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麻藥
1、《喉科紫珍集》卷下:麻藥
處方:川烏15克 白芷9克川椒21粒 草烏15克半夏9克 膽南星4.5克全蝎9克 細(xì)辛4.5克炒鹽15克
制法:上藥共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麻醉止痛,治咽喉部諸證需用刀針割烙者。
用法用量:用時吹患處。令喉內(nèi)肉麻不知疼痛而下刀烙。
出處:摘錄《喉科紫珍集》卷下
2、《咽喉經(jīng)驗秘傳》:麻藥
處方:細(xì)辛、南星、半夏、牙皂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止痛。
用法用量:用少許放患處,便不知痛,可用刀針。
出處:摘錄《咽喉經(jīng)驗秘傳》
3、《準(zhǔn)繩·瘍醫(yī)》卷六:麻藥(別名麻肌散)
處方:川烏、草烏、南星、半夏、川椒。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跌仆傷損。
用法用量:麻肌散(《中國接骨圖說》)。
出處:摘錄《準(zhǔn)繩·瘍醫(yī)》卷六
4、《喉科紫珍集》卷上:麻藥
處方:草烏5錢,川烏5錢,淮烏(即何首烏)5錢,燒鹽5錢,半夏3錢,全蝎3錢,白芷3錢,南星1錢5分,細(xì)辛1錢5分,川椒21粒。
制法:上藥各為末,和勻備用。
功能主治:喉疔、喉核須用刀針刺割者。
用法用量:喉疔喉核須用刀針刺割者,用此先吹患處,再下刀針。但吹后痰涎必須吐凈,不可咽下;用刀針后,惡血必須漱凈,再吹本秘諸藥方。
出處:摘錄《喉科紫珍集》卷上
5、《傷科匯纂》卷七:麻藥
處方:草烏3錢,當(dāng)歸2錢半,白芷2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服之不知痛。主整骨,取箭頭。
用法用量:每服5分,熱酒送下。飲甘草解,或白糖湯冷服亦解。
出處:摘錄《傷科匯纂》卷七
6、《石室秘錄》卷一:麻藥(別名麻肺丹、麻沸散)
處方: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dāng)歸1兩,菖蒲3分。
功能主治:麻醉。主輔助外科手術(shù)。
用法用量:麻肺丹(《傷科匯纂》卷七)、麻沸散(《華佗神醫(yī)秘傳》卷三)。
出處:摘錄《石室秘錄》卷一
7、《驗方新編》卷十一:麻藥
處方:川烏尖2錢5分,草烏尖2錢5分,生半夏2錢5分,生南星2錢5分,蓽拔2錢5分,蟾酥2錢,胡椒5錢,細(xì)辛5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敷之麻木不痛。主割毒瘡或取箭頭、槍子。
用法用量:酒調(diào)搽。
出處:摘錄《驗方新編》卷十一
8、《醫(yī)事啟源》引紀(jì)州華岡氏方:麻藥
處方:曼陀羅花8分(陳舊者佳,新者發(fā)嘔),草烏頭2分,白芷2分,當(dāng)歸2分,川芎2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麻醉。主乳巖結(jié)毒,淋漏便毒,附骨疽及跌損脫臼。
用法用量:空心服之。須臾,心氣昏暈,手足頑痹,或沉眠不覺,或悶亂發(fā)狂,乘時施治。既而飲之以濃茶,又與黃連解毒加石膏湯,2-3時乃醒。如目眩咽干神氣不復(fù)者,用黑豆湯即解。倘其不醉者,更飲溫酒。或乘輦動搖必醉。
出處:摘錄《醫(yī)事啟源》引紀(jì)州華岡氏方
9、《理瀹》:麻藥
處方:草烏、川烏。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止痛。主缺唇縫合手術(shù)。
用法用量:涼水調(diào),攤貼患處。
出處:摘錄《理瀹》
10、《醫(yī)學(xué)入門》卷八:麻藥
處方:牙皂5兩,木鱉5兩,紫金皮5兩,白芷5兩,半夏5兩,烏藥5兩,土當(dāng)歸5兩,川芎5兩,川烏5兩,草烏1兩,小茴香1兩,坐拿草(酒煮熟)1兩,木香3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麻醉。主諸樣骨碎、骨折、出臼窩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好紅酒調(diào)下。麻到不識痛處,再施手術(shù)。后用鹽湯或鹽水與服,立醒。傷重手近不得者,更加坐拿草、草烏及蔓陀蘿花各5錢。
出處:摘錄《醫(yī)學(xué)入門》卷八
11、《種福堂方》卷四:麻藥
處方:白芷2兩,制半夏2兩,川芎2兩,木鱉(去殼,依法炮制)2兩,烏藥2兩,牙皂2兩,當(dāng)歸2兩,大茴香2兩,紫荊皮2兩,木香5錢,川烏1兩,草烏1兩(俱生用)。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外科動刀針不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好酒調(diào)下,麻木不知疼痛。若人昏沉,用鹽水飲之即解。
出處:摘錄《種福堂方》卷四
12、《喉科枕秘》卷二:麻藥
處方:川烏、草烏、淮烏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麻醉。
用法用量:(不詳待核實查證整理完善),瓷瓶收用。
出處:摘錄《喉科枕秘》卷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