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作為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也是教育是否成功的橋梁之一,父母的正確引導是不可或缺的。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不能有效溝通、孩子拒絕交流溝通的情形在很多家庭屢見不鮮。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與孩子有效溝通吶?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
LOVE
首先,父母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家庭教育是以子女為核心的,這就要求家長以身作則、知行合一,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明白事理。家庭關系和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品行不端的父母很難培養(yǎng)出品質高尚的孩子、行為懶散的父母也很難培養(yǎng)出主動積極、勤奮學習的孩子、消極悲觀的父母難以讓孩子樂觀自信,而頻繁的家庭暴力不但會導致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更會影響心理健康。
另外,每個孩子生長的家庭環(huán)境、文化背景、經(jīng)濟基礎、自然環(huán)境、興趣愛好等等都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不能千篇一律套用別人所謂的成功的教育模式,而應該因材施教。很多家長效仿所謂“教育成功”家庭的教育方式,其效果往往適得其反?!盎屫埌帧笔健?“嚴母慈父”式或“嚴父慈母”式教育并不適用于每個家庭。有了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與孩子溝通自然不容易遇到阻礙。
二、消除“青春叛逆”的思維模式
消除“青春叛逆”的思維模式,以平等的心態(tài)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由。家長眼里的所謂的“叛逆”,只是建立在“以家長和老師為中心”的理念上建立起來的一種“一廂情愿”的判斷。一旦建立了這樣的意識觀念,家長就自然會以為“自己是正確的”,進而覺得“既然我是正確的,那么孩子就應該聽話”,然后就給孩子的行為規(guī)范和未來目標作好了一系列的規(guī)劃,只要求孩子照做就行了。所謂的“叛逆”,有時是孩子為了尋求更多的關注、亦或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以證實自己的存在。
孩子表現(xiàn)出的種種現(xiàn)象,極大部分源自父母的教育。行為主義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行為大多是后天習得。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位啟蒙老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首先是從認識和模仿父母開始的,父母的人格、態(tài)度、情緒、動機、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生活方式、道德修養(yǎng)、文化素質等等都對孩子的成長與人格的塑造都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要“慎言慎行”,
更要懂得“身教重于言傳以及言行合一”的重要性。
當看到你的孩子開始反抗,你首先要明白你的孩子真的長大了,同時也該欣慰孩子“獨立意識的發(fā)展,能夠表達自己的主觀思想”,這不正是父母該期待的嗎?也有些孩子的叛逆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由于教育和環(huán)境的影響,讓孩子感知到了來自各方面有形或無形的壓抑,從而進行反抗而產(chǎn)生的一種表現(xiàn)。
三、消除“代溝”的影響
盡量消除“代溝”的影響,學會傾聽與尊重。由于時代的變遷、文化的滲透和社會的發(fā)展,新老一代在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隔閡,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有代溝往往是因為父母跟不上時代變化,過于保守,不思考,不學習,不理解造成的。因而在價值觀發(fā)生變化的時代,應該努力思考,努力學習,努力理解與關心后代,學會傾聽他們的意見。同時,子女也要多加思考,理解父母的思想做法是受其成長的時代環(huán)境和文化的限制,充分體諒父母,感受父母關愛,共同理解和適應社會。有效溝通的關鍵是在理解孩子所思所想、傾聽他們的情緒、建立平等交流的基礎上,給予了孩子充分的尊重后才能順利進行的。
四、家長要加強自我提高
其實,很多父母的潛意識中存在著自我實現(xiàn)缺失的心理,而且時常演化出焦慮的情緒,他們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實現(xiàn)自己未能達成的理想和目標,這種補償心理成為其內心深處的一個教育的深層動機,在這種心理動機的驅使下就表現(xiàn)出處處控制的心態(tài),并不自覺地將內心焦慮的情緒發(fā)泄到孩子身上,這必然會激化矛盾。
因此,父母要學會冷靜分析自己的心態(tài)、客觀對待教育問題。
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生活在民主教育氛圍下的孩子,并不會有明顯的青春期叛逆行為,因為他不需要挑戰(zhàn)權威。父母總是以一種開放、寬容的眼光來看孩子,孩子從來就不需要和父母抗爭什么,因為家里沒有所謂的“權威”。實際上,家庭應該是個“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
孩子的教育是一項非常系統(tǒng)而漫長的工程,盡職盡責的父母,應當是能夠陪伴孩子一起長大的父母。父母的成長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如果父母都沒有完成這種自我成長,可能很難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也就無從談起有效溝通。
如果您想培養(yǎng)孩子自主學習習慣
想要糾正孩子學習上的小問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