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偉群 黃金洲
中華復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黃河治理,何去何從?此文將為你帶來黃河治理新視野、新思維及新模式。
一、黃河,本姓穌,不姓黃
“黃河”,顧名思義,因其水色而成名。西漢時期及以后,“黃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習以為常。
其實,黃河,原本姓穌,并不姓黃。在西周之前,黃河上、下游分別被古人稱為“酥”和“穌”。根據(jù)文題需要,此文僅解析下游的“穌”,對上游“酥”,不再贅述。
西周或以前,黃河原生態(tài),進入下游后,呈現(xiàn)一個烏龜狀。彼時,鄭州以東,一片澤蘭。黃河本性是輸沙,本能是入海造陸,必須呈現(xiàn)烏龜狀,以兩支水流,相互交叉流動,達到輸水輸沙入海造陸。
當呈現(xiàn)烏龜狀時,一支水流含沙量較小,屬性為水,稱為“魚”;另一支水流含沙量較大,屬性為木,稱為“禾”。古人對兩種水流形成的狀態(tài),用一個“穌”字,進行了完美的概括和刻畫。
從高空中鳥瞰黃河下游,原生態(tài)條件下,兩支屬性為“水”和“木”的水流,其狀相互交叉、穿越。一個“穌”字,將其刻畫得淋漓盡致,說明古人對黃河的認知,已經(jīng)通透到了極點。
“穌”字,很少能和其它字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在“耶穌”一詞中出現(xiàn)。簡化漢字“蘇”和“穌”,雖可以通用,仍存在一定的差別。例如,“復蘇”,其真義為“復穌”,后者表達更準確。
所謂“復穌”,其意為黃河每年一次季節(jié)性洪水及泥沙,在下游呈現(xiàn)出“穌”,次年又重新出現(xiàn),就被稱為“復穌”。至今,鄭州還有一種傳統(tǒng)美食,先炸后蒸,肉形復穌,叫做“穌肉”。
古人表達黃河,除了用“穌”字,還用河圖洛書及伏羲女媧圖。古人對黃河認知的專心、通透,獨具匠心,將原生態(tài)黃河,視為一個生命圖譜。特別是伏羲女媧圖,早已被國際學術界,公認為生命科學圖譜。
上述各種形態(tài),對黃河的認知與表達,充分說明早期華夏族,極具文明與智慧。民國時期及以后,對黃河的認知,充滿了牛頓力學,卻無力解釋黃河。
東周時期或東周以后,人類活動增多,黃河下游交叉流動狀態(tài),已經(jīng)遭到干擾與破壞。黃河由“穌”變?yōu)椤昂獭?,由兩支變?yōu)閱为氁恢У牧鲃有螒B(tài),古人將其稱為“禾”,這是黃河被稱為“禾”或以“he”的發(fā)音開始出現(xiàn)。
古人取河圖中的陽數(shù)(奇數(shù))表達“禾”或發(fā)音“he”,就是象形字“河”。從此,“河”成為黃河的專用名稱。西漢時期,共有四大水系,均以獨稱表達:江、河、淮及濟,其余皆以“水”字表達。
進入秦漢時期或以后,黃河被稱為“河”、“大河”或“濁水”。最終,以水色定名“黃河”,一直使用至今。
“黃河”一詞,一經(jīng)出現(xiàn),就意味著與懸河同在。從此,“懸河”治理,在中國延續(xù)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在繼續(xù)著。有道是,懸河不治,黃河則不治。
所謂“懸河”,主要是指黃河下游的河床底部,由于泥沙淤積,造成不同程度的高出地平面數(shù)米、十米,甚至二十米。黃河下游河床這種形態(tài),人們形象稱為“懸河”,或“地上懸河”。
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黃河下游的地上懸河,其實是一種嚴重的黃河生態(tài)問題,也是人們錯誤認知、治理黃河,必然出現(xiàn)的一種結局。這與黃河洪水泥沙、水少沙多等因素,毫不相干,卻讓泥沙背著鍋。
