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了10歲,父母就必須學會的相處智慧!短短4個字,讓他受益終生......
說實話,接到她電話的那一刻,我還很疑惑,哎,她女兒不是剛考上大學嗎?再有一個月,就要遠赴成都,母女倆此時在家,不是應該一邊如釋重負享受生活,一邊滿懷激情地展望未來嗎?怎么會有心思給我打電話?因為我們幾乎見證了她女兒整個高中生活,彼此之間太熟悉了,所以,我把這種反思稱作:陷入教育焦慮。是的,每隔一段時間,這位媽媽就會陷入教育焦慮,檢討孩子,或者檢討自己,就像拿著一把顯微鏡,端莊而嚴謹。在主持人的鼓勵下,孩子走向講臺,分享了自己這么多年來“被教育”的心路歷程,期間應該有很多掙扎和痛苦之處,然后因此,媽媽“被迫”上臺回應。顯然,這場對話讓媽媽很震撼(雖然類似的對話,她們經(jīng)常會有),女兒這次依然酣暢淋漓地把自己對母親的看法傾倒了出來,比如,她講到一個細節(jié),說,媽媽高興的時候,對她又摟又抱,可是,生起氣來,就狠狠地推她,罵她,“你去死吧!”“趙老師呀,看來最需要成長的還是做父母的呀!以前我把孩子送到你們那里,希望李波老師教會她怎樣學習,如何處世,可是,卻忽略了自己的成長。李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話,當時沒有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現(xiàn)在很后悔,傷了孩子......”你看,世界就是這樣,有攤開兩手,完全不管孩子的父母;也有理直氣壯,覺得自己永遠正確的父母;還有經(jīng)常反思自己,哪怕孩子已經(jīng)考上大學,還深怕自己做錯了什么,并因此而陷入深深的焦慮中的父母。不過,趙老師依然要講,這個反思還不夠深入,停留在此是不夠的。我們想問題要不斷地往深處挖,就像打井一般,你不到一定深度,它就出不了水。相信,如果你回頭看一圈,一定會發(fā)現(xiàn),我們身邊很多媽媽,她們每天喊著要改變,要學習,要孩子改,要丈夫變,可是,喊來喊去,只成了口號,并沒有實在的變化。你究竟要在哪個點上改,在哪個點上下功夫,你沒找到那個根本,就像掉落在井里的人,伸手向空氣中抓撓。就像這位媽媽,她和女兒之間的關系以及孩子成長的問題,這個根本在哪里呢?其實就三個字:媽媽的這顆心,就像長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小世界里,也幾乎全是媽媽。這個世界上哪怕最親密的閨蜜,也不如她們親近。除了女兒上學,她倆幾乎形影不離。女兒上高二的時候,我們一起閑談,才知道,這十幾年來,晚上睡覺,都是由媽媽陪著。親子關系要親密,但也要有分寸。不親密,孩子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宿感,會不自信,沒有根;但是太過親密了,過猶不及,你反而會妨害孩子的健康成長。
記得小的時候,我們家院子里有六棵椿樹,一棵棗樹,棗樹長得好,四棵椿樹也長得好,尤其是門前、院后的兩棵,簡直了,亭亭如冠蓋,高大直挺健碩,漂亮極了。一棵高點,一棵矮點,但都瘦小扭曲,營養(yǎng)不良。爸爸說,因為它倆挨太近了。要砍掉一棵,另一棵才會好。風呀,雨呀,陽光呀,土壤呀,要獨獨享受,才會自然舒展;身邊也要沒有遮擋擠壓,才會向著天空生長。撒下白菜種子,隔幾天,出苗了,我們要蹲地里,把擠在一起的那些苗,一棵一棵再揀掉,留出余地來,給剩下的那些苗長,要不它們互相占風水,都長不成。孩子最終是要走向未來,走向大世界的,是要長成參天大樹。你把他一個勁箍在你身邊,身體親近,心理上也親近,近的密不透氣,就像一個根上長了兩棵樹,怎能長好?講實話,我們很多父母所以為的負責任,不過是擠壓而已。往過挪一尺,往過挪一寸,往過挪一厘米,以為挨孩子越近,對孩子越負責任,事實上適得其反。它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高人指點、社會教育、自我教育,這五個教育,缺一不可。家庭教育太苛,親子關系太近,就會把這個孩子其他四個教育的空間給擠壓掉。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孩子超越原生家庭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其實,所謂成才,就是希望孩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超越原生家庭的父母。孩子一歲多的時候,我們要斷奶,給他吃飯,他才會長大;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還要開始慢慢斷掉心理的奶,甚至精神的奶,因為再喂下去,這奶水,已經(jīng)稀薄寡淡,了無味道,我們要打開大門,推孩子出去,去尋找新的哺育者。十八歲,考上大學的孩子,她應該開始展望世界了,而不應該再把頭埋在和母親的那一點點事情上了,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孩子要知道,他才會釋然而獨立;你要知道,你才會豁達而開放。
