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李白于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被詔許還鄉(xiāng),驅出朝廷后,在洛陽與杜甫相識,兩人一見如故,來往密切。公元745年(天寶四載),李杜重逢,同游齊魯。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游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題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
“醉別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跡,亭臺樓閣幾乎都登臨游覽遍了,“登臨遍池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么盼望這次分別后還能再次重會,同游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游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游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里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tài)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采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舍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仿佛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么,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么豪邁而爽朗。結句干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干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凈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xiàn),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作品原文
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②?
鴻雁幾時到③?江湖秋水多④。
文章憎命達⑤,魑魅喜人過⑥。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①天末:天的盡頭。這里指夜郎。當時李白因永王李嶙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還至湖南。
②君子:指李白。
③鴻雁:指傳送書信的鴻雁。
④這是為李白的行程擔憂之語。
⑤命:命運,時運。文章:這里泛指文學。這句意思是:有文才得人總是薄命遭忌?!?span lang="EN-US">⑥魑魅: 鬼怪,這里指壞人或邪惡勢力 過:過錯,過失?!∵@句指魑魅喜歡幸災樂禍。
?。ㄓ腥藢?span lang="EN-US">“過”解釋為經過,但律詩最講究對仗,此聯(lián)文章對魑魅,憎對喜,命達對人過。達,通達。命運通達又如何能對人經過? 所以應理解為人犯了過失,遭了厄運 )
⑦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舊羅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從璘實出于⑥愛國,卻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樣。所以說,應和屈原一起訴說冤屈。汨羅:汨羅江,在湖南湘陰縣東北。
【譯文】
涼風颼颼從天邊起,你的心境怎樣,令我惦念不已。傳信的鴻雁幾時能飛到?只恐江湖秋水多風浪。文才卓絕薄命遭嫉恨,山精水怪最喜歡好人犯錯。你與沉冤的屈子同命運,投詩汨羅江,訴說冤屈與不平。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這首詩和《夢李白二首》當是同一時期的作品,為詩人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所作。時李白坐永王璘事長流夜郎,途中遇赦還至湖南,杜甫因賦詩懷念他。
首句以秋風起興,給全詩籠罩一片悲愁。詩人說:時值涼風乍起,景物蕭疏,悵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兩句,已覺人海滄茫,世路兇險,無限悲涼,憑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卻反問遠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經意的寒暄,而于許多話不知應從何說起時,用這不經意語,反表現(xiàn)出最關切的心情。這是返樸歸真的高度概括,言淺情深,意象悠遠。以杜甫論,自身淪落,本不足慮,而才如遠人,罹此兇險,定知其意之難平,遠過于自己,含有“與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無邊揣想之辭,更見詩人想念之殷。代人著想,“懷”之深也。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瀟湘洞庭,風波險阻,因慮“江湖秋水多”。李慈銘曰:“楚天實多恨之鄉(xiāng),秋水乃懷人之物。”悠悠遠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語以祈珍攝。然而鴻雁不到,江湖多險,覺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
對友人深沉的懷念,進而發(fā)為對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達”,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途多舛,語極悲憤,有“悵望千秋一灑淚”之痛:“魑魅喜人過”,隱喻李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此二句議論中帶情韻,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長,有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長蘅評:“一憎一喜,遂令文人無置身地。”這二句詩道出了自古以來才智之士的共同命運,是對無數(shù)歷史事實的高度總結。
此時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讒放逐、自沉汨羅的愛國詩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這位千載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點,所以詩人飛馳想象,遙想李白會向屈原的冤魂傾訴內心的憤懣:“欲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這一聯(lián)雖系想象之詞,但因詩人對屈原萬分景仰,覺得他自沉殉國,雖死猶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亂,一清中原,結果獲罪遠謫,雖遇赦而還,滿腔的怨憤,自然會對前賢因秋風而寄意。這樣,“欲共冤魂語”一句,就很生動真實地表現(xiàn)了李白的內心活動。最后一句“投詩贈汨羅”,用一“贈”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載同冤,斗酒詩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詩相贈以寄情。這一“贈”字之妙,正如黃生所說:“不曰吊而曰贈,說得冤魂活現(xiàn)。”(《讀杜詩說》)
這首因秋風感興而懷念友人的抒情詩,感情十分強烈,但不是奔騰浩蕩、一瀉千里地表達出來,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轉,縈繞心際。吟誦全詩,如展讀友人書信,充滿殷切的思念、細微的關注和發(fā)自心靈深處的感情,反復詠嘆,低回婉轉,沉郁深微,實為古代抒情名作。
春 光
李商隱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游絲百尺長?
