由兩人用圈椅抬著進天并院,天紅并院紅氈鋪地。新娘下椅跨過馬鞍子,取其安全之意。兩名十全婦女托花糕從其頭頂拿過,取步步登高之意.事先在玉皇大帝神位前設好香案,上放一方斗,斗內(nèi)裝高糧和香燭,插一桿稱,在音樂伴奏中拜過天地,接新娘婦女用稱挑下眉頭紅帛,由蒲上傳進入洞房,接待人把催上衣掛在喜房門上,并唱著“催上衣門上掛,不等二年抱娃娃?!蔽輧?nèi)新夫婦坐帳喝同心酒。飯畢送女客走后,由一名婦女引領新婦拜見翁姑.晚輩男女鬧新房。
6、鋪床填枕:迎親花轎出村后,在家由兩名十全婦女在新房內(nèi)用麥秸或其他草鋪床(或炕),同時,還念喜歌:“今年鋪于草,明年生個小”,“鋪豆秸,中秀才”?!颁侊耄瑢弬€探花郎”。
晚上填枕,有的夫妻雙方填,有的因新郎小由十全婦女代填.枕頭填好縫好后,女方拿出一對火燒(用面包糖做成)給男方,表示夫妻團圓,生活美滿。
7、絞臉:新婦進門第二天,由一名手巧婦女給新婦絞臉,即用新線把新婦面部汗毛絞凈,表示已成婦人。絞時歌屆: “開新驗,使新線,今年吃火燒,明年吃喜面”。
下午,給長輩們磕頭,并上墳拜祖。
第三天夫妻同去女家探望,名曰“走三天”,回來下廚房做飯。
第六天,男方下帖請親家。
走三天,還有“先住七、后住八,發(fā)了婆家發(fā)娘家”的諺語。也有一次住半月的習俗。
喪 葬
成年人因病因事臨終時,子女親屬立即為其換上新衣帽,名日“送老衣”。咽氣后,停放在堂屋中間柳木床上,頭朝外,床下陳放乾草等物,以防狗、貓穿過“炸尸”。燒“倒頭紙”,全家痛哭。門掛竹簾,外放香案桌,大門外掛紙幡(用自紙做成,一歲一張。疊好后在紙的中央剪成丁字型,然后逐張破開,用細繩捆住一端呈白球狀),男左女右。兒女白天黑夜燃燈守靈。五世內(nèi)晚輩陪靈,鄰人吊喪。守靈期間向親友發(fā)報喪帖,親友接報喪帖后,拿禾紙前來吊喪,吊喪人先向死者作揖跪下按稱呼哭,然后叩四個頭,吊喪結(jié)束,孝子要跪接跪送,若是女眷,則由死者兒媳孫媳跪接跪送。
成殮:凡老人死后,兩天即把尸體停放于棺材內(nèi),名曰:成殮。入殮時由長子抱頭,其他人相架,親屬繞棺木一圈,以示告別,然后蓋棺加扣。兒女侄孫痛哭一場。
辭靈:辭靈又名送三。(凡老人死后,一般在家停放三天,也有的停放五天、六天不等) 。在出殯前夕(或日發(fā)喪日),拿著事先扎好的紙轎,四個抬轎人,童男童女各一個(為侍候人),用面捏成燈盞,陪靈人有的拿燈盞,有的手拈香,到大路停止,擺上香案,由兒、兒媳、閨女邊梳頭,邊念叨,叫著爹或娘:“梳光頭,走明路”“旱進店,晚出城,高崗下洼慢慢行” “走高山,越亮臺,舂暖早日來”……。親友祭奠,燒轎等結(jié)束。
孝子在死者上柳木床后在頭上勒一白紙,“送三”后改換孝帽,穿孝衣。在棺前放一罐,每頓飯都加添,至出喪為止,名曰匣食罐。下葬時,連同死者姓名寫在卜瓦上埋在棺前。
在棺前:
出殯:出殯也稱發(fā)喪。一般戶都較為隆重,有響器班、架鼓班、舞獅,親友祭奠有早晨家祭,中午安奠,下午出喪在路上有路祭,親家行古祭。埋葬前在墳上行送葬祭。行祭時,有八拜,十二拜、二十四拜,走馬上香等禮節(jié)。