二、河圖洛書,出自黃河,極致且有神
一幅圖案,出自黃河,極為神秘,叫做“河圖洛書”。此圖,內(nèi)涵深刻,應用廣泛,圖簡、極致且有神,看不懂者甚眾,堪稱奇書。
河圖洛書,為華夏(中國)理學。分別以數(shù)字化(河圖55,洛書45)、模型化(大象、烏龜及龍)表達黃河,刻畫其內(nèi)在狀態(tài)與本質(zhì)。其中,烏龜形象的表達了黃河下游狀態(tài),商朝極為崇尚。
早期華夏文明、文化及歷史中,河圖洛書是口耳相傳,不留文字,由部落祭司掌握并傳授,這也是河圖洛書至今難以看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笆ト恕保畛跏侵缚诙鷤魇诤訄D洛書的祭司,把看懂黃河,看懂河圖洛書之人稱為圣人。繁體字“聖”,就是指口耳相傳河圖洛書,王者之意。
兩千多年來,黃河治理,只有東漢時期王景,看懂了黃河并利用河圖洛書之理,成功治理西漢懸河,堪稱奇跡。除此以外,均違背了河圖洛書之理,使之成為地上懸河。明朝時期,潘季馴治河,最為典型,為后世留下了明清黃河。
河圖洛書,究竟包含了什么,為何如此玄妙,對黃河治理有如此重大的作用呢。篇幅所限,無法贅述,只能梗概性的介紹。
河圖洛書蘊含著兩個方面。一方面,蘊含著黃河及其地理的自然哲學,非常神妙,只有看懂黃河,才可看懂河圖洛書。另一方面,蘊含人世間及社會的哲學,中國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圖,均來自于河圖洛書,周易又是將其綜合運用而成的一部哲學巨著。
河圖洛書,由“圖”與“書”兩部分構成?!皥D”,是指黃河的上下、陰陽、正反、南北、東西等方面;“書”,用烏龜表達,也稱龜書,是指洛河具有“書寫”的作用,其構思與結構絕妙至極。
將河圖洛書展開并轉換,就是一幅伏羲女媧圖。其寓意是以一個生命圖譜,表達黃河內(nèi)在邏輯,女媧和伏羲身邊的點數(shù)就是河圖洛書的點數(shù)??床欢伺畫z圖,其主要原因仍是看不懂河圖洛書。
數(shù)字化表達黃河,突出在點數(shù)組合、數(shù)字組合及陰陽組合等,寓意黃河內(nèi)在及其運行。模型化表達黃河,突出以烏龜為生命圖譜,寓意黃河或河圖洛書。洛書既表達的是烏龜,又表達的是人體,中醫(yī)理論的經(jīng)絡就是由此生成。
需要指出,河圖洛書的一切表達,皆可用于世間萬物。既陰中有陽,又陽中有陰,中華傳統(tǒng)表達之含蓄,就是受河圖洛書思維的影響。此外,重視數(shù)字及數(shù)字組合、特別注重形象等,皆來源于河圖洛書的象形與思維方式。
將黃河視為一個生命體,對認知黃河、治理黃河極為重要,標志著對黃河的認知程度。當代黃河治理的難處,不在黃河本身,而在于看不懂黃河。因此,看不懂黃河,也就悟不透河圖洛書。
將地球、人體及黃河視為一個烏龜,這是河圖洛書的最典型表達。英國學者霍金,在其《時間簡史》中,曾提到中國人視地球為一個烏龜。以烏龜為假說,將地球、人體和黃河視為生命模型,恰如其分,堪稱絕妙,謂之中華智慧。
英語“世界”單詞,其發(fā)音為world,就是古代華夏人將地球視為烏龜,而帶有“烏”的發(fā)音,后來成為英語的發(fā)音。至今,中國人仍將人體及自我稱為“吾”,即是“烏”的發(fā)音。
黃河進入平原后,其內(nèi)在呈現(xiàn)交叉流動規(guī)律,猶如烏龜一般。西周之前,對黃河的認知,通透而清醒。東周及以后,對黃河的認知,已經(jīng)模糊了。秦統(tǒng)一中國后,對黃河的認知,失去了知覺。
民國時期及以后,河圖洛書與黃河治理的關聯(lián),其重要性已經(jīng)無人知曉了。能否利用河圖洛書,黃河治理的結局截然相反,黃河治理史,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從后文中,王景與潘季馴的黃河治理活動,我們可以得到驗證。
三、王景治河,依河圖洛書之理,千年無恙
