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介
脾虛有濕,是一個中醫(yī)學術語,指脾虛濕困和濕困脾陽兩個臟腑辯證方法。
2脾虛濕困
指脾虛內濕阻滯的病理。脾主運化水濕,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停滯,又反過來妨礙脾的運化。主要癥狀有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泄瀉,甚或惡心嘔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困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多見于慢性胃腸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這是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產(chǎn)生的病癥,是內因。簡單來講體內有濕是因為脾虛,病機在脾,故要補氣健脾,佐以燥濕。
3濕困脾陽
與脾虛濕困癥狀大致相同,但病機上稍有差異。濕困脾陽,是因外濕影響脾陽的運化,脾臟本身無病,只因飲食或氣候環(huán)境等外因引起水濕過重,脾困其中,阻礙運化功能。這種病癥簡單來講就是脾虛是因為有濕。
故治法應以燥濕利濕為主,醫(yī)學上很難治。
總之,脾臟惡濕喜燥,無論是外因還是內因,都要以此為治法原則。
適合的食物:常吃山藥,茯苓,薏苡仁,可以幫助利水運濕,還可以服用一些燥濕的中藥,陳皮,半夏,蒼術,厚樸等。都是可以化濕補脾。