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見到有孩子在大街上哭鬧,一言不合就大發(fā)脾氣。父母百般安慰但是并沒有多大作用,孩子難以平靜下來 ,家有壞脾氣的孩子,父母會有煩惱,因為這不僅意味著父母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哄孩子”,而且處理不好還會嚴重影響親子關系和家庭和睦。其實,愛發(fā)脾氣的孩子往往是家長親手養(yǎng)出來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不當,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壞脾氣。
如果你家孩子脾氣非常差,家長要反思一下自己平常和孩子的交流方式,找一下孩子發(fā)脾氣的原因在哪里?
孩子愛發(fā)脾氣?家長要反省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
當嬰幼兒還不會說話時,他們一般只用肢體語言和哭聲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家長比較忙,沒有時間陪伴寶寶,寶寶會感到自己受了冷落,就會通過哭鬧來引起家長的注意。所以,孩子還在嬰兒時期,家長要多注意陪伴孩子,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否則,孩子可能會一直哭鬧下去,以達到目的,如果家長縱容了這種行為,就相當于告訴孩子,哭鬧就可以達到目的。這樣的話,孩子可能會一直通過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也會形成習慣。
因此,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家長就要堅持自己的主張,可以先跟孩子講道理,認真講述自己的理由,如果勸說無效,家長可以采取無視的行為,哭鬧這種事費體力,,孩子哭累了,餓了自然就停下來了。有了諸如此類的“失敗”精力,孩子就會意識到哭鬧沒用。
當孩子逐漸長大,生活范圍也隨之擴大。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孩子都可能會犯錯,或與其他小朋友發(fā)生矛盾沖突。寶寶犯錯時,因為害怕會被責備,會采用哭鬧的方式轉移父母的注意力,企圖逃避責任。家長要問清楚孩子哭鬧的原因,如果是孩子犯錯了,還要分清楚原因,無心之錯,家長不要責備,而要告訴孩子以后多加注意,不要再做錯。如果的確是孩子故意犯錯,家長就必須加以批評,必要的要有一定的懲罰措施,不要讓孩子以為只要哭鬧就可以逃避責任。
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發(fā)生矛盾時,則是容易感覺受到“欺負”了,會很委屈,甚至恐懼,需要通過哭鬧發(fā)泄出來。家長要及時安慰孩子,當他平靜下來后,再和他分析原因,并嘗試引導孩子和對方和解。
在日常的教導中,家長要注意“有理有據(jù)有節(jié)”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堅持應有的原則,從小為寶寶“立規(guī)矩”。
當孩子和家長說話時,無論年齡再小,家長都要認真對待,平等交談,尊重寶寶的問題。許多孩子在2歲時,能夠理解的東西其實已經(jīng)超出了家長的想象。家長要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學會耐心傾聽和解釋。對孩子的正當要求,家長要盡量滿足,如果實在沒時間,就要和孩子解釋自己的難處,并約定補救方法。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家長要和他認真講道理,讓他明白家長不同意的原因。
平時家長要注意和孩子們多進行情感交流,和孩子建立很好的親子關系。當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首先要和孩子進行交流,尋找他發(fā)脾氣的原因,對癥下藥才是解決問題孩子的關鍵,正確引導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以哭鬧達到自己的目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