東漢時期,王景治河,公元69年。
王景,依河圖洛書之理,用時不到一年,徹底根治西漢時期的地上懸河,使黃河形成地下河(地平面以下),泥沙不再淤積,以此保持了近千年。因此,民間一直流傳著,“王景治河,千年無恙”的佳句。
王景治河,可以歸結為三點。
第一,摒棄西漢懸河的舊河道,重新開辟新河道。
王景治河,摒棄西漢的地上懸河,重開一條新的黃河河道。僅此一舉,足以說明王景治河,既有智慧,又有膽略。王景深知,在懸河上治理懸河,為黃河治理大忌,必定走進死胡同,重開新河道,就成為王景的必然選擇。
第二,王景新河道與西漢舊河道,其流向與入海截然相反。
西漢時期的地上懸河,其河道流向大致是:黃河由中游流出鄭州后,向東北方向流去,到達河南濮陽后,再折向北,往天津方向流去,而后入海。
王景重新開辟的河道,其流向是:黃河由中游流出鄭州后,向東北方向到達河南省的??h大伾山以南,再折向東南方向,往山東省高青縣流去,而后入海。
王景新開辟的河道,充分利用了黃河在平原上,以一個烏龜姿態(tài),其內(nèi)在呈現(xiàn)交叉流動,這就是洛書之理。對此,后人始終看不懂,說明對河圖洛書之理,缺少神悟。
更為絕妙的是,“十里立一水門,令回水更廂回注”,這是王景滿足黃河內(nèi)在交叉流動的一個絕妙之舉,史書的正史中均有記載。僅此一句話,令眾多水利專家百思不得其解,雖有各種解釋,但都屬于猜測。只有看懂黃河,悟懂河圖洛書,才可以明白。
第三,王景新開辟的河道,在地平面以下,呈現(xiàn)深而窄。
治理懸河,成功的標準只有兩點:其一,形成地下河道(地表以下);其二,保持泥沙不淤積(長久)。只有按照河圖洛書之理,兩項標準才能同時達到,既滿足黃河輸水輸沙本性,又達到黃河入海造陸本能,懸河就無法形成。
王景僅用十個月時間,將西漢地上懸河被徹底根治。不在懸河上修修補補,而是大膽開辟新河道,今年汛期后動工,明年汛期前完工,完美至極。看不懂黃河,悟不透河圖洛書,能有此智慧和膽略嗎?
公元70年之后,黃河下游成為地下河(地表以下)。即使在三國時期內(nèi)亂,黃河下游仍然沒有淤積,仍是一條地下河,甚至可以行船。黃河下游這種地下河的態(tài)勢,一直保持到唐朝后期。
近千年時間,黃河下游不淤積,沒有形成地上懸河,在黃河治理史上,堪稱一絕。將黃河視為一個烏龜,一個生命體,既滿足了黃河在平原上交叉流動的特性,又滿足了黃河輸水輸沙入海造陸的本能,泥沙就不會淤積在河道內(nèi),懸河也就無法形成。
隋唐大運河,破壞了黃河下游河道水系,王景在下游所立水門的作用徹底喪失,河道開始有所淤積。即使如此,直到唐朝結束,地上懸河也沒有形成。
北宋時期,在窄河道上泥沙淤積嚴重,修建黃河大堤防洪,就此形成了懸河,又在懸河上治理懸河。最終,1048年,在河南省濮陽,黃河決溢改道北流。
北宋黃河治理說明,王景治河之后,再也無人看懂黃河了。北宋末期至今,中華民族背上懸河的沉重包袱,深受黃河決溢改道的痛苦與災難。究其原因,不是黃河難以治理,而是根本就看不懂黃河,棄河圖洛書不用。
下文中,明朝潘季馴治河,可以深刻感悟到,棄河圖洛書不用,對黃河造成的傷害,至今我們還在承受著。
四、潘季馴治河,棄河圖洛書之理,“兇河”呈“兇相”
明朝中后期,潘季馴治理黃河,大約在公元1565年之后,近三十年的時間。
潘季馴治河,棄河圖洛書不用,為后世留下了一段“明清河道(段)”。使中華民族為治理黃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至今仍是如此。
所謂“明清河道(段)”:黃河流出鄭州后,沿北緯35度線附近,向東到達河南蘭考,此點是公元1855年黃河大決溢大改道的地點。鄭州至此的這段河道,在明清時期形成,被稱為“明清河道(段)”。
如前所述,黃河一旦進入平原,其流動就呈現(xiàn)烏龜姿態(tài),以交叉流動進行輸水輸沙入海。只有巧妙的利用這種姿態(tài),才能達到輸水輸沙入海,王景治河就是如此,所以無法形成,也根本不會形成懸河。
