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余夢樓
◆ ◆ ◆
【作者簡介】
[此圖為故鄉(xiāng)讀書會專用會標]
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詩話:元日
文|李全修
元日又被稱為三元,即歲之元、時(四季)之元、月之元。 所以自古至今元日都被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數(shù)千年的中華民俗文化在這一天得到十分集中的展示。
為慶賀元旦,無論朝野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這種儀式早在帝舜時期就已存在?!渡袝に吹洹酚涊d:“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詢于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span>(譯文:正月元日,舜來到堯的太廟。咨詢四方諸侯之長,打開明堂四門,明察四方政務(wù),傾聽四方民情)這種天子于元旦朝見諸侯群臣的儀典,以后歷代都在實行,稱為“元會”或“正(zhēng)會”。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元旦大朝會》、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宋代元會儀式甚詳。
最早以元會為題的詩是曹植的《元會詩》:
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尊卑列序,典而有章。
衣裳鮮潔,黼黻玄黃。清酤盈爵,中坐騰光。珍膳雜遝,充溢圓方。
笙磬既設(shè),箏瑟俱張。悲歌厲響,咀嚼清商。俯視文軒,仰瞻華梁。
愿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室榮貴,壽考無疆。
隋代,隋煬帝與群臣有《獻歲宴宮臣詩》的唱和。唐代寫元會之詩更多,茲舉二首,以見唐代元會典儀之盛:
萬國賀唐堯,清晨會百僚?;ü谑捪喔?/span>綉服霍嫖姚。壽色凝丹檻,
歡聲徹九霄。御爐分獸炭,仙管弄云韶。日照金觴動,風吹玉佩搖。
都城獻賦者,不得共趨朝。(包佶《元日觀百僚朝會》)
大國禮樂備,萬邦朝元正。東方色未動,冠劍門已盈。帝居在蓬萊,
肅肅鐘漏清。將軍領(lǐng)羽林,持戟巡宮城。翠華皆宿陳,雪仗羅天兵。
庭燎遠煌煌,旗上日月明。圣人龍火衣,寢殿開璇扃。龍樓橫紫煙,
宮女天中行。六蕃陪位次,衣服各異形。舉頭看玉牌,不識宮殿名。
左右雉扇開,蹈舞分滿庭。朝服帶金玉,珊珊相觸聲。泰階備雅樂,
九奏鸞鳳鳴。徘徊慶云中,竽磬寒錚錚。三公再獻壽,上帝錫永貞。
天明告四方,群后保太平。(王建《元日早朝》)
民間元旦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元日民間風俗云:
從以上記載可知,至遲南朝梁代,在民間,元日就已經(jīng)有了燃爆竹,貼畫雞,掛桃符,貼門神,戴春勝,飲椒、柏酒,飲屠蘇酒,食五辛盤,打如愿,等民俗活動。這些風俗都含有慶賀和祈福的雙層意義。這些風俗都在梁以后古代詩歌中得到反映。
燃爆竹
“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說明燃爆竹是迎接新年到來的第一個節(jié)目。燃爆竹起源于發(fā)明火藥與紙張之前,以火燃燒竹子,使之爆裂發(fā)聲,故稱爆竹,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燃爆竹的原始意義是以爆裂的巨大響聲恐嚇、驅(qū)逐役癘之鬼,后來逐漸演變?yōu)閼c祝新年的到來,制造歡樂熱鬧的氣氛。后世燃爆竹(鞭炮)的時間應(yīng)該是在新年與舊年交會之時,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元旦》即明確地說:“京師謂元旦為大年初一。每屆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連霄達巷,絡(luò)繹不休。”因此,無論是唐代還是宋代,都是在題詠除夕、守歲的詩中寫到燃爆竹。如最早寫到爆竹的唐代張說的《岳州守歲二首》其二:
又如寫燃爆竹流傳最廣的王安石的《除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再如下列宋代詩詞:
