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片片飛紅 朗讀┃靜茉
指導(dǎo)┃郭新愛 編輯┃丄學號
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周國平寫過一段話:
“中國的家長相當可憐,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屬,始終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位置?!?/span>
深以為然。當代很多父母就是如此:
態(tài)度上是孩子的“主子”:孩子的事情,事無巨細都要過問干預(yù);孩子的選擇,無論大小都是父母說了算。
生活上呢?卻是孩子忠心的“奴仆”:照顧周到、隨傳隨到,不舍得孩子受丁點兒的苦,事事都替孩子包辦完成。
既然生活上不用操勞,思想上又被人控制,怎么著都沒有我使力的地方。于是,孩子干脆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不聞世事,一痞到底。
由于父母的不愿放手,很多中國版的“巨嬰”就這樣被塑造成功了。Ta 們言聽計從地執(zhí)行著父母的指令,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父母給予的一切。
而一些自主意識強的孩子,TA們不甘愿活在父母的“影子”下,TA們壓抑著自己。在將來的某天,壓抑的情緒終究會以更為惡劣和丑陋的方式爆發(fā)出來。
一
父母越「關(guān)注」孩子
就越容易毀掉孩子
前幾天,一則新聞看得人甚是痛心難受,一名17歲的花季少女在濟南大學宿舍服毒自殺了,她的遺書詳細記錄了她父親對她的種種折磨。
從女孩的遺書中,可以看出她的父親控制欲極強,而且極端偏激專制,女孩的一舉一動包括穿衣打扮都被她父親牢牢盯死。
一到寒暑假,女孩絕對不敢跟朋友出去玩,因為她父親不喜歡。只要女孩的言行稍稍不合她父親的意愿,她父親就會暴力懲罰女孩。
而壓死女孩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近日她想考研,但她父親不贊成,他讓女孩考選調(diào)生。
一直按父親的“旨意”茍且活著的她,內(nèi)心是何等的壓抑和痛苦,她自盡時甚至沒有一絲猶豫。
《無聲告白》里有句話:“父母越是關(guān)注你,對你的期望越高,他們的'關(guān)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父母過多地干涉孩子,甚至限制孩子的行動和思想,不僅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更多的是會讓孩子以后無法自理地生活。
而最悲哀的是,孩子不但不會感激你,甚至會憎恨你,更甚還會做出極端偏激的報復(fù)。
還記得青島那個15歲的女孩小瑤,她是別人眼中品學兼優(yōu)的好女孩。但就是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女孩,借給媽媽按摩的幌子,突然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將媽媽勒死了。
“我用的繩子是物質(zhì)的,你用的繩子是精神的。你被窒息的是心跳,我被窒息的是心而已?!边@是小瑤事后寫給她死去的媽媽的一段話。
15年來她媽媽雖無微不至照顧著小瑤,但在精神上卻絕對控制著她。她必須活得無比優(yōu)秀和聽話,才能滿足她媽媽爭強好勝的需求。
孩子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父母的兒女。如果孩子都不能做自己,TA們的人生還有什么未來和幸福可言?
二
父母學會做「忍」者
孩子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相信每個父母為孩子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孩子是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不是成為父母心目中更好的工具。
父母要學會“忍”,忍著不出手、不吭聲、不幫忙,適時制造機會和平臺讓孩子獨自面對困難和生活。當孩子沒有依靠時,才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和困難。
在不斷的實戰(zhàn)中孩子的能力會越磨越強,孩子會更有自信獨立面對未知的世界和風險,這才是孩子將來行走江湖最好的武器。
父母「忍」著不出手
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生活上的事情,父母要學會“忍”著不出手,孩子自己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完成。
前段時間,江蘇淮安有個34歲被診斷為“成人幼稚病”的陳女士,她已經(jīng)是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但她仍然覺得自己還沒長大。
不但房間貼滿了美少女戰(zhàn)士、蠟筆小新的貼畫,穿衣風格也非常幼稚。更甚的是,陳女士在生活中,依然依賴自己的父母,讓父母幫忙做飯洗衣。
陳女士是家中的獨女,自小她的父母什么都替她包辦。女兒習慣了被照顧,習慣了父母的庇護,所以她寧愿不長大,永遠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
自理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習慣,是從小培養(yǎng)而來的。
父母“忍”著不出手,盡早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孩子將來長大后,即使沒有什么輝煌的成就,但最起碼孩子能照顧好自己,TA們的生活品質(zhì)也不會太差。
父母「忍」氣吞聲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你該這樣做”“我是你爸/媽,你難道不應(yīng)該聽我的?”“你這樣做怎么可以?”……曾幾何時,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說過類似的話。
父母那種說一不二的態(tài)度和語氣,很多時候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為什么父母的話我必須無條件服從,難道我自己的意愿就不能被尊重?
再且孩子的事都由父母說了算,長此以往孩子會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和辦事的能力。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家長,要學會“忍”著不吭聲。父母要意識到,孩子并不是跟你唱反調(diào),只是TA們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想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認可而已。
父母可以建議或跟孩子商量,而是否執(zhí)行,就交由孩子自己決定。用商量代替命令,不僅能鼓勵并引導(dǎo)孩子自由表達思想,而且還能體現(xiàn)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能有效培養(yǎng)孩子的積極性。
父母「忍」心不幫忙
讓孩子自己承受后果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當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yè)。
他們想進入父親的公司大展拳腳時,遭到了李嘉誠的反對,他斬釘截鐵地表示:“我希望你們先去打自己的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有資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父母即使有萬貫家財,都跟孩子無關(guān)。父母“忍心”不幫,孩子沒有后路,才能盡早自強自立。
很多時候,父母總為孩子準備好了退路,孩子即使失敗了,都有父母無條件在后兜底。孩子不用承受后果,自然就學不會承擔責任,這樣孩子就永遠沒辦法長大。
美國總統(tǒng)林肯曾說:“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練自己?!?/strong>
父母要磨練孩子,只需忍下心來不幫忙,多鼓勵孩子自己去闖蕩和嘗試,孩子多摔幾個跟頭,總有一天會摸索到適合自己走的路。
三
跟孩子最好的相處位置
是彼此保持適當?shù)?/span>「邊界」
人與人之間,走得太近并不是一件好事。朋友之間需要保持合適的距離,愛人之間也需要彼此自由的空間,對于親子關(guān)系來說,更應(yīng)該維持適當?shù)倪吔纭?/span>
父母緊緊把孩子揣在懷中,孩子沒機會成長,怎么能獨立?父母適時放手,讓孩子有自由探索的空間,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你是孩子的光》的作者張小桃在書中說過一段話:
“育兒應(yīng)該有所為、有所不為,父母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己并不是裁判,也不是老師,而是和孩子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屬品,TA們是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父母只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合作伙伴,雖然有責任和義務(wù)教育孩子,但無法代替孩子走往后的路。
孩子以后該摔的跟頭,該踩的坑,還是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和實踐。父母只需信任孩子,與孩子保持合適的邊界,讓孩子自己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孩子才能真正學會自主獨立。
作者:片片飛紅,一對雙娃的寶媽,一名會計師、稅務(wù)師。閱讀使我快樂,寫作使我成長,一直踐行寫出走心的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