在明清河道內(nèi),黃河受到大堤的約束,與生俱來的兩種內(nèi)在力量,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詆毀。當兩種力量交叉一起時形成滾河,當某一力量突出斜刺突出時形成斜河、橫河,等等。業(yè)內(nèi)將此段河道稱為“游蕩型河道”,極為險惡。
游蕩型河道,其實就是“兇河”呈現(xiàn)的“兇相”。中國古代的“吉”、“兇”二字,均根據(jù)黃河流態(tài)而形成的象形字,繁體“兇”今日簡化為“兇”?!皟础弊种?、之形,就是黃河成為地上懸河的斷面圖?!凹弊郑瑒t完全相反。
針對明清河道,可謂用足了功夫。幾十年來,建設了大量的控制泥沙與導流工程,三門峽和小浪底工程就是為此而建,甚至上中下游聯(lián)合而動的調(diào)水調(diào)沙工程,都是為了此段河道的安瀾,其結果并不如意。
明清河道,使當代黃河走進了“兇河”呈“兇相”的困境。泥沙淤積,在下游河道終會有期,改道就是黃河的期貨。然而,往哪里改?怎樣改?何時改?假如改道后,比現(xiàn)在的淤積速度更快,怎么辦?等等,這就是黃河治理的困境所在。
當代黃河治理的困境,從明朝潘季馴治河,已經(jīng)埋下了伏筆。簡而言之,潘季馴棄河圖洛書不用,采用“束水攻沙”的治理策略,勢必形成地上懸河,而在懸河上治理懸河,懸河更甚。
所謂“束水攻沙”,其意是加高加固黃河大堤,形成約束黃河水沙,以水沙攻水沙,從而達到清除河道中泥沙的目的。事實證明,潘季馴黃河治理采用“束水攻沙”,只是一廂情愿,無意之中卻培育了懸河。
潘季馴治理后的河道,其大致流經(jīng)路線是:黃河從中游流出后,從鄭州向東流去,到達河南省的蘭考縣之后,再折向東南經(jīng)徐州,流入洪澤湖或淮河,然后與淮河一并入黃海。在如此的河道上形成懸河,再在懸河上進行“束水攻沙”,這就決定了黃河下游必定成為“兇河”。
1855年,果然應驗了“兇河”之“兇相”。是年,河南省蘭考縣銅瓦廂,黃河大決口大改道,洪水改道力量之大,以致黃河決口后,其水流向北又向西,進行一個大回旋之后,才又向東沖斷京杭大運河,強奪大清河,之后在山東利津入渤海。
此次大決口、大改道,其影響與災難,均為黃河史之最,對中國近代史影響之大,史書均有記載。也形成了河南蘭考至渤海的黃河河段,近代的黃河治理,均是圍繞著這段河道進行。
至此,潘季馴選擇的黃河治理之策,其錯誤表現(xiàn)在:第一,棄河圖洛書之理,而用“束水攻沙”。第二,以懸河治理懸河。第三,河道及其流向,錯誤至極。明清河段,成為黃河治理的桎梏,考驗著黃河治理的智慧與膽略。
準確地說,黃河流出鄭州后,就是一片澤蘭之地,只有按照河圖洛書之理,才可徹底治理。否則,無論采取任何措施,都無濟于事,水利科學無法回答。
五、黃河治理,河圖洛書,唯其“法典”
黃河,唯河圖洛書,才是準確表達與解釋??茖W之理,牛頓力學,解釋黃河是用錯了對象。黃河治理,只有回歸理性,才是正道。用以下四點,進行說明。
其一,明清河道,錯誤至極。
原生態(tài)黃河,由地球內(nèi)外力量及地理形態(tài)的特殊條件構成,不同于一般性河流,高效輸水輸沙造陸是其本性與本能。所以,不能用水土流失、水少沙多等概念,簡單衡量黃河及黃土高原。
黃河下游要呈現(xiàn)一個烏龜狀,才能高效完成輸水輸沙造陸。其呈現(xiàn)的烏龜狀,由水量和泥沙量的不同決定。王景治河,很巧妙的利用了黃河的烏龜狀,僅以“十里立一水門,令回水更廂回注”,達到了完美的治理。
黃河以“穌”或“復穌”的狀態(tài),兩股力量各自張揚著。一旦用大堤將其束
縛在河道內(nèi),兩股力量在其中互相纏咬,互相詆毀,有時又互相結合在一起,要么淤積,要么決堤。當懸河出現(xiàn)時,必定是“兇河”呈“兇相”。
在明清河段,水沙沿著北緯35度附近向東,看似以最短的流路入海,實則進入了一片澤蘭之中,水沙輸送停滯,懸河必定出現(xiàn),其結局早已注定。
其二,下游懸河,“兇河”呈“兇相”。