一杯椒醑。惜飲難成醉。爆竹聲中人未睡。共道今宵守歲。 不如且就衾裯。誰能細數(shù)更籌。三百六旬過了,明朝卻是年頭。(王炎《清平樂·嘉定壬申除夜》)
爆竹驚今夕,屠蘇薦詰朝。去來時轉(zhuǎn)眼,新舊歲中腰。立地符先釘,倚門錢未燒。土人珍裂餅,聊以薦金蕉。(鄧深《除夕把酒》)
范成大的《爆竹行》則對燃爆竹進行了細致的敘寫,使讀者對這一習俗能有很具體的了解:
歲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政用前五日。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jié)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
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百聲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余威可驅(qū)癘;屏除藥裹添酒杯,晝?nèi)真矣我節(jié)馑?/span>
貼畫雞
古代曾有對于雞的崇拜。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載:“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薄俄n詩外傳》認為,雞是具備五德之禽:“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時不失者,信也?!?/span>晉·王嘉《拾遺記·唐堯》云:“(重明之鳥)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zāi)群惡不能為害……其未至之時,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置於門戶之間,則魑魅丑類自然退伏。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牖上,此之遺像也?!?span style="letter-spacing:.7px;">《荊楚歲時記》亦云:“﹝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鼻濉?span style="letter-spacing:.7px;">周亮工《書影》卷二:“按《歲時記》:'正月一日,貼畫雞。’今都門剪以插首,中州畫以懸堂,中貴人尤好畫大雞於石,元日張之,蓋北地類呼'吉’為'雞’,俗云室上大吉也。”
又,《北史·魏收傳》引董勛答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正旦畫雞於門。”在類似創(chuàng)世紀的中國神話中,雞是最先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動物,故以元月一日為雞日。以上各種記載說明,在元日畫雞張貼于門戶之俗來源甚古,其用意是在表示求吉避兇的愿望。貼畫雞之俗在宋代以后詩中多有反映。如:
桃符、貼門神
據(jù)《淮南子》,桃符以兩塊長約七八寸、寬一寸余的桃木做成,上書除禍降福的吉利話,釘于大門兩側(cè),以辟邪驅(qū)鬼。之所以選擇桃木,是源于《山海經(jīng)·海外經(jīng)》所載神話:“東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樹,屈蟠三千里。東北有門,名曰鬼門,萬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shēnshū),一名郁壘(yùlǜ),主閱領(lǐng)萬鬼。若害人之鬼,以葦索縛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南北朝以前是在左右兩塊桃木板上繪上神荼、郁壘的畫像,稱為門神。五代時,后蜀宮殿里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聯(lián)語,由此逐漸演變?yōu)榇郝?lián)。傳說第一副春聯(lián)出自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之手:“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焙髞砗笫駷樗螌斡鄳c所滅,滅掉后蜀后,宋把宋太祖趙匡胤的生日定為長春節(jié),所以有人說孟昶所作春聯(lián)恰好是后蜀滅亡的讖語。