李商隱詩鑒賞
李商隱擅長抒寫日常生活中某種微妙的詩意感受。
這首小詩,寫的就是春光爛漫所引起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題一作“春光”。
第一句語、意都顯得有些奇特。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麗、富于生命力的景象;而春天的麗日艷陽,本來就是使一切自然景象呈現(xiàn)出絢爛色彩和勃勃生機。
說“春光斗日光”,似乎不大容易理解。但詩人對艷陽照耀下一片爛漫春光的獨特感受,卻正是借“斗”字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麗日當空,春光爛漫,在詩人的感覺中,正像是春光與日光爭艷競妍。著一“斗”字,將雙方互爭雄長的意態(tài),方興未艾的趨勢,以及天地上下流溢著的熱烈氣氛全部傳出。作者《霜月》說:“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將秋夜霜月交輝的景色想象為霜月之神競艷斗妍,所表現(xiàn)的境界雖和“春光斗日光”有別,而“斗”字的表現(xiàn)力則同樣杰出。不過“春光斗日光”好像還有另一層意蘊。
日光,既指艷陽春日,又兼有時光之意。眼前這爛漫紛呈的春光又似乎日日與時光的腳步競賽,力求在這美好的時光尚未消逝之前呈現(xiàn)出它的全部美艷。這后一層意蘊,本身就包含著韶光易逝的些微惆悵,暗示下文意緒的紛擾不寧。
第二句實寫春光,微寓心緒。山城斜路之旁,杏花開得茂盛。在艷陽映照下,飄散出陣陣芳香。杏花的特點,是花開得特別繁華,最能體現(xiàn)春光的爛漫,但遠望時這一片繁花卻微呈白色。這種色感又很容易觸動春日的無名惆悵。所以這“山城斜路杏花香”的景物描寫中所透露的,便不僅僅是對爛漫春光的陶醉,而且包含著一種難以言狀的繚亂不寧的無聊賴的心緒。
三、四兩句由這種復雜微妙的意緒進一步引出“心緒渾無事”的企盼—— 什么時候才能使心緒擺脫眼前這種繚亂不安的狀態(tài),能夠象這百尺晴絲一樣呢?游絲是春天飄蕩在晴空中的一種細絲。作為春天富于特征的景象,它曾經被許多詩人反復描繪過,如“百尺游絲爭繞樹”(盧照鄰《長安古意》)、“落花游絲白日靜”( 杜甫《題省中壁》),或點綴熱烈的氣氛,或渲染閑靜的境界。但用作這樣的比喻,卻是李商隱的個人獨創(chuàng)。
因為晴空中裊裊飄拂的百尺游絲,不僅形象地表現(xiàn)了“心緒渾無事”時的輕松悠閑、容與自得,而且維妙維肖地表現(xiàn)出一種心靈上近乎真空的狀態(tài),一種在心靈失重狀態(tài)下無所依托的微妙感受。再加上這“游絲百尺長”的比喻就從眼前景中信手拈來,所以更顯得自然渾成,情境妙合。“幾時”、“得及”,突出了詩人對“心緒渾無事”的企盼,又反過來襯托出了現(xiàn)時繚亂不安的心情。
詩歌中個別句子表達一時觸發(fā)的微妙感受,比較常見;整首詩專寫這種感受的卻不多見。因此后者往往被人們泥解、實解。如這首詩,注家們就有“虛度春光”、“客子倦游”一類的理解。而這樣闡釋往往使全詩語妙全失。
對雪
詩人:杜甫
戰(zhàn)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賞析】
杜甫這首詩是在被安祿山占領下的長安寫的。長安失陷時,他逃到半路就被叛軍抓住,解回長安。幸而安祿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設法隱蔽自己,得以保存氣節(jié);但是痛苦的心情,艱難的生活,仍然折磨著詩人。在寫這首詩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領唐軍在陳陶斜和青坂與敵人作車戰(zhàn),大敗,死傷幾萬人。消息很快就傳開了。
詩的開頭──“戰(zhàn)哭多新鬼”,正暗點了這個使人傷痛的事實。房琯既敗,收復長安暫時沒有希望,不能不給詩人平添一層愁苦,又不能隨便向人傾訴。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見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獨老翁”,就用一“獨”字,以見環(huán)境的險惡。
三、四兩句──“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正面寫出題目。先寫黃昏時的亂云,次寫旋風中亂轉的急雪。這樣就分出層次,顯出題中那個“對”字,暗示詩人獨坐斗室,反復愁吟,從亂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風,滿懷愁緒,仿佛和嚴寒的天氣交織融化在一起了。
接著寫詩人貧寒交困的景況。“瓢棄樽無綠”,葫蘆,古人詩文中習稱為瓢,通常拿來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壺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綠色代替酒字。詩人困居長安,生活非常艱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蘆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爐存火似紅”,也沒有柴火,剩下來的是一個空爐子。這里,詩人不說爐中沒有火,而偏偏要說有“火”,而且還下一“紅”字,寫得好象爐火熊熊,滿室生輝,然后用一“似”字點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爐中只存灰燼,由于對溫暖的渴求,詩人眼前卻出現(xiàn)了幻象:爐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紅。這樣的無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寫,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詩人此時內心世界的隱秘。這是在一種渴求滿足的心理驅使下出現(xiàn)的幻象。這樣來刻畫嚴寒難忍,比之“爐冷如冰”之類,有著不可以擬的深度。因為它不僅沒有局限于對客觀事物的如實描寫,而且融進了詩人本身的主觀情感,恰當?shù)匕言娙怂憩F(xiàn)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出來,做到了既有現(xiàn)實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詩人再歸結到對于時局的憂念。