黃河原生態(tài)條件下,下游烏龜狀的兩股交叉水流,各自功用不同,這是黃河本性與本能。人們忽視黃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僅憑知覺,加高加固大堤,利用大堤“束水攻沙”,其結果必定造成泥沙淤積,“兇河”成真。
明清河道,大堤一旦束縛黃河,河道有多寬,泥沙淤積就多寬,河道有多深,泥沙淤積就多深,地上懸河名副其實。例如,黃河河南封丘段,其河寬達二十多公里,在此懸河上,1982年洪水依偎大堤,驚濤拍岸(堤),一望無際。
正史中記載,摘其兩例“兇河”呈“兇相”,至今讓人難以忘卻。
公元1721年之兇相,明清河段,多次向北決溢,洪水直沖京城。最終,朝廷在其決口處修建“御壩”防御洪水,至今仍在使用。又在決口處,修建嘉應觀,以龍王廟鎮(zhèn)河妖。
公元1855年之兇相,明清河段,河南蘭考銅瓦廂之地,大決溢大改道大災難,為黃河歷史之最。見前文,不再贅述。
其三,懸河上治理懸河,懸河更甚。
在懸河上治理懸河,本為黃河治理之大忌。王景治河,摒棄以懸河治理懸河,重開新河,治理成功,絕非偶然,其智慧與膽略可見一斑。
明朝時期,潘季馴治河,重啟以懸河治理懸河。1855年,黃河在蘭考決口改道后,留下明清河道(段),對后來的黃河治理,影響至深,代價之大。
1950年之后,明清河道(段),常以“兇河”呈“兇相”,險象環(huán)生。對此,攔(沙)、排(沙)、挖(沙)、放(淤)、調(diào)(水沙)、控(水沙),用足用夠全部功夫。然而,地上懸河,“兇河”呈“兇相”,依然如故。更甚的是,在懸河之上,又出現(xiàn)懸河,被稱為“二級”懸河。
黃河下游,以烏龜狀態(tài),塑造輸水輸沙本性,完成入海造陸本能。下游懸河,一旦形成,意味著這一切條件喪失殆盡,窮盡一切辦法,只能加重淤積,為懸河增加高度而已。
在明清河道上,實施上攔下排、沖淤平衡之策,實為一廂情愿。等于在懸河上治理懸河,在下游澤蘭之地行洪,忽視黃河生態(tài)特性,只能成為上攔下淤,懸河更甚。
其四,黃河治理,唯河圖洛書是其“法典”。
河圖洛書,出自黃河,本為黃河治理之策,棄之不用,懸河成真。
如前所述,以河圖洛書點數(shù)及其組合,為數(shù)字模型表達黃河。以烏龜、大象及龍(蛇),為生物模型表達黃河。任何一種狀態(tài),不同時間、河段及地點,有不同的表達。無論哪一種,都蘊含著黃河治理大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
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商時期,將其視為烏龜,極為崇尚。周時期,將流經(jīng)鄭州的黃河視為大象,河南省稱為豫,周易六十四卦的“豫”卦,就來源于此。西漢時期,視黃河為龍或蛇,稱為“濁水”。
黃河下游,恰似一個烏龜,看懂悟透,唯河圖洛書之理,才是治理懸河及其生態(tài)之法典。這不是神話,而是理性回歸,潘季馴治理,懸河成真,時至今日,已無任何捷徑。
通過黃河治理史,特別是王景與潘季馴的對比,再次證明,河圖洛書,華夏理學,黃河治理大智慧。棄之不用,黃河則不治。
河圖洛書,絕非大眾科普之理,至今仍藏于金頂??炊S河,以獨特思維解析河圖洛書,才是黃河治理的真諦。中華復興,懸河治理,河圖洛書,正當其時。中華智慧之光,將再一次向人類綻放。
行文至此,黃河治理概括四點。第一,黃河,其實質(zhì)是一條高效的輸水輸沙入海造陸系統(tǒng),此為黃河生態(tài)系統(tǒng);第二,懸河,其根源是對黃河認知不清、治理不當及人為所致的黃河生態(tài)問題,卻讓泥沙背鍋;第三,黃河治理,其難題是看不懂黃河。第四,河圖洛書,唯其黃河治理之正道,中華文明之精髓。
讀罷此文,任何一位讀者,必定會問:誰人看懂了黃河,悟懂了河圖洛書?答案是:本文作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