唐代以后,改以秦瓊、尉遲恭畫像為門神。這源于《隋唐演義》所載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為成就帝業(yè)殺人無數(shù),即位后夜間多做惡夢,李世民就命秦瓊與尉遲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衛(wèi)于宮門兩旁。李世民念秦瓊、尉遲恭二將日夜辛勞,便讓宮中畫匠繪制二將之戎裝像,怒目發(fā)威,手持鞭锏,懸掛于宮門兩旁。此后邪祟全消?!段饔斡洝返谑貏t演繹為魏征夢斬涇河龍王,涇河龍王的魂魄晚上經(jīng)常騷擾唐太宗,唐太宗就命秦瓊、尉遲恭守門的故事。
宋代也有以鐘馗為門神的。鐘馗為傳說人物,宋·沈括《夢溪補筆談·雜志》記載:唐人題吳道子畫鍾馗像,略云明皇夢二鬼,一大一小。小者竊太真紫香囊及明皇玉笛,繞殿而奔;大者捉其小者,擘而啖之。上問何人,對曰:“臣鐘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后世乃圖其形以除邪驅(qū)祟。
至明,則“畫門神為將軍朝官諸式,復(fù)加爵鹿蝠蟢寶馬瓶鞍諸狀,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保鳌ゑT應(yīng)京《月令廣義》)“爵鹿蝠蟢寶馬瓶鞍”取其諧音,雙關(guān)“爵祿福喜平安”。
寫桃符的詩也以上引王安石《除日》流傳最廣。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寫到制作、釘掛桃符的過程:
把桃樹鋸做桃符,釘在門上,著他兩個(指門神)替我管門戶。
陸游《除夜雪》詩云:“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庇?/span>《辛酉除夕》云:“銅瓶垂碧井,手自浸屠蘇;松煤染兔穎,秉燭題桃符;登梯掛鍾馗,祭灶分其余,僮奴嘆我健,卻立不敢扶。”說明寫桃符和掛桃符掛鐘馗像都是在元日天亮之前。
飲椒酒、柏葉酒、屠蘇酒
椒酒,用椒實浸制的酒?!冻鯇W記》四漢·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謂正日?!計D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庇纱丝芍?,早在漢代就已有了進椒酒的風俗。許多宋詩都寫到了椒酒,如“椒酒須分歲,江梅巧借春”(宋·陳造《聞師文過錢塘》),“家家椒酒歡聲里,戶戶桃符霽色中”(陸游《丙寅元日》),“慚愧曾孫來賀歲,勸翁椒酒各斟些”(劉克莊《賀歲》)。
柏酒即柏葉酒。因為柏葉后凋而耐久,故古人取其葉浸酒,元日共飲,以祝長壽。如“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南朝·庾肩吾《歲盡應(yīng)令詩》),“飄零還柏酒,衰病只藜床”(唐·杜甫《元日示宗武》),“椒盤卷紅燭,柏酒溢金杯”(宋·朱淑真《除夜》)。
屠蘇亦作酴酥、屠酥。屠蘇,藥名,與肉桂、山椒、白術(shù)、桔梗、防風等調(diào)酒曰“屠蘇酒”。前引《荊楚歲時記》載飲酒之法云:“于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屠蘇酒……凡飲酒次第,從小起?!边@種先少后長的飲酒次序在唐代已經(jīng)形成,所以顧況詩云:“不覺老將春共至,手把屠蘇讓少年。”(《歲日作》)在宋代則被普遍遵守,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碧K轍《除日》詩:“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鄭望之《除夕》詩:“可是今年老也無?兒孫次第飲屠蘇。一門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時到老夫。”都反映了這種習俗。飲屠蘇酒的具體時間則是在燃放爆竹之后、元日黎明到來之時。這有宋人之詩為證:“爆竹驚今夕,屠蘇薦詰朝”(鄧深《除夕把酒》),“屠蘇卯酒紅生暈,細菜辛盤翠作堆”(艾性夫《除日立春》),“坐聽爆竹渾無寐。明朝末后飲屠蘇”(李處全《玉樓純·守歲》),“未厭夜寒燒榾柮,已貪曉色進屠蘇”(李石《除夕》),“侵晨書吉向門楣,愿得新正事事宜。手把屠蘇揩睡眼,燈前吟足隔年詩”(宋·周密《元日口號》),都把飲屠蘇酒的時間指向?qū)晕磿灾畷r。