至德元載至二載(756ˉ757),唐王朝和安祿山、史思明等的戰(zhàn)爭,在黃河中游一帶地區(qū)進行,整個形勢對唐軍仍然不利。詩人陷身長安,前線戰(zhàn)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所以說“數(shù)州消息斷”,而以“愁坐正書空”結束全詩。“書空”是晉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劃著字。這首詩表現(xiàn)了杜甫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深切關懷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詩文解釋】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詞語解釋】
獨酌:一個人飲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將:和。
及春:趁著青春年華。
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交歡:一起歡樂。
無情:忘卻世情。
相期:相約。
邈:遙遠。
云漢:銀河。
【詩文賞析】
詩篇描寫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huán)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凄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于此,甚至連今后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李白的五言古詩創(chuàng)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們介紹了兩首他學習樂府民歌寫的《長相思》和《長干行》,而這首《月下獨酌》則完全是李白飄逸風神和浪漫詩風以及個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詩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聲韻,后六句仄聲韻。就五言古詩這一體裁來說,《月下獨酌》的篇幅并不算長,但其中卻飽含了一顆孤獨、寂寞心靈的追求與向往。這首詩通篇的出場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個人,卻通過獨白的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掀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感情波瀾,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歷來被認為是李白詩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里,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發(fā)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
在詩的一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一個非常宜人的環(huán)境之中,"花間一壺酒",花叢之中,一壺美酒,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墒浅龊跻饬系氖牵@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注腳,"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xiāng),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墒茄巯聟s無人作伴,要獨自一人喝了。但他靈機一動,又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脫脫一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面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鄉(xiāng)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秋月里,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一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只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神的詩行。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李白雖然請出了月亮與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詩人內心仍然是孤獨寂寞的,也許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shù)牟罹?,他們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比如李白為了建功立業(yè)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不肯做一個御用文人,為唐明皇、楊貴妃的醉生夢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著京城好好的榮華富貴不享,錦衣美食不要,待詔翰林不干,非要浪跡江湖,還要說自己什么"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這不是自討苦吃、自討沒趣嗎?也許正是這種被世人看來的不識實務,才使他最終落得個"長流夜郎"的下場。