出喪時,長子摔老盆,打紙幡。領喪人沿路撒紙錢,下葬后把陪靈人手持的哀杖,埋在墳四周,以便成活成林。
棺材按穴位入葬后,孝子即回家,兒妻圍墳一周,抓幾把土帶回家,全家吃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
孝子次日到外祖父家謝孝,并沿村叩頭,答謝為其老人吊唁埋葬之恩典。
第三天早,兒女、兒媳上墓園墳,并燒化扎好的紙樓、房屋等物。
一七、二七,三七、百天都上墳燒紙,擺供禮,兒女們哭祭,逢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舉行大祭,親朋好友均到。此后,才告禮臺前婚喪習俗
作者:玄太貴 朱繼軒(來源于臺前縣信息檔案網(wǎng))
俗話說:“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迸_前縣各村曾屬壽張、陽谷、東阿、東平、范縣五縣,因之風俗民情各不相同,擇其相近者,僅就漢族婚嫁,喪葬習俗予以初探。
婚 嫁
1、說媒:由媒人根據(jù)男女雙方門第條件,從中介紹。因家庭狀況不同,成婚時的年齡則大小不等,但一般女方年齡比男方較大。貧窮人家則有大丈夫小媳婦的現(xiàn)象。
2、換啟:經(jīng)媒人介紹,雙方家長同意,然后換小啟(又名小字),先出男方寫好,由媒人送至女家,將女方寫的小字帶回,初定婚成。再由八大媒紅雙方親家擇定吉日,舉行宴會換大啟,隨之,由媒人把彩禮送到女家,正式定昏。
3,擇吉日:由媒人把女方生時帖要來,根據(jù)其生辰八字,推算出忌什么,住什么屋等,捧定吉日良辰,告知女家,雙方做結(jié)婚準備。但何日迎娶,只準男方催女方,不準女方催男方。
4、迎娶:娶親前夕,新郎由人領著,響器班吹著喜慶曲,到本村各戶長者家叩頭。次日,新郎披紅、插花,坐轎迎親。轎前響器班吹奏,有一人,身背拜匣,放炮啟程,還有人抬喜灑一壇,喜盒一架。迎親轎出村東頭,回時進村西頭。娶親時伴隨一童予名曰搶打嗚雞。古時搶雁求親,采驗貞操之意。后因雁難得,故改為搶公雞求親,取諧音吉利之意。貧窮人家用不起轎,只好用車迎娶。
新郎由親家迎到家中廳堂內(nèi)設簡宴相待,新娘梳妝完畢,新郎到天井院叩四個頭,名曰“求親”。
新娘身穿彩肩、裙子,頭戴首飾花帽,上頂眉頭紅,外披催上衣,由押轎人用圈椅架著上轎出大門時,娘家人把放有麩子拌銅錢的托盤送至新娘面前,新娘抓一把包在手巾內(nèi),帶到婆家去-名曰抓財,路途中彩轎不許落地。
5、燎轎傳囔。轎到門前,先放鞭炮,后用燃著的草把燎轎一圈,以驅(qū)除在路途上迂到的鬼狐邪神。隨之兩名女孩遞給新娘用紅紙包好的錢包,由兩人用圈椅抬著進天并院,天紅并院紅氈鋪地。新娘下椅跨過馬鞍子,取其安全之意。兩名十全婦女托花糕從其頭頂拿過,取步步登高之意.事先在玉皇大帝神位前設好香案,上放一方斗,斗內(nèi)裝高糧和香燭,插一桿稱,在音樂伴奏中拜過天地,接新娘婦女用稱挑下眉頭紅帛,由蒲上傳進入洞房,接待人把催上衣掛在喜房門上,并唱著“催上衣門上掛,不等二年抱娃娃。”屋內(nèi)新夫婦坐帳喝同心酒。飯畢送女客走后,由一名婦女引領新婦拜見翁姑.晚輩男女鬧新房。