教育唯有給孩子留白,才會有空間,他才能夠從天地間吸收浩然、充沛之氣。其一,一定是學會獨立,獨立去面對這個世界,不獨立,怎能發(fā)展出自我的思想和事業(yè);其二,一定是開放,唯開放,方能博采眾家之長,長我能耐、眼界。
一個真正成熟的孩子,其實是既能與自己的父母保持情感上的親密關系,同時,又可以在精神上超脫出來,能夠理性地看待父母與自我的關系,把父母放下,放下恩,也放下怨,只留下情,這就像離開家了,遠行了,又牽掛著家,隨時可以歸家。你退后一步,孩子才能前進一步,他才能真正成人,擔當起自己的生命。我想起了李波老師的教誨,這四個字,他總掛在嘴上,跟老師講,跟父母講,不厭其煩地講,但少有人悟到,今天我再拿出來給你們,希望大家能重視起來。大家都知道,我有兩個兒子,小兒子今年6歲。趙老師在家做了五年家庭主婦,這個孩子,我親手帶到3歲,才出來工作。你想,從十月懷胎,到生下來粉嘟嘟、肉墩墩的一個小人,一把屎一把尿養(yǎng)到這么大,從未假手于人,我們太親密了,講愛若珍寶不為過。學說話時,別人講他口齒不清,哪里的事?我聽的明明白白嘛!前段日子翻出他小時候的照片,視頻,錄音,才發(fā)現(xiàn),喔,確實丑丑的嗷,講的話,我也聽不懂。那個時候,眼睛就跟壞掉一般,看兒子跟看見黑珍珠一般歡喜,聽他聲音跟聽到天籟一般心顫。堂堂一個30歲的婦人,跟他的小迷妹一般著魔。他3歲、4歲時,我總覺得他只有一歲半;他5歲、6歲時,我又只覺得是3歲。他跟別的小朋友站一起,高高大大,才會意識到,喔,我兒子好大了。所以,我常常有意識地要求自己退后一步,再遠一點,站在五米之外的地方,遠遠的看他,才會看得見他,看得清他。你知道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做你的兒子,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個小部分而已,在未來,他還將是別人的丈夫,別人的父親,集體的支柱,社會的一員。明白了這一點,做媽媽的就不會自大了,就能夠把自己擺到一個合適的位置上,給孩子合適的關照和愛護。就像文章中那位媽媽,孩子講的是事實,為什么她開心的時候,會對女兒又摟又抱,恨起來,又推又罵,叫嚷,“你去死!”因為,她沒把女兒當外人,她把女兒當成自己的,也把自己當成女兒的,不見外,就會把自己的不堪、脆弱、無助......都給女兒看。女兒呢,在這種痛苦的親密關系中,也被搞得無所適從。因為她太小了,還沒有足夠的閱歷和經(jīng)驗來對這段關系進行正確的解讀。于是,她要么以為是自己的錯,要么以為是母親的錯。其實,都沒錯,只是她倆都沒有從這段關系中,超脫出來,看透它。這有點像走迷宮,身處其間,你繞來繞去,也找不到出口。母親有苦楚,很正常,母親也是人。她自己消化不了,無處宣泄,跟女兒太近,就把這苦楚給她了,她以為是女兒的錯;女兒有糾結,她正值青春,也很正常。她自己消化不了,跟母親太近,又把這痛苦交給母親,以為是母親的錯。每個人看上去都在解決對方的問題,為對方著想,但是,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問題,放在對方的頭上而已。這種封閉,不自由,彼此不獨立的關系,對雙方都是折磨。今年暑假走心課第二期,一位媽媽給我發(fā)來信息:“趙老師,我的女兒我真搞不懂她哎。走心課前幾天,家里空調(diào)壞了,她熱得滿頭大汗,也坐在那里聽課,沒說放棄??墒峭砩希筒簧消?,你看人家別的孩子,個個那么主動。我都搞不懂她心里在想什么了,你幫我分析分析......”熱得滿頭大汗,還坐滿6個小時,這不是決心是什么?這不是投入是什么?也許心里已經(jīng)默默上麥了千百次。孩子心底這默默發(fā)生的觸動,才是真的值得我們珍視的成長。“父母們,如果您要旁聽,請把關注點放在我的身上,別放在孩子身上?!?/span>這次上大學是一件好事,離家千里,孩子的未來,有愛情,有友誼,有前程;您的未來,也有愛情,有家庭,有丈夫,有事業(yè),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年輕時想做還沒來得及做的事,想過而沒來得及過的日子。都走出去,歡歡喜喜過起來吧。
畢竟,媽媽不僅僅是為孩子活的,孩子也不僅僅是為媽媽活的。怎樣的課程,能夠幫助孩子們在青春期實現(xiàn)第二次心智上的蛻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