與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詩人杜甫曾經多次寫詩表達他對李白的欽佩與擔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二首》)。不過,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后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他有一首《獨坐敬亭山》詩這樣寫到:"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鳥,還是無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動彈的,都義無反顧地遠離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紋絲不動的大山了,即使這樣,李白還是能夠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養(yǎng)性,自得其趣,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勸月亮飲酒未果、與身影交流不成的時候,轉念一想,能夠在花間月下,飲酒作詩,而遠離世俗的雜念干擾,不正是當初醉臥長安時求之不得的賞心樂事嗎,那么就在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與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時行樂,不醉不休吧。但是一個"暫",說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這種解脫不過是暫時的,不過,大概也許正是因為其短暫,所以更顯得珍貴,不能輕易放過。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以下詩歌就由平聲韻轉入了仄聲韻,情緒也顯得更加激昂了。此時的李白,已經酒至半酣,漸至佳境了,只見他亦歌亦舞,憨態(tài)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隨著他歌唱的節(jié)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來,地上的身影更是隨著他的手舞足蹈而搖曳不定。這一切似乎都顯出一種莫名的凄涼與寂寞,而他覺得能夠有它們來陪伴已屬不易了,"交歡"一詞,顯示出詩人對此的知足,的確,美酒使李白忘卻人間的煩惱,明月給李白帶來心靈的安慰。在這種無人相伴的"交歡"中,詩人終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時刻,李白還意識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將回復到它們原先的形態(tài),這個以他為中心的臨時組合將不復存在了。不過,他并沒有絲毫的灰心喪氣,因為他與月亮和身影這種關系是長期穩(wěn)定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獨酌,更不會是最后一次,因為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注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義不帝秦的魯仲連這種獨往獨來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說"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與無情之物交歡,自然而然地顯示出當時的世態(tài)炎涼與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當初在長安待詔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噓,可是離開京城、身陷囹圄之際,卻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但是,透過這番在花間月下的獨酌與獨白,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歷盡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為盛唐詩人的代表,所以為后人推崇備至,正是因為他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與生俱來的曠達與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從這一角度對《月下獨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
《月下獨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純真而著稱的,通觀全詩其感情波瀾可以明顯分為幾層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揚,"花間一壺酒",而第二句緊接著抑,"獨酌無相親"。但是接下來的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掃這種無相親的冷落,孤單。在詩歌的第一部分的結尾所出現(xiàn)的這種局面,是一種經過起伏、努力后獲得的由冷清到熱鬧的場面。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開,是"月下"場景的布置與"人物"(包括虛擬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場。雖然出現(xiàn)了一點困擾,但還是比較圓滿地順著詩人自己設想的軌跡進行的。
