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臟腑表里關系中,心小腸、肺大腸、脾胃、腎膀胱、肝膽為表里關系,肝咳中其實也為包含了膽火上逆咳嗽之候。最明顯的癥狀是咳吐膽汁,這在《素問·咳論》就說:“膽咳之狀,咳嘔膽汁”。清朝名醫(yī)葉天士即葉桂,更明確地指出:足少陽膽經郁熱上逆肺經而咳,嚴重時胃脘脹悶、頭脹喉癢,兩寸脈大等。
肝膽互為表里,膽附于肝,皆主升發(fā),膽郁熱肝也熱而上逆于肺致咳嗽發(fā)生。所以病在肝膽有熱,治療時必須祛除肝膽郁熱,病原去咳嗽自消。另外,肝咳嚴重后,也容易轉為膽咳,因為在肝氣(肝火)上逆中,本身也夾雜了膽火。所以清肝火也必須清膽火,而清肝火宜用苦寒之劑,清膽火則需祛濕利膽。
必要時還需選用祛濕利膽方劑為主方,比如用蒿芩清膽湯,主要作用是清膽利濕,病和胃化痰,還可用于寒熱往來的寒輕熱重并胸膈悶而口苦、吐酸水、咳吐嘔粘稠黃涎、胸協(xié)脹痛等。臨癥時還需視癥候加減。蒿芩清膽湯主治為瘧疾、急性黃疸肝炎,在用于治療膽火上逆肝咳中,臨癥加減的空間大。
膽火上逆的肝咳中,還容易出現(xiàn)咳吐粉紅痰現(xiàn)象,而后還可能轉為咳吐青黃痰,此證清代吳鶴皋在《醫(yī)方考》中記載了柴前連梅飲方劑,主要針對的癥候為咳嗽有時強烈,有時衰弱,咳吐粉紅痰等,清代醫(yī)家曹仁伯認為是“肝膽留邪”癥候,臨癥時依癥候也可用于膽火上逆的肝咳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