6、鋪床填枕:迎親花轎出村后,在家由兩名十全婦女在新房內(nèi)用麥秸或其他草鋪床(或炕),同時,還念喜歌:“今年鋪于草,明年生個小”,“鋪豆秸,中秀才”?!颁侊?,審個探花郎”。
晚上填枕,有的夫妻雙方填,有的因新郎小由十全婦女代填.枕頭填好縫好后,女方拿出一對火燒(用面包糖做成)給男方,表示夫妻團圓,生活美滿。
7、絞臉:新婦進門第二天,由一名手巧婦女給新婦絞臉,即用新線把新婦面部汗毛絞凈,表示已成婦人。絞時歌屆: “開新驗,使新線,今年吃火燒,明年吃喜面”。
下午,給長輩們磕頭,并上墳拜祖。
第三天夫妻同去女家探望,名曰“走三天”,回來下廚房做飯。
第六天,男方下帖請親家。
走三天,還有“先住七、后住八,發(fā)了婆家發(fā)娘家”的諺語。也有一次住半月的習俗。
喪 葬
成年人因病因事臨終時,子女親屬立即為其換上新衣帽,名日“送老衣”。咽氣后,停放在堂屋中間柳木床上,頭朝外,床下陳放乾草等物,以防狗、貓穿過“炸尸”。燒“倒頭紙”,全家痛哭。門掛竹簾,外放香案桌,大門外掛紙幡(用自紙做成,一歲一張。疊好后在紙的中央剪成丁字型,然后逐張破開,用細繩捆住一端呈白球狀),男左女右。兒女白天黑夜燃燈守靈。五世內(nèi)晚輩陪靈,鄰人吊喪。守靈期間向親友發(fā)報喪帖,親友接報喪帖后,拿禾紙前來吊喪,吊喪人先向死者作揖跪下按稱呼哭,然后叩四個頭,吊喪結(jié)束,孝子要跪接跪送,若是女眷,則由死者兒媳孫媳跪接跪送。
成殮:凡老人死后,兩天即把尸體停放于棺材內(nèi),名曰:成殮。入殮時由長子抱頭,其他人相架,親屬繞棺木一圈,以示告別,然后蓋棺加扣。兒女侄孫痛哭一場。
辭靈:辭靈又名送三。(凡老人死后,一般在家停放三天,也有的停放五天、六天不等) 。在出殯前夕(或日發(fā)喪日),拿著事先扎好的紙轎,四個抬轎人,童男童女各一個(為侍候人),用面捏成燈盞,陪靈人有的拿燈盞,有的手拈香,到大路停止,擺上香案,由兒、兒媳、閨女邊梳頭,邊念叨,叫著爹或娘:“梳光頭,走明路”“旱進店,晚出城,高崗下洼慢慢行” “走高山,越亮臺,舂暖早日來”……。親友祭奠,燒轎等結(jié)束。
孝子在死者上柳木床后在頭上勒一白紙,“送三”后改換孝帽,穿孝衣。在棺前放一罐,每頓飯都加添,至出喪為止,名曰匣食罐。下葬時,連同死者姓名寫在卜瓦上埋在棺前。
在棺前:
出殯:出殯也稱發(fā)喪。一般戶都較為隆重,有響器班、架鼓班、舞獅,親友祭奠有早晨家祭,中午安奠,下午出喪在路上有路祭,親家行古祭。埋葬前在墳上行送葬祭。行祭時,有八拜,十二拜、二十四拜,走馬上香等禮節(jié)。
出喪時,長子摔老盆,打紙幡。領喪人沿路撒紙錢,下葬后把陪靈人手持的哀杖,埋在墳四周,以便成活成林。
棺材按穴位入葬后,孝子即回家,兒妻圍墳一周,抓幾把土帶回家,全家吃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
孝子次日到外祖父家謝孝,并沿村叩頭,答謝為其老人吊唁埋葬之恩典。