詩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詩人同樣又經歷了一次由悲涼到喜悅的情感的輪回。從感嘆月亮與身影這兩個招呼來的酒伴的不盡人意,到全然不顧、自得其樂的忘我境界。詩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節(jié)的正式展開,是"獨酌"的實施,在這一階段,詩人靠著自己雖然熱烈但卻是孤獨的心境,在執(zhí)著地追求一種如果不可能完美,因為在孤獨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飲"的月亮和"徒隨身"影子,已經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盡管"暫伴月將影"一句的"暫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絲無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樂須及春"卻說明了詩人已經調整了自己的心態(tài),從而實現(xiàn)了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滿足的"獨酌"。
詩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獨酌的高潮與升華,在這一階段,詩人已完全被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個"月下獨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亂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體,詩人在盡歡之后,馬上就要在花間月下的美酒之鄉(xiāng)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沒有忘記再次與那兩位與他一起成就"獨酌"的月亮與身影做出長久的約定。"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這種不離不散的執(zhí)著情懷,我們只有對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體會。
這首詩歌第二個成功之處是全詩的率性純真,毫無做作。對此,沈德潛是這樣評價的:"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唐詩別裁》)。的確,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塵,不過到頭來卻總是半途而廢。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只能對李白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境界發(fā)出由衷的贊嘆了。
杜甫《孤雁》賞析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注釋】:
這首詠物詩寫于大歷初杜甫居夔州時。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體物曲盡其妙,同時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稱佳絕。
依常法,詠物詩以曲為佳,以隱為妙,所詠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則不然,他開篇即喚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地飛著,叫著,聲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獨想念,而且還拼命追尋,這真是一只情感熱烈而執(zhí)著的“孤雁”。清人浦起龍評曰:“‘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讀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領的。
次聯(lián)境界倏忽開闊。高遠浩茫的天空中,這小小的孤雁僅是“一片影”,它與雁群相失在“萬重云”間,此時此際的心情該多么惶急、焦慮,又該多么迷茫??!天高路遙,云海迷漫,將往何處去找失去的伴侶?此聯(lián)以“誰憐”二字設問,這一問間仿佛打開了一道閘門,詩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滾滾流出:“孤雁兒啊,我不正和你一樣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誰來憐惜我呢?”詩人與雁,物我交融,渾然一體了。清人朱鶴齡注此詩說:“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詩人所思念者恐不獨是兄弟,還包括他的親密的朋友。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蕩不安的年月里,詩人流落他鄉(xiāng),親朋離散,天各一方,可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三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從心理方面刻畫孤雁的鮮明個性:它被思念纏繞著,被痛苦煎熬著,迫使它不停地飛鳴。它望盡天際,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喚聲聲,喚啊,喚啊,似乎那侶伴的鳴聲老在它耳畔響;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飛,不停地呼喚了。這兩句血淚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絕。浦起龍評析說:“惟念故飛,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鳴,哀多矣而鳴不絕,如更聞其群而呼之者。寫生至此,天雨泣矣!”(《讀杜心解》)
結尾用了陪襯的筆法,表達了詩人的愛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勞累;而野鴉們是全然不懂的,它們紛紛然鳴噪不停,自得其樂。“無意緒”是孤雁對著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與知己親朋相見,卻面對著一些俗客庸夫時厭惡無聊的心緒。“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王風·黍離》),與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談呢?