明·張岱《夜航船》則云:“屠蘇酒。屠蘇,庵名。漢時有人居草庵造酒,除夕以藥囊浸酒中,辟除百病,故元日飲之。其飲法,先少者后老者。以少者得歲,故先之;老者失歲,故后之?!边@說明漢代就已有了元日飲屠蘇酒的風俗。
五辛盤、膠牙餳、敷于散、卻鬼丸、藍尾酒
五辛盤,又稱春盤。盛裝五種味辛食物的盤子。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注曰:五辛,所以發(fā)五臟氣?!薄稓q華紀麗》:“盤號五辛,觴稱萬壽?!薄侗静菥V目》:“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蓼蒿、芥辛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币灿腥苏f五辛是指蔥、薤、韮、蒜、興蕖。
膠牙餳即麥芽糖。晉·周處《風土記》:“膠牙者,蓋以使其牢固不動。”
唐代宴飲,酒巡至末座,謂之藍尾酒。也作婪尾酒。唐·蘇鶚《蘇氏演義》下:“今人以酒巡匝為婪尾。又云:'婪。貪也?!^處于座末,得酒為貪婪?!?/span>
敷于散,中藥散劑名?!肚G楚歲時記》:“敷于散出葛洪《煉化篇》,方用柏子仁、麻仁、細辛、干姜附子等分為散,井華水服之?!?/span>
這些習俗,詩中屢有涉及,如:
除以上習俗外,宋代以后又有拜年、戴春勝的習俗。
拜年
按《荊楚歲時記》,南朝尚無“拜年”一詞,只是于元旦之日家庭內(nèi)部長幼“以次拜賀”。至宋代則有“拜年”之俗。吳自牧《夢粱錄》一《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復(fù)鮮服往來拜節(jié)?!彼稳藢懓菽曛姴⒉缓币?,如鄭剛中《家旁有廟其巫每歲旦必鳴角作法以觴其神鄰里聞角聲則知其將曉矣》:
村巫吹角天將曉,里巷拜年爭欲早。我驚節(jié)物懶下床,眼看屠蘇心恅愺。
未能免俗出門去,禮數(shù)乖煩無所考。春風堂堂不顧人,自向池塘綠春草。
誰知此發(fā)不堅牢,一回如此一回老。
明代新年拜年之俗更盛。明·沈榜《宛署雜記》第十七卷《民風》記萬歷年間拜年風俗:
歲時元旦拜年(晨起當家者,率妻孥,羅拜天地,拜祖禰,作匾食,奉長上為壽)。燒阡張(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貨草紙細剪者為阡張,供其前,俟三日后焚而徹之。惟佛前則供用果面,阡張至元宵罷,乃焚)。道上叩頭(元旦出游,道逢親友,即于街上叩頭)。
明末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城東內(nèi)外·春場》記當時北京拜年風俗:“家長少畢拜,姻友投箋互拜,曰拜年也。”此處所說“投箋互拜”,后代逐漸演變?yōu)橥端唾R年片,如詩所云: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明·文征明《拜年》)
投刺依然驅(qū)瘦馬,趨朝慎自聽晨雞。(明·江盈科《元旦作》)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元旦》記清代拜年之俗與明代大體相近:“接神之后,自王公以及百官,均應(yīng)入朝朝賀。朝賀已畢,走謁親友,謂之道新喜。親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蟒服,道路紛馳,真有車如流水馬如游龍之盛,誠太平之景象也?!薄肚寮武洝酚浨宕菽曛自疲骸澳信源伟菁议L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門首設(shè)籍書姓氏,號為門簿。鮮衣炫路,飛轎生風,靜巷幽坊,動成鬧市。薄暮至人家者,謂之拜夜節(jié)。初十日外,謂之拜燈節(jié)。故俗有有心拜節(jié)寒食未遲之謔。琳宮(道觀)梵宇(佛寺)亦交相賀歲,或粘紅紙袋于門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辈⒁秮碜凇栋菽辍吩娫疲?/span>
戴春勝
勝,綵結(jié)一類頭飾,舊時正月初一婦女所戴的綵勝就叫春勝。《宛署雜記》:“歲時元旦……戴鬧嚷嚷(以烏金紙為飛鵝、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錢,呼曰鬧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貴人有插滿頭者……)?!?/span>
——余夢樓出品——
李全修先生文章鏈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