第三天早,兒女、兒媳上墓園墳,并燒化扎好的紙樓、房屋等物。
一七、二七,三七、百天都上墳燒紙,擺供禮,兒女們哭祭,逢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舉行大祭,親朋好友均到。此后,才告禮臺前婚喪習俗
作者:玄太貴 朱繼軒(來源于臺前縣信息檔案網(wǎng))
俗話說:“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迸_前縣各村曾屬壽張、陽谷、東阿、東平、范縣五縣,因之風俗民情各不相同,擇其相近者,僅就漢族婚嫁,喪葬習俗予以初探。
婚 嫁
1、說媒:由媒人根據(jù)男女雙方門第條件,從中介紹。因家庭狀況不同,成婚時的年齡則大小不等,但一般女方年齡比男方較大。貧窮人家則有大丈夫小媳婦的現(xiàn)象。
2、換啟:經(jīng)媒人介紹,雙方家長同意,然后換小啟(又名小字),先出男方寫好,由媒人送至女家,將女方寫的小字帶回,初定婚成。再由八大媒紅雙方親家擇定吉日,舉行宴會換大啟,隨之,由媒人把彩禮送到女家,正式定昏。
3,擇吉日:由媒人把女方生時帖要來,根據(jù)其生辰八字,推算出忌什么,住什么屋等,捧定吉日良辰,告知女家,雙方做結(jié)婚準備。但何日迎娶,只準男方催女方,不準女方催男方。
4、迎娶:娶親前夕,新郎由人領著,響器班吹著喜慶曲,到本村各戶長者家叩頭。次日,新郎披紅、插花,坐轎迎親。轎前響器班吹奏,有一人,身背拜匣,放炮啟程,還有人抬喜灑一壇,喜盒一架。迎親轎出村東頭,回時進村西頭。娶親時伴隨一童予名曰搶打嗚雞。古時搶雁求親,采驗貞操之意。后因雁難得,故改為搶公雞求親,取諧音吉利之意。貧窮人家用不起轎,只好用車迎娶。
新郎由親家迎到家中廳堂內(nèi)設簡宴相待,新娘梳妝完畢,新郎到天井院叩四個頭,名曰“求親”。
新娘身穿彩肩、裙子,頭戴首飾花帽,上頂眉頭紅,外披催上衣,由押轎人用圈椅架著上轎出大門時,娘家人把放有麩子拌銅錢的托盤送至新娘面前,新娘抓一把包在手巾內(nèi),帶到婆家去-名曰抓財,路途中彩轎不許落地。
5、燎轎傳囔。轎到門前,先放鞭炮,后用燃著的草把燎轎一圈,以驅(qū)除在路途上迂到的鬼狐邪神。隨之兩名女孩遞給新娘用紅紙包好的錢包,由兩人用圈椅抬著進天并院,天紅并院紅氈鋪地。新娘下椅跨過馬鞍子,取其安全之意。兩名十全婦女托花糕從其頭頂拿過,取步步登高之意.事先在玉皇大帝神位前設好香案,上放一方斗,斗內(nèi)裝高糧和香燭,插一桿稱,在音樂伴奏中拜過天地,接新娘婦女用稱挑下眉頭紅帛,由蒲上傳進入洞房,接待人把催上衣掛在喜房門上,并唱著“催上衣門上掛,不等二年抱娃娃?!蔽輧?nèi)新夫婦坐帳喝同心酒。飯畢送女客走后,由一名婦女引領新婦拜見翁姑.晚輩男女鬧新房。
6、鋪床填枕:迎親花轎出村后,在家由兩名十全婦女在新房內(nèi)用麥秸或其他草鋪床(或炕),同時,還念喜歌:“今年鋪于草,明年生個小”,“鋪豆秸,中秀才”?!颁侊?,審個探花郎”。
晚上填枕,有的夫妻雙方填,有的因新郎小由十全婦女代填.枕頭填好縫好后,女方拿出一對火燒(用面包糖做成)給男方,表示夫妻團圓,生活美滿。