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贊歌,它表現(xiàn)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它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安雖命薄卻心高,寧愿飛翔在萬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lián)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人以“立體感”,仿佛電影鏡頭似的表現(xiàn)那云間雁影,真神來之筆。
贈柳
詩人:李商隱 朝代:唐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賞析】
《贈柳》,其實就是詠柳。詠而贈之,故題曰“贈”。前人認為此詩有本事,馮浩并認為系為洛陽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遠,別無旁證,真實情況,已難考知。
李商隱對柳很有感情,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這一首同他別的那些詠柳詩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處,而是非常廣闊的地域。“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首聯(lián)就從京城長安到大江之濱的江陵,寫柳從北到南,無處不在,“掩映”“參差”,秀色千里。
“掩映”、“參差”,是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點出時間是在春天。由“從”(任從)到“更”的變化,把柳的蓬勃生機,渲染得更加強烈。次聯(lián)“風流”、“婀娜”,則是寫柳的體態(tài)輕盈。柔長的柳枝,千枝萬縷,春風吹拂,宛若妙齡女郎,翩躚起舞,姿態(tài)是非常動人的。“見說”是聽見別人說,包括古今之人對柳的贊賞。“來當”句是說自己見到眼前之柳的時候,正當其婀娜多姿之時,表現(xiàn)出詩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從廣闊的背景上,對春柳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寫出了她嫵媚可愛的風姿。
下面接寫柳色綿延不斷。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籠煙罩霧,蔥蘢翠綠,望之令人心醉。詩人的目光,正是被這迷人的柳色所牽引,向前移去,直到橋邊,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斷,可是跨過橋去,向旁一彎,卻又順著長堤,向前延伸,最后雖然眼中已望不見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見到青青的柳色向遠方伸去。“行”作“行蹤”、“蹤跡”解。“意相隨”既指春柳傍隨長堤而去,也指詩人的心為柳所系,緊隨不舍,最后直至青樓酒旗、柳花似雪之處。“青樓”、“酒旗”是人間繁華之地;飛花似雪是春柳盛極之時。“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詩人的痛惜之情?;w似雪,固然美極盛極,然而繁華已極,就意味著離凋謝不遠。兩句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也把人的愛惜之情寫到極點。紀昀評此詩云:“五、六句空外傳神,極為得髓。結亦情致可思。”(《李義山詩集輯評》)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盡,很耐人尋味。
岑參《山房春事二首其二·梁園日暮亂飛鴉》賞析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吊古之作。梁園又名兔園,俗名竹園,西漢梁孝王劉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周圍三百多里。園中有百靈山、落猿巖、棲龍岫、雁池、鶴洲、鳧渚,宮觀相連,奇果佳樹,錯雜其間,珍禽異獸,出沒其中。梁孝王曾在園中設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馬相如等都應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見熱鬧:百鳥鳴囀,繁花滿枝,車馬接軫,士女云集。
就是這樣一個繁盛所在,如今所見,則是:“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這兩句描畫出兩幅遠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亂鴉聒噪;平視前方,一片蕭條,唯有三兩處人家。當年“聲音相聞”、“往來霞水”(枚乘《梁王兔園賦》)的各色飛禽不見了,宮觀樓臺也已蕩然無存。不言感慨,而今古興亡、盛衰無常的感慨自在其中。從一句寫到二句,極自然,卻極工巧:人們對事物的注意,常常由聽覺引起。一片聒噪聲,引得詩人抬起頭來,故先寫空中亂鴉。“日暮”時分,眾鳥投林,從天空多鴉,自可想見地上少人,從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蕭條景象。
詩人在遠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見庭園中的樹木,繁花滿枝,春色不減當年。就象聽到丁丁的伐木聲,更感到山谷的幽靜一樣,這突然闖入他的視野中的絢麗春光,進一步加深了他對梁園極目蕭條的印象。梁園已改盡昔日容顏,為什么春花卻依舊盛開呢?“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詩人不說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卻偏從對面翻出,說是“庭樹不知”;不說今日梁園頹敗,深可傷悼,自己無心領略春光,卻說無知花樹遵循自然規(guī)律,偏在這一片蕭條之中依然開出當年的繁花。感情極沉痛,出語卻極含蓄。
作為一首吊古之作,梁園的蕭條是詩人所要著力描寫的。然而一、二兩句已經把話說盡,再要順著原有思路寫出,勢必疊床架屋。詩人于緊要處別開生面,在畫面的主題位置上添上幾筆艷麗的春色。以樂景寫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園的景色愈見蕭條,詩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見傷痛了,反襯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
全詩分前后兩部分,筆法不同,色調各異,然而又并非另起爐灶,“庭樹”與“飛鴉”暗相關合(天空有鳥,地上有樹)。篇末以“舊時花”遙應篇首“梁園”,使全詩始終往復回還于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情之中。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贊許這首詩說:“后人襲用者多,然嘉州實為絕調。”歷來運用反襯手法表現(xiàn)吊古主題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詩老到圓熟的,卻不多見?!。愔久鳎?/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