7、絞臉:新婦進門第二天,由一名手巧婦女給新婦絞臉,即用新線把新婦面部汗毛絞凈,表示已成婦人。絞時歌屆: “開新驗,使新線,今年吃火燒,明年吃喜面”。
下午,給長輩們磕頭,并上墳拜祖。
第三天夫妻同去女家探望,名曰“走三天”,回來下廚房做飯。
第六天,男方下帖請親家。
走三天,還有“先住七、后住八,發(fā)了婆家發(fā)娘家”的諺語。也有一次住半月的習俗。
喪 葬
成年人因病因事臨終時,子女親屬立即為其換上新衣帽,名日“送老衣”。咽氣后,停放在堂屋中間柳木床上,頭朝外,床下陳放乾草等物,以防狗、貓穿過“炸尸”。燒“倒頭紙”,全家痛哭。門掛竹簾,外放香案桌,大門外掛紙幡(用自紙做成,一歲一張。疊好后在紙的中央剪成丁字型,然后逐張破開,用細繩捆住一端呈白球狀),男左女右。兒女白天黑夜燃燈守靈。五世內(nèi)晚輩陪靈,鄰人吊喪。守靈期間向親友發(fā)報喪帖,親友接報喪帖后,拿禾紙前來吊喪,吊喪人先向死者作揖跪下按稱呼哭,然后叩四個頭,吊喪結(jié)束,孝子要跪接跪送,若是女眷,則由死者兒媳孫媳跪接跪送。
成殮:凡老人死后,兩天即把尸體停放于棺材內(nèi),名曰:成殮。入殮時由長子抱頭,其他人相架,親屬繞棺木一圈,以示告別,然后蓋棺加扣。兒女侄孫痛哭一場。
辭靈:辭靈又名送三。(凡老人死后,一般在家停放三天,也有的停放五天、六天不等) 。在出殯前夕(或日發(fā)喪日),拿著事先扎好的紙轎,四個抬轎人,童男童女各一個(為侍候人),用面捏成燈盞,陪靈人有的拿燈盞,有的手拈香,到大路停止,擺上香案,由兒、兒媳、閨女邊梳頭,邊念叨,叫著爹或娘:“梳光頭,走明路”“旱進店,晚出城,高崗下洼慢慢行” “走高山,越亮臺,舂暖早日來”……。親友祭奠,燒轎等結(jié)束。
孝子在死者上柳木床后在頭上勒一白紙,“送三”后改換孝帽,穿孝衣。在棺前放一罐,每頓飯都加添,至出喪為止,名曰匣食罐。下葬時,連同死者姓名寫在卜瓦上埋在棺前。
在棺前:
出殯:出殯也稱發(fā)喪。一般戶都較為隆重,有響器班、架鼓班、舞獅,親友祭奠有早晨家祭,中午安奠,下午出喪在路上有路祭,親家行古祭。埋葬前在墳上行送葬祭。行祭時,有八拜,十二拜、二十四拜,走馬上香等禮節(jié)。
出喪時,長子摔老盆,打紙幡。領喪人沿路撒紙錢,下葬后把陪靈人手持的哀杖,埋在墳四周,以便成活成林。
棺材按穴位入葬后,孝子即回家,兒妻圍墳一周,抓幾把土帶回家,全家吃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
孝子次日到外祖父家謝孝,并沿村叩頭,答謝為其老人吊唁埋葬之恩典。
第三天早,兒女、兒媳上墓園墳,并燒化扎好的紙樓、房屋等物。
一七、二七,三七、百天都上墳燒紙,擺供禮,兒女們哭祭,逢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舉行大祭,親朋好友均到。此后,才告禮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